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每一個企業家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都得付出極大努力與代價,而這通向成功的背後就是一段辛酸的勵志故事。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餘進

  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最初想的和最後做的總有不同,做好才是最主要的。我最初的夢想是做老師,但是19歲從新鄉稅校畢業後,迫於現實的壓力,就去打工了。三年下來,除了結識我這輩子的人生伴侶和收穫自信外,並沒有多大收穫,最終決定回來創業。

  上天眷顧,拋了個餡餅砸中我的腦袋——跟朋友買彩票中得大獎。也正是分得的兩萬多元獎金,成了我事業的啟動資金。三臺電腦一買二借,租來20多平米的小辦公室,“青峰”誕生了。

  把奮鬥留在骨子裡

  說實話,這個時候我的人生閱歷、生活經驗都極其缺乏,惟一有的是大膽,無知者無畏,只能奮鬥拼搏,甚至說是拼命,讓別人看到我的勤奮和“強”。就這樣堅持了4年多,溫飽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業,但發展平穩,前景也不錯。我們做的主要是網際網路這一領域,毫無疑問,行業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具有極強的競爭性,每個員工壓力特別大,都希望把這份事業做大。

  然而創業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早上來公司上班的時候,所有員工當時有十幾個人都離職了,只剩下我自己。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離職,但意識到自己的管理出問題了。有壓力不一定全是壞事,可是他們開心嗎?跟著我有什麼前途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經過很長時間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個企業,歸根到底是管理企業員工。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沒有員工,什麼事也做不成。員工應該受到尊重,因為他們同樣是有身份、尊嚴和地位不是職位的人。

  想明白了這點,我沒有怪那些離職的員工,反而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正是從這件事以後,我才開始科學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員工加入,為了多和他們溝通,我堅持天天按時來公司上班。一次,無意間發現,公司將近500名員工,我只認識70多人。這個數字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同時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我力求多認識一些員工,讓他們更有歸屬感。競爭雖然殘酷,但彼此間的溫暖會使整個工作流程良性迴圈。

  就像我自己一樣,沒有家人的支援和分享,創業一點意義也沒有。家庭在我心中排第一,事業第二。所以,我試著慢慢收心,承擔家庭責任。同時對公司的發展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最初巨集偉的目標落實到公司的每一件事上,把這些事情解決好成了我切實的追求。怎麼把他們管理好,讓他們工作得舒心快樂、提高效率,讓公司取得更豐厚的利潤,成了我工作的重心。把奮鬥留在骨子裡,內心的“強”比外表的“強”要好。

  然而,寒流再次席捲而來,我被幾個部門主管聯合起來將了一軍。吃飯的時候,他們集體要求漲工資。但這次我不像第一次那麼慌亂。一番思考後,我決定各個擊破,這樣一來,局面迅速穩定了。後來,他們都辭職了。現在想想,工資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應該全面看待:工資到了,員工水平不到,員工危險了;員工水平到了,工資不到,企業危險了。

  讓員工有幸福感

  後來,我更注意協調工資與員工自身的關係,比如招聘的面試環節,我會告訴他們公司的缺點。當然,也告訴他們我的要求。人才對於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如何留住他們,不是簡單地漲工資就行了,還要讓他們感到快樂。公司每週都休息,大小輪休,法定節假日也照常過。給他們留足時間去放鬆,也鼓勵他們去購物旅遊。他們只有開心了,才會安心工作。高效、高壓、高興,應該是員工的常態。幸福感很重要。

  現在公司發展越來越順,將近500個員工了。這些員工從年齡閱歷各方面來說都有明顯的分層。80前這些人身上有更多的吃苦耐勞精神,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於這類員工,我給他們信任。而80後,具體是1980—1986年之間的,進入而立之年,他們已經漸漸成熟,開始承擔一定的責任。對他們,我給空間。他們有什麼建議、活動安排,我基本上都支援。雖然我知道,我去做結果可能會更好,但是得留空間讓他們去做。1987年以後出生的人基本上可以歸到90後,雖然很多人都批判他們,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特別聰明,思維活躍無定式,對他們更多的是表揚。分層管理的直接好處是結構的優化。

  任何一個老闆可能都做過假設:我的員工很優秀怎麼樣,或我的員工很糟糕怎麼樣。這就涉及到管理技能的問題。兩種不同的假設,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現在,我更多的是“無為而治”。我相信我的員工是優秀的,不需要制度約束的。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由當初的100頁削減到現在的30頁,每一方面儘量不超過10條,而員工並未因此放棄自我約束。新鄉營銷部經理是個年輕的女孩子,從一開始管3個人到後來的30個人,再到整個安陽地區,我相信她能做好。即使現在待產在家,我還鼓勵她按照之前的方法來管理。

  同時,我要求人人都有目標,“人人頭上有把刀”,一週總結一次。這樣,每年公司業績的完成與目標的誤差只有5%,再好不會超過105%,再差也不會低於95%。

  創業當如喬布斯

  我們和百度合作,百度賣的是產品,我們賣的是服務。其實,不管做網頁網站還是開發程式和軟體,賣的都是“服務”產品,是為了廣告的推廣與發行。

  一個企業做好了,就加大廣告投入力度,做得不好也不可能不做宣傳,畢竟這是一個全媒體時代,只是多少的問題。我們和百度的關係就是飛機場和飛機的關係,我們的目標是負責好飛機的安全降落。

  我力求讓自己“辛苦一點”,這辛苦不在身體,更不在精神,而是說作為一個老闆,也像其他行業一樣,最起碼經常上班。中國很多企業最後都倒閉了,差不多都是企業做大之後老闆鬆懈了,開始遊山玩水。如果真能玩出一個好企業,那這個人絕對是天才,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企業了。不過,大多數人都不是。凡是偉大的企業家都不是遊山玩水消遣而來的,是像比爾?蓋茨、喬布斯那樣辛苦工作贏來的。

