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信中的禮儀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書信是人們相互交往、聯絡的一種形式,既要講究修辭、文法,又要講究文明禮節、禮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準備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書信格式

  一般要注意地位、抬頭、分行、稱謂、結尾。

  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於起首頂頭第一行。發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採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鑑、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鑑、臺右;對於婦女用懿鑑、慈 鑑;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鑑,臺鑒,賜鑑,等也未嘗不可。

  結尾。信寫好以後,加 上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專頌臺 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用於祝福問安的有“順頌大安”、“專此祝好”、“即問近祺”、“此請召 綏”等。請教用語有“乞復候教”、“佇候明教”、“盼即賜復”、“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在《魯迅雜文書信選》中,就可找到三十種不同的套語,如: 即頌、大安;順頌、健康;此復,即請偏安;專此布達、並問好;專此奉答,並請著安;專此布覆,即請久安;敬頌、痊安;此布即頌,曼福不盡;專此布覆,順頌 時綏;此上,即頌、時綏;此復、即請儷安;專此布達,即請旅安;此布、即請冬安;專此布達、即請冬安;專此布覆,即請春安;專此布覆,並頌春綏;勿復並 頌、儷祉;此復即請儷安;此復,即頌時綏;專此布達,並請春安;專此布覆,並頌時綏;專此布達,並請日安;專此布達,即請日安;專此布覆,即請日安;專此 布覆,並請暑安;專此布覆,即頌時綏;專此布達,並頌時綏。意思儘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卻根據書信內容,運用自如,無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類:

  啟事用語 用於稱謂語的下面:謹啟者、敬復者。這都是比較客氣的。用於較莊重和尊敬的場合:逕啟者、逕復者。茲託者、敬懇者,為表示有所請求之意。

  思慕用語 多日未晤,繫念殊殷。久仰大名,時深景慕。別後想念之情,無時或已。上述種種是用於親戚朋友之間或對未曾見過面的受信人的用語。

  問候語 要注意親切感人,忌浮泛虛華。如久未箋候,想近狀佳吉。近況如何?至以為念!病體諒已康復?敬致深切慰問之忱。

  祝福語 諸事順遂,貴體康泰。

  欣慰語 高興得很,欣慰無已。不勝欣慰,無任歡忻。

  抱歉語 抱歉之至。歉疚殊深。至感不安、慚愧得很。

  請求語 倘蒙照拂,銘感無已。如承俯允,無任感荷。尚乞原諒,至希查照。至祈召收,即請哂納。請給予批評和指教。務請沒法。

  訪謁語 某日某時當前來聆教。日昨走訪,適逢公出,未晤為悵。

  邀約語 茲有要事面談,務請撥冗來舍一敘為荷!星期日有閒,尚祈至敝處一談。定於某日某時在某地召開××會議,務祈準時出席為荷!

  饋贈語 謹具聘儀,略申微忱。附上薄儀,聊表微意。薄具菲儀,用伸賀忱。附奉某物,藉壯行色。

  盼禱語 無任盼禱。是所至盼。不勝企望。

  接信語 刻接手教,敬悉一切。接奉大禮,敬悉種切。

  交涉語 請即答覆,勿再延宕。希速歸還,幸勿再誤。

  聲用語 未經本人同意,自屬無效。如幾日內未見覆函,即作同意論。

  上述僅作參考,如用在恰到好處,就會避免俗套,為書信潤色。

  稱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對自已父母的尊稱。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況,在生叫父母,死後叫考妣。

  泰山、泰水:舊時對岳父、岳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家兄、舍妹:對自已兄妹的雅稱。

  令郎:舊時對別人兒子的敬稱。

  東床:舊時對女婿的雅稱。

  內室、內人、拙荊:舊時丈夫對妻子的稱謂。

  夫婿、郎君:良人:舊時妻子對丈夫的稱謂。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佳偶。

  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

  婦女稱巾幗、紅袖。

  男子稱鬚眉。

  老師舊時稱恩師、先生、夫子。

  學生舊時稱門生、受業。

  學校舊時泛稱寒窗,同學稱同窗。

  對自已舊時的稱愚、鄙人、晚生。

  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父死後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後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加“亡”字,如亡妻、亡妹。

