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經典
那些企業家們,從殘酷的商業競爭中生存下來,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功!我們能從他們的成功中體會到什麼呢?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1:邁克爾·戴爾
當全球其他的電腦製造廠商正在經歷著銷售低迷的痛苦時,戴爾電腦繼續著繁榮。當它遍及世界的出貨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長18%時,其他廠商的出貨量則下降了4%。37歲的邁克爾·戴爾至今已經在其創立的戴爾計算機公司裡擔任了將近20年的執行長。戴爾計算機在1984年成立時註冊資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在全球擁有3.6萬名員工。2002年《財富》雜誌的全球500強中,戴爾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爾公司為何能夠保持如此快速的發展?直接面向顧客銷售的“直接模式”和對顧客進行分類的“市場細分”方式是其兩大法寶。但實際上,這都取自其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少年時的偶發靈感。
當邁克爾·戴爾還是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母在飯桌上談論的都是通貨膨脹、石油危機一類的話題,這使他從小就對生意場發生了興趣。在他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買郵票,而是通過說服鄰居把郵票委託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這讓邁克爾戴爾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觸”的力量及收穫,即沒有中間人的好處。同時他體會到,如果有好的點子,絕對值得采取一些行動。在嚐到少年時直接銷售的甜頭後,邁克爾戴爾在稍大後的創業嘗試中,把這一“直接模式”發揮得淋漓盡致。
初中時,邁克爾·戴爾擁有了一臺蘋果電腦,並迅速將興趣轉移向電腦背後的商機。不久,他注意到了商業用途更多的IBM個人電腦。他熱切地學習一切有關電腦的知識,利用賣報紙所賺到的錢來購買電腦零部件,將電腦改裝後賣掉,獲取利益,接著再改裝另一臺。這期間,他發現電腦的售價和利潤空間很沒有常規。一臺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且,大部分經營電腦店的人不太懂電腦,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援。而他當時已經買進了一模一樣的電腦零件,並把電腦升級後賣給認識的人。於是,邁克爾戴爾湧現了一個想法:只要自己的銷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夠跟那些店去競爭,因為沒有中間商,所以自己改裝的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的上的優勢,即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在他開著用賣報紙的錢賺來的白色寶馬車,後座載著三部電腦,成為得克薩斯大學一名另類的大一學生後不久,他認識到電腦將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臨一個很大的機會。當時,電腦界包括蘋果電腦和IBM等所有的大廠家都選擇通過經銷商來銷售電腦,但邁克爾戴爾則想憑藉直接銷售這種更有效率的方式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價值及服務,並希望藉此成為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邁克爾·戴爾從學校退學,在奧斯汀一個約93平方米的辦公室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命名為“戴爾計算機公司”。
支撐學生時代的邁克爾·戴爾鼓搗計算機的資金,來自於他從16歲開始的一份賣報紙的業餘工作。那年夏天,他負責為《休斯敦郵報》爭取訂戶。報社交給他一個厚厚的電話號碼本,讓他打電話去向顧客推銷。但邁克爾戴爾不久就在推銷中發現,有兩種人幾乎一定會願意訂閱報紙:一種是剛結婚的,另一種則是剛搬進新房子的。接著,他調查後發現,情侶在結婚時一定會在法院登記地址,另外有些公司會按照住房貸款額度整理出貸款申請者的名單。於是,他想辦法搞到了周圍地區這兩種人的資料,直接給他們寄信,提供訂閱報紙的資料。通過這種方式,邁克爾戴爾當年掙到了1.8萬美元,這不但使他有能力購買更多的計算機,也啟迪他日後創造了“比顧客更瞭解顧客”的市場細分戰略。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2:李河君
“首富輪流做,今日到我家”,用這句話來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為恰當的了,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狂漲,上漲10.36%,成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業,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使得漢能薄膜發電股東李河君身價達到2000億,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成為了新一屆中國首富。
李河君出生於廣東省河源市,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建立漢能控股集團。漢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於“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漢能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李河君1988年大學畢業後,靠著從大學老師那借來的5萬元起步資金,通過賣電子產品、玩具等,和17個夥伴一起,通過6年的積累,到1994年底積累了七八千萬的資本。本來打算收購上市公司坐莊,但是經過對水電站市場的考察之後,李河君改變了初衷,轉而進入了能源行業,以1000多萬元收購了河源東江上一座裝機容量為1500千瓦的小水電站。之後,再次通過併購將旗下電站的裝機量擴大到了幾十萬前往,產業覆蓋浙江、廣東、寧夏、雲南、廣西等地。
2002年,雲南省規劃建設8座百萬級千瓦水電站,李河君簽下其中的6座,總裝機規模達2300多萬千瓦。但是這一計劃卻遭到了當地發改委的阻撓,因為發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幹成。於是,李河君憤然將發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終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庫八級”中資源最好的金安橋水電站,該電站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業