  做企業一定要專一。從2002年創業開始,我做的就是現在的產品,一直做,做得越來越順,越來越好。網際網路是個很寬廣的東西,蘊藏著無限的機會,人人都可能成功,但誰也不能一個人就把所有的錢賺完。把一個行業做好,做精細,做得與眾不同,就是成功。

  公司發展到今天,不僅解決了我的生存問題,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生存問題,而且生活得相對不錯。有能力去幫助一些人了,我開始帶領大家做公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學會了感恩。不管怎麼樣,至少你比受捐人得到的多,暫時有這個能力,就應該去做。我們把方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每個月我拿出500元,員工則從1元起,數額不等,自願加入。我告訴他們,一旦加入就必須堅持10年。

  帶領大家做好事,就意味著不去做壞事;不做壞事就是為社會做貢獻。

  創業之初,目標高遠,巍然如山,偉大存在於未來;匆匆十年,目標僅僅是做好當下,偉大存乎步履之間。或許有人認為我已小有成就,會自感志酬意滿,不願闊步前行。其實不是的。相反,我早已把心目中的理想揉碎,鋪陳在今天和明天,更加務實,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如果非讓我對未來有個描述的話,我希望我的企業是最快樂、最溫暖、最和諧、最具青春脈動的企業。

  篇2:吳兆娥

  水晶,蘊含天地靈秀之氣,以其高貴、清澈、典雅受到人們的喜愛。也許從做為毛主席水晶棺選材的那一刻起,東海水晶便註定要聞名天下。3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今天,一個優秀的巾幗兒女——江蘇海龍水晶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兆娥,用驚人的毅力、執著的追求、天使般的善良和水晶般晶瑩剔透的心靈,塑造了新一代成功女企業家的美好形象,也為歷史留下一段傳奇的佳話。

  結識吳兆娥純屬偶然。2005年9月2日,前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紀念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十週年“中國婦女十年發展成就展”。其時,她正在二樓的展示大廳內向客人介紹水晶產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她黝黑的面板,齊耳的短髮,樸素的衣著、溫和的笑容,使我一眼就認出了她。因為就在見她的前幾天,她剛接受完中央電視臺的專訪,而我恰好收看過她的那期節目,她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故事曾被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報道,人們親切地稱她為“水晶大姐”。

  跨過成功的第一道門檻

  具有傳奇色彩的動人故事,往往是由平凡的人生譜寫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初期,大部分人固守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還常引以驕傲和榮耀。當時,在東海縣105礦上班的吳兆娥,作為礦上的技術能手,是廠領導眼中的紅人,也是同事們學習的榜樣。

  1988年8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吳兆娥從朋友那裡得知,東海有著豐富的水晶自然資源,可由於歷史的原因,卻沒有一個象樣的企業,一個創業的念頭在她的腦海中閃動。一段時間,她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對水晶市場開始了調研,最後她決定:離開作為國營企業的105礦,丟掉端了二十年的鐵飯碗,自謀創業之路。於是,她毅然瞞著家人向礦廠辦理了停薪留職。但這一決定在家裡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之間受到了親戚、朋友,乃至社會各個方面的不解。

  一個女人家,放著好端端的班不上,跑出去趕時髦、湊熱鬧,逞什麼能呢?”雖然打擊多於鼓勵,反對多於支援。但吳兆娥深知,她最大的精神動力,莫過於她丈夫的支援和理解。在她最需要得到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句安慰的話時,是她從小青梅竹馬的丈夫果敢地說:“既然她執意要幹,就讓她試試吧。實在不行,再回頭也不遲。”性格倔強的吳兆娥堅持認為,既然東海有全國一流的水晶資源,只要充分加以合理開發和經營,這將形成一個強大的產業鏈,準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對於水晶產品,不能只靠出賣廉價的原料,這樣農民只能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必須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對水晶進行再加工,改變這一面貌。由於她自己有水銀加工的出色技術,她對於自己辦工廠更是充滿了信心,她堅信自己能帶領鄉親們闖不出一條致富路來。

  白手起家談何容易啊,吳兆娥只能靠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二千元錢,開始艱難的創業。首先她把自己家裡的幾間瓦房騰出來做廠房,借錢又買了幾臺加工水晶的機器,接著招來了村裡幾個聰慧的姑娘、媳婦,然後就手把手的開始教她們水晶切割、研磨、拋光、穿線等全套技術。其中最難的是研磨和拋光這兩道工序。研磨就是要把切割好的水晶粒均勻地磨成三十六面、四十八面、七十二面,甚至一百二十面,或者磨成光滑的球形、水滴形、寶塔形,技術操作要求高,一個失誤就會磨廢一塊水晶。吳兆娥一遍又一遍教村裡的姐妹們,使她們都能嫻熟地掌握了這一技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道道工序的打磨,很快,一串串精緻、純色的水晶項鍊就在她細心的指導下做出來了。然而,看著大量的珠珠串成一件件成品,而且越積越多,銷售可就成了急待解決的問題。吳兆娥想到:城裡的人有錢又愛美,找找城裡的親戚興許能幫幫忙代銷,賣出去再繼續擴大加工。可是,親戚們壓根兒就沒看得起這小小的鏈珠能成什麼氣候,一口回絕了她。

  “那時,我的壓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繼續生產加工水晶,還要想辦法找開並不看好的銷路,而這些我沒有一點兒經驗。而流動資金極少,成了最大的制約,面對困難重重,真想打退堂鼓。可我又一想,既然幹了,就得幹出點兒名堂,我從小就對任何事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忸勁兒。”今天,當吳兆娥向講起創業之初的經歷仍心有餘悸。

