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三大弊病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目前國內的教育而言, 升學率仍然是每個中小學追求的目標。關於中國現行的教育主要存在哪些弊病呢?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國教育三大弊病之一:傷害“大多數”

  每天晨光熹微,當很多人還在夢中的時候,身著各種校服的中小學生便奔波在馬路上。他們或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奔向校園,或在公共汽車站焦急地等待。在農村,中小學生每天和父兄們同時走出家門,甚至跋山涉水來到學校,風雨無阻。他們揹負著家長期待的目光,承載著自己前途的重壓,奔波在學校與家的兩點一線之間。作為社會群體,當下中國最辛苦的除了農民、農民工,就數他們。

  小學生們向重點中學衝刺,中學生向大學衝刺,他們都像火線上的士兵,時刻準備著刺刀見紅。他們在繁重的課程和作業的重壓下喘息,在各種各樣的考試前打拼。他們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週末還有奧數、英語、藝術、美術等各種補習。只有熬到高考過後,金榜題名,才能脫離苦海,苦盡甘來。

  然而,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儘管他們如此辛勞,也未必能夠考上大學,特別是理想的大學。而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對於這部分不能上大學的“大多數”,學校老師、教育界甚至學生家長,真正關注他們嗎?瞭解他們嗎?

  現在社會和媒體對於中小學生關注的主要是以下幾類:一是學習優秀的學生,諸如高考的狀元、奧林匹克競賽的獎牌得主、“哈佛女孩”等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稟賦的學生,如寫小說的、鼓搗電腦的、有發明創造以及體育和藝術特長的等等;剩下的就是出了事的“另類”:偷盜搶劫、殺人放火等作奸犯科的。而對於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數”,社會和媒體是沉默的。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數”不僅僅是被媒體遺忘了,實際上也真正是被社會、包括自己的學校和家庭遺忘了。

  升學率仍然是每個中小學追求的目標。為了追求升學率,中學裡的優秀師資主要用在少數可能上大學的學生身上。我們的中學就是為這些少數人服務的,質言之,就是為這些少數人辦的。大多數可能上不了大學的學生,基本上沒有進入中學教育的視野。學校對於他們的基本態度是得過且過,維持到畢業了事。當然,前提是不能出事、犯法。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被認為不能上大學的學生,不僅沒有優秀教師的教育和輔導,甚至受到歧視。全國的中學都分為重點和非重點,重點中學也分成各種班。這種劃分本身就造成了一種歧視。大多數非重點中學、非重點班的學生就像以前劃分的階級成份一樣,他們的身份就是低人一等的標誌。他們受到的壓力不僅是學習方面的,很多是人格和權利方面的。在社會上他們也是屬於被忽略不計的人群,見人自覺矮三分。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他們也沒有自信,不敢抬頭。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的心理極容易被扭曲。因此,這些學生極容易自暴自棄。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就是一個字:熬!中學生中犯罪的,可能主要就是這種學生。有些教員抱怨這些學生難以管理。試想在這種生存的狀況下,一個學生如何可能健康向上、積極進取?

  我們知道,中學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時期。這種惡劣的學習環境會給這些大多數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們將來回憶自己中學時代的生活,是充滿自豪,還是不堪回首?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大多數”將來進入社會,會熱愛自己的母校,會熱愛這個社會嗎?他們將會用什麼來回報母校和社會呢?

  學習成績的好壞,並非完全能夠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願望,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高考的惡性競爭下。個人的努力和勤奮可以彌補某些不足,但不能決定一切。

  應該說,一個人的天賦是有限的,而且每個人的天賦是不同的。科學家也許沒有經商的本領,哲學家也少有從政的才能。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中,差異是肯定存在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學好數、理、化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就像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奧運會上得金牌一樣。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或傑出人物。反過來,天才只是少數人,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因此,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少數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而遺忘了大多數沒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更不能讓這個“大多數”帶著心靈的創傷和扭曲的心理走出校門。這樣,即使我們培養了少數的精英,但卻傷害了大多數。這種負面影響對於個人是影響人的一生,對於社會則影響到道德倫理、社會風氣甚至犯罪等多種領域,其危害性是難以估計的。

  日前出現的中學生蔣多多“自殺式高考”的現象,實質上是對於我們中學教育這種情況的一種抗爭。教育應該是一種整體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只要我們培養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發揮每個人自己潛能,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就是極大的成功。而讓走出校門的“大多數”成為這個社會冷漠無情、甚至是具有對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小學教育真正的失敗。

  中國教育三大弊病之二:大學生自殺的背後

  我們的中小學在傷害了不能上大學的“大多數”以外,對於能夠上大學的“少數”進行了怎樣的教育?

