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應該怎麼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那麼處暑該怎麼樣養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滋陰潤燥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乾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的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4]。

  此時期,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進入秋季後,人體也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乾、口乾、鼻子幹。“處暑”期間,南方暑溼較重,暑溼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溼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溼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

  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因此,可從幾個方面進行調整。睡眠以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加強鍛鍊在此時也很適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而在飲食調理方面,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膩的肉食,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蔘、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蔘、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總得來說需要滋陰潤燥,但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處暑期間飲食方面,又有不同具體的建議。

  疏肝理氣,健脾生津潤燥,如豬肉、雞肉、白芍、百合、銀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氣生津,如太子參、山藥、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熱健脾益氣,如豬瘦肉、雞肉、百合、太子參、淮山、白朮、茯苓、粉葛、沙葛、荸薺、薏苡仁等。

  清熱潤燥、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如山藥、甘蔗、山楂、荸薺、玉米、蜂蜜、太子參、玉竹、石斛、豬肉、魚肉、雞肉等。

  清熱生津、益氣養肝功效的食物,如太子參、蘿蔔、茉莉花、豬肉、雞肉、淮山、梨、薺菜等。[2]

  戶外運動

  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秋天,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可根據個人的體質,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因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運動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

  疾病預防

  處暑,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人們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菌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應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必要時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肅殺犯肺引起咳嗽,可以運用食療緩解咳嗽。如干銀耳50克,溫水浸泡後洗淨,熬至爛熟,調入一個雞蛋,加糖服用,宜於乾咳無痰。再如鴨梨粥,鴨梨三隻水煮半小時,去渣後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的功效,特別適合肺熱咳嗽。

  咽津養生

  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於身心。因此,他一直主張咽津養生。他平時“叩齒鼓漱”,然後再把這些津液嚥下去,久而久之,有利於健康。李時珍也說過“唾精,乃人之精氣所化”。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則精氣長留,眼明耳靈。”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養生銘》中說“晨興漱玉津”可祛病益壽。經此養生,孫思邈活了100多歲。

  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記載有處暑七月中坐功:每日醜寅***1點到5點***時正坐,轉頭左右舉引,就反兩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齒,吐納咽液。

  注意護臍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上生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者年輕愛美的女士穿露臍裝,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陽痿,女性的痛經、月經不調,嚴重的還可出現閉經、不孕。

  因此,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還可以按摩肚臍,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100次。如果寒氣積聚日久,病症頑固,還可以取粗鹽***醃鹹菜用的***0.5~1公斤,將鹽炒熱後裝入毛巾縫製的口袋中,放在肚臍上熱熨。

  處暑簡介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此時太陽正執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儘管早晚已有些濃重的涼意,北京地區白晝的時間也減少到了13小時25分鐘。

處暑有什麼農事活動
處暑有什麼樣的民間習俗
相關知識
處暑應該怎麼養生
大暑應該怎麼養生
春天應該怎麼養生和調理方法
立夏不同體質的人應該怎麼養生
房事後應該怎麼養生
冬天應該怎麼養生
冬至糖尿病人應該怎麼養生
夏季應該怎麼養生
春季應該怎麼養生
秋季應該怎麼養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