  記不清是哪位名人說過:挫折往往更能使人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就在企業最艱難的時候,吳兆娥鼓足勇氣徑直跑到張家港裡找了一位老熟人,推薦到一個展銷會上準備試銷剛生產出來的水晶產品。可是就在要進入會場的剎那間,女人天性中的怯懦突然在她的身上顯露出來,她在展銷會的門口一時竟然失去了勇氣……她想退卻,可就在她猶豫的那一刻,聯絡人連拉帶推說道:“來已經來了,怕什麼,進去吧!”。最終,她手足無措地呆呆地站了足足好一會兒,然後來到展廳漲紅了臉,大聲說道:“這是東海的水晶項鍊,大家快來買!”說來真是有些奇蹟,她這第一次的推銷竟然獲得了出奇的成功,她手中的一條條晶瑩剔透的項鍊,被大家你一條、我一條的買了去,不一會功夫,70多條項鍊就被搶購一空。

  這次商海上的初師告捷給了她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走下去的決心。逐漸的,她甚至可以繪聲繪色的向客戶介紹東海水晶和自己生產的其它水晶產品了。隨後,她帶領工廠20多名職工,憑著一股子幹勁和韌性,開始了她不凡的創業歷程。

  小水晶創造千萬元資產

  冰心說過:“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萌芽卻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

  從創業以來的十八年間,吳兆娥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時時處處體驗著失敗和成功的甘苦,也在辛酸和苦難中逐漸成長了起來。1998年10月,在商海奮鬥了十年的她經熟人介紹去浙江嘉定和一個美國人談一宗巨大的水晶生意。從連雲港到上海中轉後才到達嘉定。一路上正趕上滂沱大雨。到達嘉定時,已是午夜時分,下了車也沒人接,也找不到吃飯住宿的地方,她一個人在雨中佇立著,整個人兒渾身上下被淋得溼透。恰好一位好心的大姐關切發現了她,讓她在一所小學校的辦公室裡艱苦的度過了一夜。可是等到天亮後找到接頭人時,對方告知:“你來晚了,要買項鍊的美國人已經去了北京。

  面對如此的打擊,她一下子被搞懵了,半天沒有反應過來。後來,她只好背起她的大包小包日夜兼程的趕到上海再轉車趕往北京。一連幾天幾夜她沒能安然的合上眼睡上一覺,更沒能舒服的吃下一頓飯,況且沒能賣出一條項鍊。

  這一次的經歷卻讓她有了一個感想,那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一定要在落實清楚狀況之後再做決斷,不作無畏的犧牲。這給她今後的發展之路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代會在北京召開,全國婦聯邀請她去懷柔出席會議。當她趕到展銷會場時,會議已經是第三天了,大家對其他展銷品已經熟視無睹了。而她剛把自己帶來的兩大包水晶開啟,立即引來各種膚色女性朋友的關注,呼啦一下將她團團圍住。也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和一股子讓她放得開的機敏。她不停地向大家展示、不停地講解,口若懸河、語出珠璣,得體的裝扮、不卑不亢的神情,贏得了在場所有嘉賓的親睞。她的攤位前從早到晚,黑壓壓的人群擠成一片,忙的她水顧不上喝,飯顧不上吃,會議尚未結束,帶去的水晶都銷售一空,她只感嘆東西帶的太少了。

  從那時起,吳兆娥的水晶生意彷彿如虎添翼,她走南闖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順手,生意一直拓展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企業的不斷髮展,她的壓力無形中也越來越大,因為她知道,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必須要有高素質的領導來管理和經營。而自己由於只有高中學歷,對於現代化企業管理知識知之甚少。對於一系列的技術加工資料,她總是耐心地給職工講解、做示範,對於法律法規、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她總是謙虛地學習領會,並不時地向別人學習和請教。

  為了在技術上有所創新,讓水晶工藝品技術含量高、設計別緻新穎,她多次孤身一人到外地取經學習,她先後參加了廈門、西安、無錫、昆明等地的培訓班的學習。為了充實和重新塑造自我,她買來企業經營等多方面的書籍進行認真、刻苦的鑽研。為了使她的水晶產品提高一個檔次,她把眼光伸向水晶工藝品的加工,專門從揚州等地聘請了高階雕刻師。在香港迴歸祖國前夕,她相繼推出“九九歸一”、“普天同慶”,“五龍戲珠”等水晶雕刻工藝,一時之間被港澳客商搶購一空,也引來大批國內外大客戶的訂單,產品的多元化也為她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目前,海龍公司生產的產品涵蓋了首飾類、保健類、觀賞類、禮品類等系列300餘個品種,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和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固定資產超過千萬元。

  穿透時空的人格魅力

  在與吳兆娥的多次交往中,她不只一次地說:做生意並不全都是為了賺錢,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更好地發揮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企業經營要做到誠信經營,以德取勝。她做生意如做人—樣質樸和本份,也因此換來了許多比金錢更可貴的好名聲,而這好名聲迎來了好信譽。她認為這是企業經營所必須具有的人性化策略。

  2003年6月,一位澳大利亞客商黃先生在她的店鋪購買水晶製品,兩人在交易過程中當時數錢正好,可這位黃先生離開後,吳兆娥再次重點鈔票時發現多了一張百元美鈔。此時黃先生已不知去向,最後幾經周折,從市裡接待方面才得知黃先生已趕赴機場,準備回國。吳兆娥急忙打了的士追了過去,好在黃先生還沒登機,她把這100美元及時還到黃先生的手裡,黃先生感慨萬分,不知如何是好。在文明社會裡,這種類似拾金不昧的舉動本身只是履行了一個正直的人的責任和義務,但卻折射出一個人靈魂深處的高貴。這位黃先生從此就因著與她成為了摯友,給她帶來了生意的同時,也提高了她的知名度。之後,黃先生至少兩年來中國一次和她做生意,還介紹了許多自己的朋友過來與吳兆娥聯絡水晶業務。人性的善良常常在她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因這一點常常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吳兆娥說,一個人只要擁有了善良,她也就擁有了美好的開端。