  不見面的禮儀:書信

  發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因而要藉助於各種禮儀來體現之。當人們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見面,只能將情感訴諸筆墨,託諸郵驛時,禮儀依然不可或缺,字裡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然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從而形成了富於中國特色的書信文化。

  一、書信格式

  我國的書信史源遠流長,戰國時期樂毅的《報燕惠王書》、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等,都已是傳誦千古的 名篇。但先秦兩漢人寫信,形式比較隨便。至遲到魏晉時期,開始有人撰作"書儀",就是各類書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寫信時套用。這類文字在魏晉到隋唐之際非常 流行,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謝元撰有《內外書儀》四卷,蔡超撰有《書儀》二卷。《崇文總目》稱王巨集、王儉、唐瑾,以及唐裴茝、鄭餘慶,宋杜有、劉嶽尚 等都有《書儀》傳世。此外還有專供夫人、僧侶使用的《婦人書儀》、《僧家書儀》等。有學者敦煌文獻中發現了上百件"書儀"類文書,比較著名的有鄭餘慶書 儀、杜友晉書儀等。迄今所知最早的書信格式,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月儀》。

  我國的書信文化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大體形成了為社會廣泛認同的書信格式,一封通常意義上的書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

  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寫信時所使用的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祝願語等也都有相應的區別,弄錯了就會貽笑大方,就是失禮。這套語言相當複雜,本文只能略述其梗概。

  二、敬稱

  首先我們要談到書信中必須使用的敬稱和謙稱,這是中國書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識,它所要體現的,則是君子"自謙而敬人"的理念。

  敬稱是對他人表示尊敬的稱呼。敬稱的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方法之一,是將古代爵稱等轉換成敬稱。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詩-大雅-假樂》"宜 君宜王",此處的君就是指諸侯。後來,"君"轉化為比較寬泛的敬稱:稱父親為家君,稱已故的祖先為先君,妻子稱丈夫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對他人的尊稱, 《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時至今日,君作為尊稱的用法在日語中依然保留著。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 用作敬稱。如果對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後加"公"字,稱為"某公",當今中國的知識界還有這種用法。"卿"用作尊稱,先秦就已出現,如荀況荀 子,時人尊稱"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諸侯,《梁書-吉翂傳》"主上知尊侯無罪",此處的"尊侯"是指對方的父親,這一 用法在書信語言中還時有所見。

  稱呼對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稱"後",諸侯的配偶稱"夫人",大夫的配偶稱"孺人",士的 配偶稱"婦人",庶人的配偶稱"妻"。時下,人們常常把對方的配偶稱為"夫人",也是從古代沿襲而來的敬稱。此外,"公子",原本指諸侯的庶子,後也用於 尊稱對方的兒子,而將對方的女兒稱為"女公子"。

  稱呼他人的親戚,一般在稱謂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對於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稱對方的兒子為令郎或令息,女兒為令愛或令媛。也可以在稱謂前加"賢"字,如賢伉儷夫婦、賢喬梓父子、賢弟等。

  舊式書信還往往用"臺"字來表示尊敬,如臺啟、臺端、臺甫、檯安等。書信中的臺,是三臺的簡稱,三臺是天上的三顆星,古人用來指三公,故也用來當作尊 稱。古代臺與臺是兩個字,後來將臺簡化成臺,致使許多人誤以為是一個字,其實不然。所以,給港臺等通行繁體字的地區的友人寫信,千萬不能將臺甫寫成臺甫, 那樣就會貽笑大方。

  古人行冠禮之後都要取表字,或者還要取雅號。名只有父親和國君才能叫,所以《儀禮-士冠禮》說:"冠而字之,敬其名 也。"直呼其名被視為不禮貌的表現。目前,進入近代以來,一般人已經很少再取表字或雅號,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與他們通訊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 以免唐突。