2009年,李河君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涉足到了光伏行業。當時,正式光伏行業的“拐點”。此前,得益於歐洲市場的巨大需求,光伏產業飛速發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裝量增長了1倍以上。但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的的光伏行業進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業都因為產能過剩而破產,包括無錫尚德。
李河君進入光伏行業時,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領域並於2011年寒冬來臨之際開始投產。2012年,李河君即宣佈投產的8大光伏基地總產能已經達到3GW,超越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Solar,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整合商。
儘管薄膜的市場遠不如晶矽,市場佔有比例還不足1層。但是,李河君卻在公司內部力排眾議、大舉投資薄膜太陽能,並且還在多個場合推崇薄膜發電技術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發電引領終極能源革命”。
漢能薄膜被詬病
進入光伏領域之後,李河君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或參加會議,或接受媒體採訪,向外界宣傳薄膜發電技術的廣闊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書《中國領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決中國的能源瓶頸、助推經濟轉型。李河君認為,太陽能是最符合21世紀發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業的發展路線存在爭議外,其漢能薄膜發電還被詬病“過度依賴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計劃中,其光伏產業佈局是“打通全產業鏈做出規模”。即從原材料、高階裝備製造、電池片生產到太陽能電站建設,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2013年2月,漢能集團及其一直行動人持有的漢能薄膜發電的股份從20.28%漲到了50.56%,成為了控股股東。此後,漢能薄膜發電向控股股東漢能集團發起了多項收購,連續收購了其多項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研究公司。
2013年年報顯示,漢能集團是其唯一客戶。這種情況在2014年上半年並未有多大好轉,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來自漢能集團方面的營收達到31.6億港元,佔其總營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的應收賬款為62.4億港元,其中,最大頭的是應收合同工程款項,為41.57億港元。
漢能薄膜發電在2014年半年報中稱,公司的流動資金十分依賴漢能集團聯屬公司是否能及時結清進度款項。不過,對於來自於漢能集團的應收賬款,漢能薄膜發電方面“無抵押款或其他加強信貸措施”,僅憑藉漢能集團的信譽,漢能薄膜發電董事會認為,漢能集團“能夠按時結清所有進度款項”。
成“新首富”出名
漢能薄膜發電在2014年一年內漲幅達255%,進入了2015年,股價漲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來的3天內達32%,市值迅速膨脹至1500億港元。1月27日,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0.36%,報收3.73港元。在這前一天,漢能薄膜發電上漲13%,得益於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上漲,加上水電、地產等非上市公司資產,漢能薄膜發電大股東李河君的身價“有可能”達到2000億元,取代馬雲或者王健林成為中國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盤,馬雲身價為263億美元約合1644億元人民幣,王健林身價為267億美元約合1669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是“有可能”,原因在於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對於外界而言仍是一個謎團,一說超過50%,一說超過90%。不論李河君是否真的成為了內地財富“一哥”,他都因此成為了輿論焦點。
無論李河君的這個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實還是名不副實,他的創業經歷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創業時的獨到眼光和執行魄力都是令人驚歎的。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篇3:劉永好
“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企業家,不多了……”
劉永好在一個論壇上碰到魯冠球,兩人相對,發出如此慨嘆。
在80後劉暢接劉永好接力棒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的文章裡,我們講了四川首富劉永好退休,80後女兒劉暢接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出生於1980年的劉暢,26歲時已成為中國最年輕女富豪,2006年胡潤女富豪榜第九位。
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劉永好的創業史,劉永好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劉永好開始出席一些論壇活動,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邊參會的人悄然發生了些變化。到現在,變化越來越大了,“原來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他說:“有的不幹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閉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劉永好,從1982年開始創業,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白手起家的傳奇讓位於中國首富的光環。在2010年的胡潤川渝富豪榜上,劉永好以250億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
在做希望牌飼料之前,劉永好在孵鵪鶉蛋;在賣鵪鶉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師。
下班之餘,劉永好和另外三個兄弟在自家陽臺上養起鵪鶉,並售賣鵪鶉蛋。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四年後將會成為足以笑傲世界市場的鵪鶉大王。
到1986年專做豬飼料之前,他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又在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橋的時候,劉永好的母親坐鎮店中,他們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銷售。到後來母親去世的時候,劉永好他們才知道兄弟們富了以後給母親的錢全被老人捐給了青石橋的鄉親。