  1998年5月,當時中國佛教界有意向想以水晶做一尊金剛菩薩,有關部門已把80萬元現金打在了一名東海生意人的帳戶上,託負其人購買水晶事宜,但此人慾以400萬元的出價成交。

  買方因籌備的資金不足無法接受這一價位,雙方僵持不下,因此求助於吳兆娥。她二話沒說,找了當地的一位農戶找來所需要的水晶,直到讓買方滿意,符合買方意願,僅用17.4萬元的價格就成交。事後人們在談起此事說吳兆娥很傻,不賺400萬,300萬也是淨賺啊。但她搖搖頭坦然地 說,“並不是什麼錢都能賺的,佛教本身就是為人類做善事,他們的錢也來之不易啊,要靠每個居士募集。佛家人不打誑語,昧心錢千萬不能賺,就算為佛教做點貢獻,也是我的造化了。

  過去曾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一說。而吳兆娥卻是自己致富的同時,卻帶動村裡鄉親們一起致富。當她的水晶產業發展起來後,她開始幫助大家大搞水晶開發,她常常對那些慕名前來求學的人進行不厭其煩的幫教,並在自己所在村免費連續舉辦了多期水晶飾品加工培訓班,使許多農民姐妹弟兄掌握了水晶技術加工。大家對她的褒獎也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組織全縣鄉局級各單位領導在吳兆娥公司召開現場辦公會,推廣吳兆娥利用水晶資源搞水晶加工的經驗和做法,從而帶動了全縣的這一產業的興起。

  之後,全縣農村大興水晶開發,僅水晶項鍊加工機就上了4萬多臺,接著全縣下崗職工的就業門路也被她開啟,許多曾經不屑於經商的工薪階層在打破鐵飯碗之後,也來她這裡取經學習開發水晶的技藝。如今,全縣專營水晶和石英制品的大中小型企業有2000多家,水晶專賣店逾千家,從業人員10萬餘人。第四屆婦女大會、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2002年的日韓世界盃足球賽、釜山亞運會和國際科學與和平週上都能見到東海的水晶產品。東海水晶城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水晶工藝禮品城”。許多經她點化而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下崗工人,為了對她表達感激之心,在她44歲生日的那一天,集體把自己精心製作的44條項鍊像水晶花環一樣戴在她的脖子上,齊喊“水晶大姐生日快樂”。

  如今,得到吳兆娥幫辦指導的水晶發家戶,已經有十幾家在全國各地都開起了水晶分店。她的事蹟被新聞媒體宣傳以後,眾多新疆、吉林、河北等地的青年紛紛慕名前來學藝,以在水晶事業上搏擊一番。2000年,全國婦聯、北京市政府、中央電視臺、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情繫西部、共享母愛活動,吳兆娥聽說捐助一千元可以挖一眼井,能解決幾家人的用水難題,所以她毫不猶豫捐了一萬元,被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授予“助西愛心大師”,她的事蹟並被連雲港市第四屆精神文明建設十佳新人新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為她親筆提名“水晶大姐吳兆娥”,海龍公司生產的水晶產品也榮獲得江蘇省著名品牌產品,而且登上了中國珠寶十大知名品牌榜。

  她先後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回良玉,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還榮獲了“江蘇省優秀女企業家”、“省三八紅旗手”和“江蘇十大傑出創業女性”、“光彩之星”榮譽稱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文藝家協會同時授予吳兆娥為“民間工藝美術家”。《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新華日報》、香港《大公報》和中央電視臺等100多家媒體報道了她的事蹟。

  據有關資料顯示:東海縣地下水晶及伴生礦石英分佈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石英儲量達3萬多噸,水晶儲量14.6萬噸,目前這裡每年的水晶採購量多達500噸,佔全國水晶產量的一半以上,經測定,東海水晶二氧化矽含量達99.99%以上,質地優良,結構穩定,品位與純度均居世界之首。談起企業未來的發展,她充滿了自信和豪情,思路很明確,那就是努力打造一流的水晶生產和營銷隊伍,秉承企業信譽第一、客戶至上、回報社會的宗旨,為社會奉獻更多更好的水晶產品。

  目前,作為東海水晶產業的領航人,吳兆娥正積極在海內外廣泛吸引投資,尋求合作伙伴,籌備組建水晶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中國水晶大姐”集團公司,她和她的同道們將充分利用東海水晶的資源優勢,打造水晶的品牌產品和名牌產品,儘快佔領國內、國際水晶製品市場,並建立相應的銷售網路,把企業做大做強,使東海水晶享譽世界。

  青山襯托藍天之美,水晶渲染亮麗人生。願吳兆娥和她的“水晶兵團”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繼續抒寫更加美好的未來。

  篇3:極品布丁

  20世紀60年代,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利茲·蕭尼斯曾因嚴重的反叛心理而成了墨爾本很少見的街頭少年。如今,她經營的“極品布丁”公司已經成為資產上百萬元的企業,並且給那些處於困境中的年輕人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

  這位年近50而生氣勃勃的女企業家渾身散發著幹勁、精力、熱情,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同情心。

  她帶我參觀了不大的廠區,當時是晚上7點鐘,機器在全速運轉,年輕的女孩們正忙著攪動大桶裡的布丁配料。利茲興奮地談到,由於企業的規模已超過了這些廠房所能容納的範圍,他們明年要搬到更大更好的地方去。

  在她桌子上放著一排包裝樣品。極品布丁以其講究的包裝而聞名。這顯然是一種有效的銷售策略。

  利茲善於與人交流。她用一種有趣的方式講述著她的生活和經營戰略:“我們有口味最佳的布丁,有最精美的包裝,這是最好的產品……”?背景

  利茲·蕭尼斯於1951年出生在東墨爾本的一個信奉衛理公會宗教的家庭。她母親是教堂的風琴手,父親是教堂的引導員。利茲說:“教堂支配著我們全部的生活—一種耗費時間、完全僵化的生活。”因此,利茲和她哥哥都很痛苦。