  此外,與敬稱相呼應,書信中凡涉及對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語,如對方的住宅,要稱府、邸,或者稱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猶深 宅大府,是對對方住宅的美稱,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來表示闔府皆安的祝願。如果對方有所饋贈,感謝時可稱厚賜、厚贈、厚貺等,以表示看重這份情誼。對不 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稱,如果是對方來信,可以稱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詩文著述,則可稱華章,瑤章;如果是宴請,則要稱盛宴、賜宴 等。

  書信中一般不要出現你、我、他之類的代詞,這也是簡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現,凡是遇到類似的地方,應該酌情處理。如提及對方時,可以用 閣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時,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時,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當第三人稱用,始見於《三國志-吳 志-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三、謙稱

  謙稱是與敬稱相對的稱謂,一般用於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對他人用敬稱,對自己用謙稱,是中國人的傳統。從先秦文獻可以知道,當 時的貴族都有特定的謙稱,如《老子》說:"王侯自稱孤、寡、不穀。""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稱孤道寡,是謙稱自己德行淺少;"谷"是善的意思, 不穀猶言不善。《禮記-曲禮》說,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別國諸侯面前自稱"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稱"小童"。

  古人每每 用"臣妾"作為謙稱。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語,"臣妾"的本義,猶後世言奴才。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安書》中自稱"僕"、"牛馬走"。僕也是奴僕的意 思,日本人至今還"僕"作為第一人稱的謙稱。"牛馬走",意思是象牛馬一樣供驅使奔走的人。與此相類似的用法,是謙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賤息等。

  對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與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時,就不能用敬稱,而要用謙稱,一般是在稱謂之前加一"家"字,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或者家君、家 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經去世,則對人要稱"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樣,對他人稱呼自家的其他親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對比自己年齡小的,則可以稱"舍弟"、"舍妹"等。自稱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對他人 稱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謙稱,如"內人"、"內子"、"拙荊";或者用平稱"愛人"、"太太"。常常聽到有人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妻子時說:"這是我夫 人。"這是非常失禮的說法,如前所說,諸侯的元配才能稱為"夫人"。普通人相交,稱對方配偶為夫人,略有恭維的意思。稱自己的配偶為夫人,就顯得自大,或 者是無知。

  如果向對方有所饋贈,則要用謙語,如菲儀、芹獻、寸志等,意識是說自己的東西微雹不值錢,不過是藉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對方收下禮物,則要說懇請笑納、敬請哂納等,意思是讓對方見笑了。

  四、提稱語

  書信一定要用稱謂,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長,還是老師、朋友。稱謂之後,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臺端、臺甫等等,這類詞語稱為提稱語。

  提稱語與稱謂有對應的關係,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物件。其中比較常用的有:

  用於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

  用於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尊右、道鑑

  用於師長:函丈、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史席

  用於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鑑

  用於同學:硯右、文幾、臺鑒

  用於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用於女性:慧鑑、妝鑑、芳鑑、淑覽

  給父母寫信,"膝下"一詞用得最多,源出出於《孝經》:"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是說人幼年時,時時依於父母膝旁,後來轉為對父母的尊稱。

  "函丈"源出於《禮記-曲禮》,向尊長請教時,要"席間函丈",意思是說,彼此的席位之間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長有所指畫;故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提稱語可以幾個詞疊加使用,如毛澤東致其師符定一字澄宇稱:"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見尊敬之意。

  五、思慕語

  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稱語之後不直接進入正文,而是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這類文句稱為思慕語。

  思慕語中使用最多的,是從時令、氣候切入來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書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辯文》,列舉每月不同的氣候狀況下,可供選用的詞語,如正月初春可 以說:"孟春猶寒,分心兩處,相憶纏懷。思念往還,恨無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說"仲春漸暄,離心抱恨,慰意無由,結友纏懷,恆生戀想。"等等。由於有了意 境的描述,讀之令人倍感親切。

