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孩子差異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3日

  今天的孩子未來要走向世界,家長要放大自己的格局。家長的視野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價值取向

  美國人重個性,價值取向是以個人為本的個體主義,注重個人利益,崇尚個人發展,實現自我,這是美國文化核心。美國一個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民主的社會,每個公民習慣地琢磨一個很小的目標,那就是他自己。在家庭中,個人是本位,個體具有最高價值,不依賴他人存在,獨立於家庭關係中。所以在美國家庭中,父母傾向於把自身與孩子看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自我”包括父母自我和子女自我。首先,子女自我價值的實現顯然要尊重子女的意願、興趣和愛好,因人而異,美國父母比較重個人生活享受,平時決不會為了孩子而放棄去聽音樂會、看電影、跳舞或約會。

  中國人講共性,有整體至上的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中國人認為人的確立方式是在“二人”對立關係中生成的。從古至今,“自我”這個概念總是與他人相伴而生,個人的價值只有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才得以體現。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喪失自我,也不尊重子女的自我,我國父母喪失自我的表現就是存在嚴重的“親子一體感”,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價值的延續,將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體化感覺。這樣父母會以自己的意志替代孩子的興趣,站在成人的角度設計孩子的未來,所以中國父母的期望相對於孩子的能力是過高的。

  :思維風格

  美國人是理性主義,美國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則對待家庭成員和家庭事務。美國父母多是把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與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一樣看待,這是超越個人的立場,而不是完全從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來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們認為撫育子女是義務,也就不圖養兒防老,不圖回報,自己老了進養老院是一個人應有的歸宿當然,這些中國人視為不道德的做法源於美國的社會保障機制和文化習慣。

  中國人是情意至上,我國的家庭教育以人倫為基礎,以情感情理為法則,來處理家庭人際關係。我國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子女教育,在無微不至的父母愛憐中隱含著較為濃厚的“投桃報李”的私情。由此說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遠勝於美國,往往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

  :教育目的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所以美國父母能較為輕鬆地對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個性中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讓子女實現自我價值,就算達到目的,也並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標如高學歷、好職業,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卻產生許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應,天才產生在不經意中。另外,在這個目的的指引下,確實能培養子女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個階段的美國孩子:他們從小就獨立睡;當會行走時,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著玩;再大些時,就有自己的空間,房間內的擺設、佈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負責;他們從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如做清潔、幫人看小孩、送報紙等,到了高中或大學後就勒工儉學,換取生活費。

  我國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首先,這個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強,因為“有出息”、“好職業”、“順境”不是一個一般的目的,較難實現。出於這個目的,中國父母特別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專心、安靜地坐下來讀書、學藝,卻忽視孩子的天分,限制他們的創造力,結果為了培養所謂的“人才”反而扼殺了天才,產生許多“有心栽花花不發”的效應。而且由於很少考慮孩子的性格、社會適應能力、公民意識等問題,即使學業成績好,將來也未必能順利地立足社會,有時候,還會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中美教育孩子的區別
中國式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中美教育孩子差異
中美教育孩子的區別
高中生教育孩子心得
中西教育文化差異淺析論文
中西教育文化差異論文
中美教育差異相關論文
中美教育差異研究論文
中美教育差異論文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十大硬傷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有哪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