  她母親死於腦溢血,終年42歲。那是一個下午,利茲放學回家後發現母親失去了意識。在被送往醫院搶救後,母親只活了兩個星期。“那時,我快12歲了。”

  一年半後,她的父親再婚了。繼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她對孩子們很冷漠,還讓他們的父親在孩子和新任妻子之間做個選擇。他選擇了妻子。後來的30年裡,父親和女兒一直沒有見面,直到父親臨死的時候,他們才重新團聚。“但太遲了,我們什麼也沒說。”

  作為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利茲走上了錯誤的道路。“我只是爆發了。家裡沒有了愛,所以我把這作為一種報復。‘媽媽怎麼能死呢?她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這種想法與天生的叛逆結合在一起,結果是不可理喻的。”

  20世紀60年代,社會正在經歷著劇變,這在澳大利亞歷史上是一段有特殊意義的時期。15歲的利茲離開了學校和家庭,出去工作了。她開始投身於音樂劇,成了一名未成年的夜總會會員。在接下來的一年半中,她搬了13次家。面對道德的危險品—毒品、厚臉皮的人、烏七八糟的房間,她從小接受的嚴格教育起了作用,使她不可能融入其中。於是,她成了這個“黑社會”場面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我只對欣賞音樂和跟人結識感興趣。”

  不過,她的家人還是出面了。在把她送往當地警察局的車上,一位女警狠狠地罵了她一頓。

  利茲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家成功的現代企業,這種巨大的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

  利茲曾經從事過一系列的辦公室工作,接受了為期兩週的接待員培訓,這幫她得到了第一份發揮潛力的工作。她雖然沒有正式的文憑,對此她曾耿耿於懷很多年並一直以此為憾,但後來她還是摒棄了那種要做出成績必須先有一個學位的觀點。“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轉折點。我知道我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我意識到一個人所需要的一切就是基本的智慧。”

  最終,她在夜校讀完了12年級,並在斯文波恩理工學院修完了一門銷售課程。儘管如此,她還是認為自己所學到的大部分東西是從工作中得來的。

  接下來的12年,她一直在塑料行業工作,為一個年輕的有進取心的企業家處理辦公室的事務。“除了開卡車外,我什麼都幹,完全是個雜工。我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學到了經營管理的全部內容。這對後來經營我自己的企業是一項很好的培訓。”利茲從那兒又跳到一個更高的職位,在地毯行業裡做管理工作。她是負責生產計劃和管理的經理。“我們的產品在地毯市場上是高檔的,這些地毯的色彩由顧客自己決定,設計是一次性的,這意味著我要跟建築師及室內設計師合作去創造美麗的居室環境。”

  利茲在地毯行業裡工作了九年。終於有一天,她剛剛走進辦公室,就立刻意識到在這裡的路已經走到頭了。“我知道我必須前進。在那兒,我的精神已經奄奄一息了。”那是1993年,她決定創辦自己的企業。?創業

  怎樣從地毯走向布丁呢?利茲曾一直幫一個朋友做週末食品供應。“我負責甜點。”利茲解釋道。她去艾米莉·麥弗森圖書館查到了早期澳大利亞移民的食譜,其中之一就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古爾高維布丁—後來這種布丁把她推向了成功之路,這就是後來的極品布丁。

  “古爾高維”這個土著詞語是位於新南威爾士西南方的一個鄉間小鎮的名字。那兒是非常落後的農村,貧瘠且被灌木覆蓋。人們是在1800年把它作為牧區而來此定居的,後來為這裡眾多的大型牧場修建了一條鐵路。利茲曾親自到古爾高維去考察,希望找到一些浪漫的或不同尋常的東西,結果一無所獲。

  在19世紀初期,這個地區的女移民發明了一種不用麵粉的布丁,這種布丁的原料有香蕉、麵包和製作葡萄酒用的水果,比如無核葡萄。她們把這種布丁叫做“古爾高維布丁”。利茲對原始配方稍微做了一點改動,加入了大量的國王島奶油。“它們簡直美味極了,每個人都很喜歡,他們大口吃完又回來接著買。”

  每天晚上,利茲都會用廚房的爐子烤三個特別大的布丁,用細棉布捆起來,然後把它們掛在走廊裡。到了週末,她就把它們切碎,帶到集市上去賣。“我是在觀察消費者對布丁的反應如何,看看我是不是真能做出點成績。我在市場上擺了個小攤,結果所有的東西都賣出去了。”

  她發現產品很受歡迎,就決定把它推向航空公司。澳大利亞航空公司後來的堪塔斯公司給了她第一份訂單—每週1 000個甜點大小的小布丁。那時是1993年,她沒有廠房,沒有生產用的廚房,沒有員工,也沒有足夠的資金。

  航空公司通知利茲要檢查她的廠房。“我當時想,什麼廠房?我沒有廠房。但我卻回答:‘哦,行。’我開始害怕了,但我實在不想因為沒有廠房就放棄這樁生意。”

  利茲很快便開始尋找生產用的廚房,找到了現在的工廠,這塊地方後來被她擴大了。她從1993年5月開始一直租用至今。她又從一傢俬人醫院買來兩個蒸鍋,現在她仍在使用這兩個鍋。這樣,廠房就順利通過了澳大利亞航空公司的視察,儘管那裡還沒有生產過一個布丁。

  “我每四個星期做4 000個布丁,這兩個蒸鍋足夠應付了。但是,我現在反倒不如以前了,因為客戶在價格上給我施加壓力,而我不能說我做不了。”

  利茲說她有一種被推著向前走的感覺。她仍然擔心自己走進了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她所擁有的一切只是一紙合同。?食品博覽會