  四、書信中的平和闕

  我們先來看一封兒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親大人膝下,謹稟者:男離家後,一路順利,平安抵達學校,可紓

  廑念。惟思

  雙親年齒漸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職。伏望

  訓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務,或有以補乃兄之過。王阿姨家已去看望過,家中老幼平

  安,囑筆問好。專此謹稟,恭請

  福安。男某某謹稟某月某日

  信的開頭"父母親大人膝下"頂格書寫,下文大多沒有寫到頭就另起一行再寫,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古人但凡在書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 及他們的行為時,在書寫方式上一定要有所變化,以表示尊敬。書信的第一行要頂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稱為"雙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 雙親等字樣,或者慈顏、尊體、起居、桑梓、墳壟等與之相關的字樣時,可以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叫"平臺",就是另起一行,與上一行的開頭齊平著再書寫;另 一種叫"挪抬",就是空兩格或一格書寫。在上面所例舉的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親的詞語如廑念猶言掛念、雙親、訓令、福安等,都採取平抬的方式。

  這種方式至遲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敦煌文書中將"平抬"稱為"平","挪抬"稱為"闕"。近代以後,傳統書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漸減少,"挪抬"則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臺、韓國、日本文人寫信時還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六、師生之間的稱謂

  學生稱呼老師,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以"夫子"稱呼老師可以追溯到孔子,故後世用來作為對老師的通稱。"函丈" 一詞源於《禮記-曲禮上》:"席間函丈。"函是容納的意思,學生與老師講問,彼此之間應該留有一丈左右的距離,以便尊者有所指畫,故可以作為對老師的尊 稱。

  學生自稱自稱生、受業。《詩經》中就有把讀書人稱為"生"的,《小雅-常棣》說"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記-儒林傳》:"言禮自 魯高堂生。"司馬貞《索隱:"自漢以來,儒者皆號'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見西漢以後,"生"成為讀書人的通稱。在實際使用上,老師稱呼弟子 為"張生"、"李生";學生也自稱"生"、"小生"。

  "業"字的本義是木版,古時老師授課,將要講的篇章寫在"業"上,《禮記-曲禮》說"請業則起",意思是說向老師請教問題要起身,因此,學生稱老師為"業師"而自稱"受業"。

  一般來說,只要同一時期、在同在一學校生活過的老師和學生,就可以有師生的名分。老師如何稱呼學生,要看彼此在學問上有無直接的授受關係。如果對方是自 己正式的學生,並向他傳授過學業,可以稱之為"弟"。這裡的"弟"是"弟子"的意思,與兄弟之弟無關,古代師生稱"師弟",學生如若見到老師的這種稱呼, 千萬不要誤解。如果彼此雖有師生名分,但沒有授過課,則老師一般稱學生為"兄",例如,胡適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顧頡剛是北大的學生,彼此有師生的情誼,所 以,胡適在給顧頡剛的書信中稱之為"兄";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魯迅給許廣平的第一封信中稱"廣平兄",許廣平不解其意,回信表示不敢與魯迅兄弟相稱,其實 魯迅並沒有稱兄道弟的意思,"兄"不過是老師對學生輩的最普通的稱呼罷了。

  老師給學生的書信,落款一般只寫自己的名字。

  同學之間的稱呼,則可以視進入師門的先後,以學長、學弟、學妹,或者師兄、師弟、師妹相稱。書信往還時,也有用比較雅氣的叫法,稱"硯兄"之類的。

給臺灣親人的一封信
給貧困山區孩子寫的一封信
相關知識
古代書信中的禮儀
古代書信傳遞的故事
古代詩歌中的重點好詞名句
家庭生活中的禮儀
大學生在求職面試中的禮儀有哪些
接待中的禮儀禮貌
工作中的禮儀
簡述面試中的禮儀
日常工作中的禮儀
聖經中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