  一箇中小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一切都好,學習成績差,就一切完蛋。因此,在中小學裡,學習優秀的學生是學校的寵兒、學校的驕傲。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是對中小學教育衡量標準的單一化和絕對化,即把學習成績當作衡量一箇中學生全部素質和能力的唯一標準。

  這種標準也會影響到社會和家庭。如果孩子學習好,就是社會和家庭裡的好孩子、乖寶寶,即使有些其他缺點也不在意,譬如任性、自私、懶惰等。如果學習不好,就是壞孩子,即使有很多其他優點也不能獲得社會和家長的讚賞,譬如節儉、勤勞、樂於助人等等。這樣,那些上大學的孩子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寵兒,也是社會和家庭的寵兒。他們是伴隨著陽光、鮮花和掌聲一路進入大學的。

  但是,聰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力不能代替良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很好的品德教育,肯定是一種缺憾。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自己覺悟,在良知和德行方面慢慢健全。有些孩子則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極端。

  因此,現在的中國大學生,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幾乎都有不適應的過程,幾乎都有失落的感覺。他們具有受寵和被慣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徵。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是沒有經歷挫折,難以承受打擊。這樣,在大學裡發生的有些事件,社會上覺得不可思議,而實際上則不是偶然的。

  我在北大教書近20年。我看到北大幾乎每年都有學生受處分、退學和開除。原因除了生病和考試不及格以外,還有偷盜自行車和他人錢物的這些不是貧困生等等。精神出現問題的學生也不少見。更讓人痛心的是,北大自殺的學生有不小的數字。僅2005年上半年非正常死亡就有7人,其中自殺大約3人。這個自殺的比例在全國各種人群中可能算是很高的。

  為什麼經過千辛萬苦考到大學還不好好學習?為什麼還要幹一些小偷小摸的勾當?為什麼還要自殺?我們的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的人們應該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大學生自殺這幾年正在呈上升趨勢。因為,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的成長環境獨特,心理明顯脆弱。

  大學裡發生的這些事情,根源都在中小學。

  當然,不能說我們的中小學沒有德育和素質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在升學率仍然是衡量中小學教育硬指標的情況下,我們的德育和素質教育怎麼可能落到實處?我們的德育和素質教育如何有效?與分數相比,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等等這些東西能值幾何?

  分數是硬道理,德育和素質教育只能是花拳秀腿。

  中國教育三大弊病之三:對於諾貝爾獎的無奈

  我們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壓倒的重心是學習知識。家長和全社會集中關注的也是孩子的分數。即使這種教育在德育和素質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似乎也在所不惜。因為,家長希望孩子以此出人頭地,耀祖光宗,國家需要以此多出人才。

  可是,我們的人才培養出來了嗎?

  當然,在現在中國社會中有成千上萬的人才,他們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而且,我們的社會也蒸蒸日上,不僅經濟持續發展,國力增強,科學技術也有長足發展。我們的“神六”不也上天了嗎?

  然而奇怪的是,我們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說到諾貝爾獎,觸到現在中國人的痛處,也是中國人的心病。不管怎麼說,它是代表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標誌。

  中國人不是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楊振寧、李政道就是西南聯大的學生。還有美籍華人丁肇中、朱棣文以及現在臺灣的李遠哲。獲得菲爾茲獎也有中國人:丘成桐和陶哲軒。但是,這些人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所受的教育與我們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無關。

  為什麼我們現行的小學、中學、大學沒有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

  是否我們出國留學生數量少?肯定不是。近十幾年來,僅北大每年出國留學的就在300人之上,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楊振寧、李政道時代的留學生。在現在成千上萬的留學生、洋博士中,有幾個尖端人才?

  是否由於十年耽誤了孩子?大概也不是。1976年結束,距今整整30年。1976年一個6歲的孩子今年已經36歲。從6歲開始上小學,他們可以受到新時期完整的教育。要是正常的話,他們應該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了。因為楊振寧獲獎時35歲,李政道33歲,丘成桐31歲,今年的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也是31歲。在大陸受過教育的30到40歲的中國人大約在一億以上,為什麼沒有一個能獲得諾貝爾獎?

  那麼,是我們國家或社會和家庭對於孩子投入不夠?可能更不是。我們每個家庭對於孩子幾乎是盡其所能,我們的國家對於教育的投入至少比西南聯大要強多了。

  原因究竟在哪裡?

  更奇怪的是,五四那一代人,不僅出現了文化巨人和傑出的人文、社會科學家,還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自然科學家。這些科學家,例如華羅庚、周培源、陳省身、竺可楨、茅以升、錢學森、李四光、嚴濟慈、蘇步青等,在各自領域都是全球科學界的翹楚和領軍人物。而他們作出代表性成果的也都在三十多歲。30年來,我們培養出這樣的科學家嗎?有幾個這樣的科學家?

  那麼,我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作出完全的回答很難。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前輩至少沒有像現在的中小學生們那樣,在課程和作業的重負下喘息,在各種補習班下呻吟,在各種競賽和考試中玩命!