  利茲決定全身心投入,並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她親自到新加坡食品博覽會去看看食品究竟是怎麼回事,去學習怎樣真正開辦一個食品企業。“那次博覽會教會我如何介紹並推出產品,還給了我很大的鼓舞,讓我覺得可以在這一行埋頭做下去。”

  利茲真正開始創辦極品布丁公司是在參加完1994年墨爾本食品博覽會之後。這次博覽會上的一個展位要價大約是1 000元。食品博覽會非常重要,因為那裡是所有食品採購商都會去的地方。她從古董商那裡借來了價值十萬元的法國古董,用這些古董把展位裝飾起來,使它看上去像一間法國的畫室。雖然是首次參展並且只有一種參展產品,但利茲的展位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博覽會最佳展位獎。

  “我只有一個布丁,但我讓它看起來像是101個。”於是她的企業真正開辦起來了。

  一個月後安塞特航空公司跟她取得了聯絡,於是她得到了第一張價值75萬元的大訂單。她每天要在澳大利亞全國範圍內為安塞特供應4 000個布丁,並且把產品冷凍起來送往全國各地。

  航空公司要求她的第一批產品交貨期不能超過五週。“我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兩個蒸鍋。我需要裝置、洗滌機、洗碗機。我需要僱人。我對產品能否凍住一無所知。我也不知道怎樣把小批變成大批。我需要設計出包裝,想出保證食品不變質的辦法。我要知道加工如此大量的食品需要多少原料。而我只有四個星期去做這些事情。”

  首先要找到資金。利茲先去了她從年輕時就與之有來往的銀行,但他們不想聽她說下去,因為75萬元的合同對銀行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她去了五家銀行,都被回絕了。她快沒時間了。“但我不會讓這個合同泡湯的。總會有家銀行給我貸款的。”11個小時之後,她在ANZ銀行的借貸部終於找到了一個對整個計劃充滿信心的年輕人。

  後來回想起這些,她說她可以理解為什麼人們會覺得她那是蠻幹。銀行的理由是:“你自己從來沒有經營過企業。”“食品業充滿了風險。”“如果你失敗了會怎樣?”食品配備裝置的轉賣價是很低的,所以銀行擔心如何收回資金的問題。利茲說:“家裡有我的資產,但由於我是個女的,這就暗示了我所做的一切是在冒險。”

  後來,利茲離實現計劃只有一個星期了。

  她已經研究了所需的包裝。“我訂做了特殊的盒子和托盤。托盤必須製成能相扣在一起的樣子。我必須做好準備,比如900千克的香蕉,還要有搗碎香蕉的機器。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還是沒有員工。而此時已經是必須開始生產的前一天了。”

  利茲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去聯邦就業服務中心CES找人。“我腦子裡充滿了要給年輕人機會的想法。過去我在一些機構裡做過很多志願者性質的工作,工作物件是街頭少年和貧困孩子。我請服務中心的人告訴我,哪些年輕人失業時間最長。這些年輕人不是沒工作過就是長期失業,只有很少的工作經驗或者沒有工作經驗。我承認這是一個可能會失敗的實驗。”但是它成功了。利茲說:“我們要做的一切就是在上崗前一天對他們進行培訓。”

  在聯邦就業服務中心那裡可以有很多選擇,但她還是固執地僱了最先來找她的四個年輕人。這四個人中有一個現在還在她身邊工作。“他剛來的時候是一個17歲的孩子,現在是我的生產主管。公司成長了,他也在和它一起成長。他成熟了許多,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

  他們第一次批量生產了600個布丁。“這離我們的目標還很遠,但我們很快就有了存貨,那個星期快結束時,我們可以傳送第一批產品了,一共是24 000個。我們晝夜不停地幹,終於準時完成了任務。”

  與安塞特合作六個月中,極品布丁的合同履行得非常好,每次都能準時交貨,因此合同又續簽了六個月。

  那種小古爾高維布丁不僅在初期進入了安塞特和澳大利亞航空公司,之後它又在安塞特的推薦下進入了凱利多涅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截至2000年,企業的員工已經增加到十幾個人,年產250 000個布丁,銷售額超過100萬元,並且每年翻一番。令利茲引以為豪的是,其客戶名單簡直就是澳大利亞的一本“著名企業錄”。

  極品布丁仍然與航空公司保持著聯絡,但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和削減成本導致國內航班的選單裡刪去了布丁。利茲仍然為頭等艙和商務艙提供膳食,但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樣:“這方面的消費量不大。這不足以使工廠開工。”?壯大

  1995年,利茲再次參加了食品博覽會,這次是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個地方舉辦的。她把12個月的市場營銷活動集中到了參加博覽會這四天裡。“我發現這筆開銷很值,因為你將會見到你想見的所有人,而不用花幾個月的時間去找他們。”

  現在,極品布丁主要是供給市場上的高收入階層,在全國範圍內的服務物件有麥爾—格雷斯兄弟公司、戴維·瓊斯公司、悉尼里茲飯店和許多五星級飯店,還有高爾夫球俱樂部、餐館、企業配餐公司以及私人醫院。目前,他們正在打算與澳大利亞各地的醫院簽訂購銷合同。

  儘管古爾高維布丁仍然是最受歡迎的甜點之一,但現在的布丁已經發展到十幾個品種了。利茲自己發明了大部分配方。她滿懷喜悅地誇耀著一些極好的配方:“比如我的巧克力和碎果仁布丁、梨和生薑布丁、棗椰和胡桃布丁、橙子和無子葡萄布丁……”

  當墨爾本糖尿病國際研究院的理事開始考慮與極品布丁合作後,利茲他們又多了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糖尿病國際研究院希望利茲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甜點,使患者們在沒有糖的情況下吃得開心。利茲把所有的產品都拿出來由糖尿病研究院進行測試,結果有三種產品不含糖。“所以我們有三種產品不必更改配方就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利茲的一個理念是為顧客提供天然口味的產品,完全不需要任何新增劑。這意味著要在不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下,使產品的保質期足夠長。她已經設法實現了這一點,使布丁既有比較長的保質期,又能很好地冷凍起來。正如她所指出的:“把食品冷凍起來就是一個保質過程。”

