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尊老愛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併且淵遠流傳。如今,我們更需要宣揚這種美德,讓它繼續流傳下去,讓它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子孫後代。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的方法篇一
首先,要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
因此,父母在與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如在家給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場合,給老人讓座讓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他們會像父母一樣善待老人。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養成習慣。
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覆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保持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第三,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
可藉助老人生日、重陽節老人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切蛋糕,祝爺爺生日快樂,健康長壽”、“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拜年”……
第四,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
孩子易衝動、自制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常常做出對老人無禮的舉動,如對老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成人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嚴格把關。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最後,建議老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對老人敬而遠之,就是漠不關心,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緣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隨之行事,非常被動,如給老人搬凳子,說“再見”等。
為此,作為老人,應平易近人、態度和藹;關心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交談,縮短兩代人的心理距離,不能因興趣迥異,居高臨下。對孩子只有“動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動關心、尊敬老人,自覺聽從老人教導,努力做他們心目中的好孩子。
的方法篇二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係。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儘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裡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瞭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裡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裡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鑑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儘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家長教育孩子勇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