東風農貿市場的店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開始。那時候,店裡每天的存貨都有鵪鶉蛋數十萬只。養殖場也是劉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在養鵪鶉。他們自己的養殖場年產鵪鶉15萬隻,而整個縣最高峰時養殖鵪鶉達到1000萬隻。
當鵪鶉養殖的瓶頸到來的時候,劉家四兄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行業,轉身投向了後來讓他們功成名就的飼料行業。
《希望》本是養殖場的名字,轉做飼料之後,他們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資研發的豬飼料。
1987年,研發建廠一共投資了800萬元。他們將養殖場的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兩年之後,希望牌飼料推向市場。三個月之後,銷量追上當時國內飼料霸主----正大。
價格戰一觸即發,兩家短兵相接。正大一降價,希望立馬反擊,再降。你來我往的過招之後,正大敗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變。盟主地位離希望越來越近。
分家後開始走各自的路
1992年,希望集團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劉永好和劉永行負責去各地建立分廠。他們將集團股份一分為四,每人各佔百分之二十五。
這幾年裡,劉永好作為傑出企業家的代表,開始活躍在一個論壇活動中。他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一張人際網路就此埋下伏筆。
1993年,劉永好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當年10月,他又被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同年,他在政協會議上發出提案,建立一個由民營企業家投資的銀行。
就在這一段時間內,劉永好為集團建立分公司的業務也沒有落下來。到1994年年底,他和二哥劉永行在全國一共建立了27家分公司。
1995年,分家再次來臨。兄弟四人從集團分離出來,分別去組建各自的公司。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劉永行創立東方希望公司,在2010年的胡潤百富榜上,他以350億身家名列第七。劉永美創立華西希望公司。劉永好建立南方希望公司。
同年,劉永好的議案得到批准,民生銀行成立。1999年,劉永好以1.86億的資金陸續收購民生銀行股份,成為最大股東。而在1982年創業初期,他們想從銀行貸款1000元卻被拒絕。 建立新希望
不到一年之後,新希望集團下的綿陽希望飼料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併成功登陸A股市場。
跟隨劉永好的工作人員都知道他是一個動作很快的人。他的午餐經常就是盒飯,一群人一起吃,他總是第一個吃完,並且不留一個飯粒。王石說他不能總是一副賺錢機器的模樣,而應該慢下來培養一些特長愛好。
根據新希望集團網站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集團註冊資本8億元,總資產299億元。2009年銷售收入達到510億元。
劉永好手下的新希望集團已經延伸至4個領域:農牧與食品、化工與資源、房產與基礎設施以及金融與投資。農牧與食品領域有上市公司新希望股份;化工類通過ST寶碩登陸資本市場;金融類則有民生銀行作為後盾。
2010年,劉永好重組新希望股份的計劃甫一公佈,打造世界級農牧企業的藍圖迅速激盪了市場。沉寂已久的股價在三個月內翻了一倍,至今守在21元的位置。
重組的程序在持續推進。六十歲的劉永好仍然像一臺加滿了油的發動機,他說他的時間一分為三:“1/3用來處理新希望集團內部關鍵性問題;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以及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的建議;另外的1/3即用來學習和研究企業發展問題。”
新希望藍圖
今天的新希望集團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旗下擁有400多家企業。豬肉、禽類以及乳業三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主推農牧業發展,劉永好拿到了金融牌照,建立新希望財務有限公司。
全產業鏈,產融結合,這儼然就是劉永好固若金湯的商業帝國。
他記得第一次面臨危機,一張10萬個雞仔的訂單就猶如一場滅頂之災。
1984年,一個農戶向劉家四兄弟下了張訂單,需要10萬隻小雞。這簡直就是突如其來的餡餅,他們第一次接到這樣的“鉅額”生意。
四個人興奮地借了一筆錢,購買10萬個種蛋,準備孵出小雞後一次性賣出去。
打擊來得太突然。交出2萬隻小雞後,農戶跑了。兄弟四人也傻眼了,艱難的抉擇之後,他們決定撿起這個爛攤子。
兄弟四人連夜編好竹筐,第二天就蹬著自行車把小雞運到農貿市場去賣。以前,劉永好站在講臺上,手執教鞭。現在他挑著竹筐,費盡口舌只為得到一小塊地方可以當一個小販。
8萬隻小雞就這樣全都賣了出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十年過去,劉永好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建立一個由民營企業家出資,並專門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對此時乃至以後的劉永好來說,尋常招式已再難傷他分毫。
民生銀行設立,劉永好連續三屆擔任副董事長。
2006年在董事會選舉中,劉永好意外落馬,無緣董事會。而泛海控股集團的盧志強一舉取代劉永好的位置,成為副董事長。
高處不勝寒。對功成名就後的劉永好來說,他面對的人是魯冠球、王石、盧志強、張巨集偉,亦對手,亦朋友。
2007年,民生銀行定向增發。劉永好斥資37億認購4.1億股,持有增發後股本超過10%。兩年後,他順利重返董事會,再次擔任副董事長。
三十年上海沉浮,民生銀行的記錄不過只是浮光掠影。劉永好的收購行為跨越整個中國,直到他終於完成產業鏈整合,向著心中的終極目標不斷接近。
從四川農村走出來的四兄弟,賣了自行車、家當才湊了1000元開始創業。到今年,年紀最小的劉永好也已經60歲。而他們四人的身家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千億。
再談到自己的成功時,劉永好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企業,就好像綜藝節目中的孤島生存遊戲。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獨木舟上行走,沒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關鍵時候跑不動,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是明確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倒下去也沒有什麼可惜,因為他知道自己堅持不了。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企業家成功的故事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