  極品布丁以類似的方式,被推上了國家心臟基金會為一流佈丁開展的“√”計劃。利茲笑著說:“這意味著我們將成為惟一一家擁有心臟基金會認可產品的澳大利亞布丁公司。”為了得到紅“√”,他們必須對布丁配方做一些修改。“為了達到標準,我們把脂肪含量降低到他們要求的水平,還修改了配方。這是公司成功的又一個里程碑。”

  公司的支柱之一是傳統的聖誕布丁,一種被利茲稱之為“美妙絕倫”的布丁。利茲仍然是親自研究所有的配方,並以小批量生產的方式進行試驗。“在製作這種絕妙的聖誕布丁時,我用了三種不同的配方,直到最後做成了我喜歡的那種。”她承認自己沒有受過廚藝培訓,這可能反而是個優勢,使她自己發明了配方。“我知道什麼樣的食品受人喜愛,我知道哪種口味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我對食物有一種永恆的熱情。這就是祕訣所在。”她不僅對甜點感興趣,而且對澳大利亞豐富而奇妙的食物都很感興趣,因此她能夠採用多種配料。她說:“如果一開始就有很多非常好的配料,你就會情不自禁地要做出一個好的產品。”

  這是極品布丁理念中的又一個部分:“我們想以最合理的價格提供質量最好的產品,這樣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顧客。即使我們的目標市場集中於高收入階層,產品的定價也沒有超過多數人可以承受的界限。非常合理的定價,精美的包裝,極佳的口味,可以說我們讓一切都盡善盡美。”

  利茲在不斷地開發新配方,嘗試新包裝,尋找新市場。他們現在的目標是把產品推向海外市場,目前主要是英國,其次是東南亞國家。她希望企業未來利潤增長的大部分來自於出口,因為在澳大利亞,美食家和高收入階層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而在諸如英國這樣的國家,熱衷布丁的卻大有人在。

  “在英國,僅倫敦市區和市郊就有將近1 200萬人,有很多人是喜歡吃布丁的。英國人把甜點稱為布丁,它可以是從粘棗椰布丁到乳酪飴糖或冰淇淋的任何東西,然而在澳大利亞人的觀念中,布丁是一種熱的東西,只有在冷天和聖誕期間才吃。人們把它看做是冬季食品。”

  利茲正在努力改變這種觀念,對顧客進行再教育。“舉例來說,我們有一種很好吃的烈酒麝香布丁和無花果胡桃布丁。它們不僅是極妙的甜點,而且放在乾酪淺盤上也很好看。所以我跟顧客說:‘為什麼不把布丁放在淺盤上呢?’”

  他們生產與法國的大瑪尼爾公司共同調味的巧克力軟糖布丁,並從大瑪尼爾那裡獲得了兩個許可證,在許可的範圍內生產兩種產品。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包裝上使用大瑪尼爾的商標,從而成為澳大利亞僅有的四家獲此許可的公司之一。

  與大瑪爾尼合作之後不久,克因喬公司來找利茲了。克因喬非常熱衷於跟她聯手做一些標準包裝,這可以幫她拓展倫敦市場,還把利茲的產品拿到其法國釀酒廠的分店裡。利茲把這看做是一項極其令人興奮的提議,因為克因喬是一個很知名的品牌,尤其是在倫敦。目前利茲正在與克因喬和弗蘭蓋裡克兩家公司合作開發一些產品。“這兩家歐洲的大酒作坊很樂意在這些專案上跟我們合作,因為它們也期望從合作中獲利。”

  現在看起來,極品布丁的壯大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他們還進軍蛋糕業,製作一系列烈酒黃油布丁,並首先跟大瑪爾尼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隨著品牌越來越有實力,利茲建立了康那瑟系列公司,其產品不止是布丁,利茲把這看做是進軍其他行業的時機。

  聖誕節是一年中最長的旺季,他們從5月就開始生產聖誕布丁了,截至6月底,他們已經完成了第一批聖誕訂單,都是給大企業客戶的,比如戴維·瓊斯公司或麥爾—格雷斯兄弟公司。?初期遇到的困難

  利茲認為任何企業最早的困難都出現在創業初期,而她遇到的困難是跟那些把創辦企業看得很複雜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銀行。“人們仍然認為任何與女人、食品有關的東西最多不過是個小作坊,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企業。總是有人對我說:‘你是在家裡製作產品的嗎?’你不可能每年在家裡製作250 000個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布丁,但人們就是有那種感覺。當初我們的企業就被看做一個小作坊,現在我們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利茲坦率地承認極品布丁的發展是很神奇的,但這是一個可控的發展。很多人對銷售額很重視,但對她來說更重要的東西是利潤。“如果沒有利潤,我不會因很高的銷售額而興奮不已。雖然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我們還是確保把獲得的每一分利潤都重新投入到企業中去,這正是我們能生存下來的原因。我自己依然拿很少的工資。”

  “我認為在企業的經營中有一個危險期,在我看來大約是五年的時間,我們的危險期剛剛過去。五年是被市場接受的一個期限,也是完全克服了投入資金多、收穫卻很少的困難之後的舒服日子。我認為任何新興企業五年之後,都會在現金週轉方面好過些。”?建立各種關係

  現在極品布丁公司被其主要的競爭者和顧客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企業。利茲說:“這很像學徒掙飯吃。在這個行業,尤其是在這個國家,我們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人們處在歇業狀態,製造業是最艱難的一個領域。在這方面,食品行業跟其他行業沒有什麼不同。像麥爾—格雷斯兄弟公司這樣的大公司,它對我們的信任是隨著時間推移而形成的,因為我們始終堅持,從不妥協。我們在生產一個偉大的產品,在這五年裡許多人都見證了這一點。”

