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包粽子的習俗介紹
春節會吃粽子,你知道春節包粽子的習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春節包粽子的習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包粽子的習俗
1、信宜
端午節包粽子是很多地方的風俗,但在信宜市的一些鄉鎮裡,過年包粽子是古老的傳統,寓意“包中”。信宜的粽子要用專門的粽葉和粽藤包裹,這兩樣物件取材自山溪邊或山上。每年重陽節前後,居民們就會把粽葉採摘回來晒乾,粽藤則需首先去掉身上的尖刺,再割成長條狀。除夕晚上,婦女們把粽葉、粽藤拿出來泡上一夜,第二天放進鍋裡煮一次,完成消毒的準備工作。年初一早上把摻了大米的糯米泡好,吃完午飯就到了包粽子的時間。
粽子的成型最關鍵的是綁粽藤的環節,如果綁不好,粽子就會歪歪扭扭,煮的時候可能會進水,影響口感。信宜粽子裡通常包著豬耳、芝麻等,一口咬下去,清香撲鼻,純天然的粽葉和粽藤帶著絲絲植物的清香,讓人慾罷不能。
2、廣西
廣西人過年家家戶戶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廣西人的粽子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都非常獨特!每個粽子至少有兩斤重,像嬰兒的小枕頭,裡面一層一層地裹著糯米、綠豆、豬肉,開啟棕葉,粽子的香味瀰漫著整個屋子,讓人哈喇子直流。這種粽子,已經完全沒有了紀念屈原的意思了。廣西人把粽子當作是一種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廣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圖的是一種吉利了。
粽子是廣西人最隆重的年貨了。每到年前,大街小巷的食品店、超市都出售粽子。奇怪的是關於粽子他們是有許多講究:如果哪一家當年家裡辦過喪事,哪一家就不能包粽子,也不能吃粽子,這是板上定釘的事,絕不含糊。
3、溫嶺
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端午吃粽子的風俗,而浙江省溫嶺市當地的風俗則是過年家家戶戶包粽子做年糕,當地人喜歡用箬葉包成豆沙粽、肉粽、紅棗粽等各式各樣粽子。每年的農曆8月,溫嶺人都會前往山裡採摘,然後晒乾,直到農曆12月拿到市場上來賣,粽箬上市了,也就寓意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上街買粽箬,以便過年時包粽子。
粽按餡料來分,有白米粽、豇豆粽、紅棗粽、番薯粽等。還有一種長粽,包的時候,粽箬***箬葉***折起來,在裡面放一根筷子作骨架,這種長粽可以吃到二月二,有一種說法是,吃了這種粽,雨打兩點都沒問題。過去包好粽子燒粽子都是用大鑊,用鑊灶用大柴爿燒,有時候用道***音***鍋,除夕,坐在鑊灶前燒粽子,同時兼有守歲的意思。
4、樂清
樂清的大荊地區,選擇了過年吃粽子。大荊地處山區,生活比較窮困,歷來百姓過大年時,因沒有其它的食品可吃,只好利用本地貨的鮮番薯,摻點糯米,包紮番薯粽過大年祭祖,以表孝心。從此,隨著鄉土文化的逐漸凸現,過年吃粽子的習俗,就在大荊人的心裡紮根,演繹到今天。
大荊過年的粽子,是用竹箬葉包紮的。可分為番薯粽、米粽、豆粽等。大部分人家,以包紮番薯粽為主,少量包紮點米粽、豆粽。粽子的形狀,有尖角錐體、三角錐體、五角錐體或長腳粽、螺絲粽等。燒煮時,有用白滾湯,也有用早稻杆灰湯,稱白地粽、淋灰粽。
春節包粽子的原因
過年吃粽子,一是冬天氣溫低,粽子容易儲存
二是粽子寓意來年有吃有喝,也有寓意“包中”的含義。
春節吃粽子的禁忌
一、粽子在未熟時不能吃
看著可口的粽子就在眼皮底下,嫋嫋青煙,粽葉飄香,讓人忍不住想“趁熱吃”一把,殊不知,粽子是要在小火慢慢熬了之後才能真正的熟,而不熟的粽子不僅味道不佳,且極難消化,對人的胃產生極大的負荷作用。
二、吃粽子時不能太快或太多
每年都有一些因為吃粽子太快或太多而發生消化不良甚至有類似窒息事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由於消化能力較差的原因,極其容易 因為吃得快或者多而使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家佳福食品公司提醒您,在吃粽子時,最好是 一旁佐以茶,一邊細嚼慢嚥的品嚐粽子,一邊喝茶,這樣有助於吞嚥和消化,而且,每次少吃一點,由於粽子時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其極不易消化,建議可以吃迷你粽子。
三、不能吃儲存已久的粽子
自制的粽子未經過真空處理,保質期是極其短暫的,如是天氣炎熱,最好及時吃掉,萬 一不行才儲存在冰箱中,但最好在4天內吃完,且再次吃時一定要再次煮熟,要不會硬邦邦的,一點粽子的味道也沒有了。當然,若是準備多儲存些時日,可以選擇真空包裝的粽子,其的保值期一般是180天。
四、以下3種人切忌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迴圈,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胃腸道病患者 :粽子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含植物纖維既多又長, 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患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3、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 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中毒,搶救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明祖食品提醒您以上人千萬不可隨性而吃,實在想吃了,儘量少吃。
春節的歷史來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