初練太極拳應克服哪些毛病
不管是練習舞蹈還是太極拳等健身運動時,對於初學者來說都會遇到一些常犯的毛病。那麼練習太極拳時應克服哪些毛病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初練太極拳應克服的毛病
一、拙力
什麼是拙力,拙力就是僵力。什麼是僵力?僵力就是周身板硬,四肢硬邦邦。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周身放鬆,四肢鬆軟,從出手毫不用力開始,從邁步輕慢開始,待姿式動作熟練作準,再開始稍加用力。練武術和煉養生功不同,練太極拳首先要克服先天本能之力,學來後天功夫之勁。煉養生功是調動先天本能之氣,克服後天呼吸之氣,以達胎息。先天本能之力,是父母付與的,後來輕靈巧勁是學來的。
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出手邁步不用勁開始,待掌握了動作要領再運用太極勁、太極味去打太極拳,學太極拳和學寫毛筆字有相通的道理,學太極拳先學劃道道,寫毛筆字先學描紅模子,把字的一筆一劃弄清楚再練正楷大字,正楷練好了,再寫行書,草書,狂草等。打太極拳同樣是先學劃道道,道道劃清楚了,一招一式練準確了。再去練套路,由生到熟,由熟到巧,運用自如,待都練好了,想怎麼練就怎麼練,達到從心所欲,為所欲為的程度。
二、挺
學太極拳必須克服挺胸之大病,挺胸氣向上行,以達怒髮衝冠,雄糾糾氣昂昂之式,這是儀仗隊,閱兵式的要求,以顯軍威。學太極拳要求氣向下而沉于丹田,使下肢穩健,上身自然鬆馳,周身之力一鬆到腳,下肢練的如樹生根,無論多大的颱風也休想把它颳倒。這就是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的效果,如果挺胸使氣上行,雄糾糾,氣昂昂。表面上看來是怒髮衝冠不可一世,實際是如充上氣的氣球,沒充氣時還在那呆著,一充上氣立即飛起,輕飄的而去,因此學太極拳必須克服挺胸之大病。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克服這些問題。
三、提肚即往裡收縮肚子
這和挺胸是上下呼應的,肚子一收縮,氣即上行不能沉至丹田,腹堅如石之功,永遠地練不出來,練太極拳講腰似車軸,車軸是圓的不是扁的,講帶脈充實,一個上乘太極推手專家肚子也等於手,當對手雙手或單手按在肚子上,他用肚子一彈,就能把對方扔出丈外,提肚哪能練出這種功效來,因此,學太極拳克服提肚之病是首要的任務之一。
四、撅臀
學太極拳撅臀是五大害之一,須知練太極拳下蹲時臀部向裡一收,後腿立即吃不消,那種熱脹痠痛麻之感受令人難以承受,所以初學太極拳的人或者沒在太極拳上下過大功夫的人,練拳時就斂不住臀,另外老楊式太極拳也沒在斂臀這個問題上有什麼著重強調,而楊式新架的楷模李玉琳先生和他的兒子李天驥老師均是形意、八卦專家,他們把形意,八卦的斂臀吸收到楊式新架和〈24式〉〈88式〉以及國家體委所編的太極拳中,這是完全正確的,他補充了老楊式太極拳在斂臀上的不足。從力學的角度看撅臀箭頭向後、向下,對方從前面攻來,自己撅著臀就等於忙著對打自己,相反斂住臀以樁功截住對方前衝之力,然後化而發之或用腹之彈力發之均能達到預想不到的驚人效果。
斂臀和不斂臀效果截然相反,臀部和腹部是一個人整個身體的最重部分,這個部位的勁力練不出來,練拳,推手要胳膊,要腿永遠不是周身一家,而是分家,把最重要的勁力調動不出來,發力、截力時就等於少了70%的勁力,練拳講腳打七分,手打三,說明下肢力量的比重之重要,推手亦然,腰部以下佔70%的勁力,十個有十個得輸。
為了不輸必須平時練拳,站樁,在臀部收斂上、下大功夫,由站一分鐘就吃不消,堅持練到兩分,由站兩分吃不消,練至能站三分,四分,如此類推,到能斂住臀能站十分,二十分鐘,樁功就夠用了。相反如果練幾十年太極拳,也沒覺得後腿有熱、漲、酸、痛、麻之感覺,你的樁功就永遠也長不了,只等於鍛鍊鍛鍊身體而已,永遠也走不進太極拳體用結合的殿堂。
五、憋氣
憋氣是初學太極拳之大病,不除此大病,學不好太極拳,也練不好太極拳,須知初學太極拳呼吸要自然,不論作什麼複雜的動作,都應向平時一樣,該怎麼呼就怎麼呼,該怎麼吸就怎麼吸,待動作掌握準確,起是吸,落是呼,開是吸,合是呼,收是吸,放是呼。須知太極拳和廣播操不同,廣播操是二、八呼,四、八呼。太極拳可不是幾、八呼,是根據動作配合呼吸的。動作長則呼吸就長,動作短則呼吸也短。
當年李天驥老師推廣從簡化太極拳時,不少老太極拳家強調打太極拳呼、吸長短是一至的。李老師就組織大家冬天在公園研究呼、吸問題,讓他們一個人練,大家檢查他們練時是否呼吸一樣長短,結果沒一個呼吸一樣長短的。自己否定了自己,大家哈哈一笑,從此再也不強調呼吸一樣長短了,因為北京的冬天最能檢查你的呼吸長短了,撥出來的氣是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來的。不信大家在嚴冬打太極檢查一下,是否呼吸一樣長短。
太極拳練習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鬆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麼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鬆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訓練太極拳沉勁動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