  “我相信企業是建立在一種關係之上的。的確,我們有一種神話般的產品,我敢說沒人能在市場方面比我們做得更好。我們通過包裝、產品和準時交貨建立了信譽,同時也建立了廣泛的社會關係,包括我們和員工、供應商以及顧客之間的關係。五年來我一直在邀請一些人訂貨,結果是一個訂單都沒有,但我還是建立了關係。最近事情有了轉機,幾年來一直受到邀請的一些人終於給我發出了訂單,而且還是數目不小的訂單。五年多的艱苦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功的祕訣

  利茲·蕭尼斯個人把什麼帶進了企業中呢?她成功的祕訣是什麼呢?“我覺得自己好像是這裡的一個守約人,是這個企業至理的守護者。很久以來,我覺得我就是這個企業,我就是布丁的同義詞。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我僱的人也比過去多了,現在我明白了,我只是企業的一部分,他們也是企業的一部分,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為企業做著貢獻。我仍保持著旺盛的經營熱情。正是這份熱情加上我對供應商、對員工、對顧客的尊重推動著企業向前發展。我心中充滿著夢想。我告訴那些為我工作的人,我不苛求他們跟我分享所有的夢想,但既然他們來到這個企業工作,就必須分享其中的片段。這似乎難以理解,但是一旦你來到這兒看到我們如何富有計劃性又充滿激情地工作,你就能明白他們可以分享那個夢想的某些片段,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奠基者。”

  利茲說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一名女青年。她來公司將近五年了,是跟企業一塊成長的。她最初的工作是整理訂單,利茲看到她身上有很大的潛力,於是她成了利茲的助理。按利茲的說法,她現在也充滿了同樣的激情和熱情。“她賣布丁能跟我賣得一樣好,她知道她的未來發展是與企業同步的。我們把產品打入倫敦的計劃令她特別興奮。她明白自己是企業發展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大的動力。其他的員工也會有這種機會。”

  利茲是如何看待個人的成功祕訣的?“永不言敗,以及做事的激情。我經常在辦公室工作到半夜,研究新配方,試驗不同的布丁調配方法。有一段時期我們在人力資源方面有些困難,那時我整夜都在工作,一直到早上5點,回家睡一個小時的覺,衝個澡,7點回來。實際上每天晚上我都工作到半夜,一般是上午9點回來。每週有6天都是這樣。”

  利茲設法讓自己的生活遠離工作,她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一個法國丈夫。當談到房東變成生活伴侶對她個人的生活和事業是多麼大的一個賞賜時,她笑了。在聖誕夜的生意結束時,他們會搭乘飛機前往法國。他們在那兒有另一個企業,在法國南部出租畫室。他們去法國後,就在其中一間畫室裡住上四個星期。?險境

  這個企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產品的季節性。因為他們開發了一項成功的聖誕產品,所以大部分產量是在下半年完成。這意味著他們從5月到12月很忙,之後卻開工不足。因此對利茲來說,最大的考驗是她得保證有足夠的活兒,使工廠在一年的12個月都能運轉。對極品布丁公司來說,現金週轉始終是一個主要的問題,這主要是經營的季節性造成的,這就是他們迫切進軍英國和歐洲市場的原因。“這會使我們一年到頭都有活幹。”

  為提高淡季的業務量而做的另一個嘗試是分銷從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進口的香草風味礦泉水。利茲認為這擴充套件了公司的經營範圍,給公司又增添了一份力量,尤其是他們得到了維多利亞公司的分銷權。這一系列香草和果汁飲品在市場上作為成人喝的酒和軟飲料的替代品,使企業創出了更好的業績。“我們的銷售理念就是,如果你想要好好享用蘇格蘭威士忌,那麼惟一的辦法就是同時喝一種好喝的蘇格蘭礦泉水。”他們還出售來自威爾士的泰恩礦泉水。“這是一種由泉水製成的香檳,裝在很漂亮的藍瓶子裡。”現在,利茲在銷售布丁的高檔品市場上同時還銷售12種不同的礦泉水,這極大地拓展了業務,使公司可以脫離險境。?給他人的建議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激情、恆心和耐力,那麼他就不該介入企業的經營。開辦企業是艱難的,絕對不是一條坦途,你必須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意志和繼續前進的能力,同時你還需要情感上的耐力。在這五年裡,我始終沒有喪失對未來的憧憬和夢想,我認為這是必需的一點。你必須胸懷全域性,目標明確,打破常規進行周密的思考,對突如其來的事情立刻做出判斷。你必須用智慧和技巧機敏地把握局勢。壓力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一個人需要有一種能力,使他能應付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而不會被擊垮。”

  利茲在開辦自己的企業之前,已經在很多行業工作過,這使她學到了很多不同行業的知識。“這是我的學徒期。”正如利茲所認為的那樣,你創業前的一切經驗都能派上用場。這就像不斷擴充一本大百科全書並且能夠利用它。

  利茲所擁有的另一個寶貴的財富就是良好的記憶力。她是個學習知識的能手。“我看到那些為我工作的年輕人正在通過學習和積累建立他們自己的知識資料庫,這非常好。”?結論

  利茲已經開始向亞洲市場進軍,她還打算進軍北美市場。從貧困到富有,這位聰敏而堅定的、有著敏銳的商業頭腦的女性將會在布丁世界大顯身手。

  極品布丁是一個現代澳大利亞的成功故事,是一位頑強女性的讚歌,這位女性的堅強意志曾在墨爾本小巷的“底層生活”中得以錘鍊。她本來可能以無家可歸、意志消沉甚至毀滅作為結局。但與此相反的是,利茲·蕭尼斯成了一個最終的成功者。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磨練後取得成功的事例優選
相關知識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精選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企業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精選集
體育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關於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經典集
講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大全
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