  科學創造的一個根本的動力就是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科學的創造。在考場上身經百戰的現在中小學生們,當他們進入大學或者熬到博士的時候,他們對於科學還有真正的興趣嗎?他們是利用自己的知識來謀生、過好日子,還是一如既往,保持一種旺盛的、純粹的興趣在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索和創造呢?可以做個調查:那些中學的數理化奧林匹克金獎得主現在的職業是否與科學研究有關。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需要自己完整的科學研究隊伍。中國不可能從外國引進最尖端的科技人才。如果我們的教育還是這樣不能培養人才實質上是在毀滅人才,國家未來怎麼辦?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我們等得起嗎?

  民間教育投入:中國教育改革的癥結

  當下的中國教育人們概括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種種弊病也似乎是由“應試”而來。

  不錯,小學要為升中學服務,中學要為升大學服務。高考是個獨木橋,我們必須要過。只要躲不過高考,成績、分數就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軟道理。而廢除高考,國家的教育怎麼辦?那樣不又是了嗎?

  因此,人們似乎找到一種藉口甚至安慰:高考不是完美的,但它是不可替代的。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人們認為都是“不完美”的必然產物。

  可見,整治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最根本的還是從高考上思考、下手。

  高考能否廢除?現階段當然不能。上大學當然要考試。但是,要考試未必就一定要玩命,未必要讓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在頭頂懸上達摩克斯之劍。

  如何讓高考成為一種人生路上順暢的通道,而不是一道人人提心吊膽的鬼門關,這是我們思考的處。

  我認為,中國高考殘酷競爭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大學太少了,尤其是名牌大學太少了。設想,如果中學生上大學的比例達到75-80%或者更高,上名牌大學的比例達到30-40%或者更高,高考就不會這樣玩命了。何必呢!

  問題在於,中國怎麼可能辦那麼多的大學?

  首先是ZF沒有那麼多的錢。中國ZF對於教育的投入雖然逐年加大,可是按照我們以上設想的大學數量當然遠遠不夠。

  然而,中國的民間卻具有充足的教育財力。可惜,由於目前的教育現狀,這種民間的教育財力卻轉移到海外,投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們大略估算一下,現在一個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讀大學的孩子,每年的費用約人民幣20萬。如果每年出去一萬人,就是20億元。如果每人4年畢業,大約每年就有4萬人在讀,我們每年就有80億人民幣流出。這個數字不包括讀中學和研究生的,一萬人平均每個省、市就3百多人,估計不會誇大。

  中國ZF1998年以後加大對北大和清華投入的力度,當時每年每校劃撥6億元人民幣,據說佔全國高等教育投入的六分之一。那麼當時全國的高等教育國家投入只有72億人民幣,還不到80億。據我所知,現在ZF每年給北大的撥款是9億人民幣。就是說,這筆流入海外的教育經費可以辦9個北大或清華!而且,這些在海外學習的孩子的學校,絕大多數沒有北大和清華的學習、科研條件好。

  因此,利用民間的資金辦教育是一條非常有價值而且可行的思路。實際上,世界各國的教育幾乎都有民間捐助,美國、英國的名牌大學基本上都是私立的。可見,堵死了民間的教育投入,我們的教育不可能辦好。

  其次是師資。中國的大學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在全世界是較小的。如果進行有效的整合排除掉毫無意義的會議、瑣事、雜務,像北大、清華現有的師資可以辦兩、三個北大和清華。而且,中國現在的退休制度是一刀切,退休的教師裡面也有很大的潛力。同時,近年來海外學成回國的人也不斷增多,甚至很多在國內找不到適合的教職。辦法可能還有許多。

  不過有人要問:中國現在不是有民辦的小學、中學、大學嗎?為什麼不能緩解高考的壓力?

  簡單說,我們說的民間教育,或者說全世界的民間教育投資,與中國大陸現在的民辦教育風馬牛不相及。它們本質不同在於:真正的教育投入是非盈利的,而中國大陸現在的民辦教育都是盈利的。古今中外沒有人通過辦教育、辦學校賺錢,而現在的中國民辦學校都在賺錢!因此,現在的中國民間學校實質上就是公司。這樣的學校不是按照教育的規律辦學,而是按照市場的經濟規律辦學。它不可能讓教育家來管理,而是讓企業家來管理。

  可以看出,現有的中國大陸民辦中小學打工子弟學校可能除外,與國家的中小學競爭的是升學率。它們提高自己的升學率,結果就是降低國家中小學的升學率。也就是說,它們的目的是擠出國家中小學上大學的學生。除此之外這些民辦學校對於社會沒有任何貢獻。而現有的中國大陸民辦大學招收的都是高考落榜的學生,同時在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上與公辦大學無法相比。因此,它既不可能成氣候,也不能培養出真正的傑出人才。

  因此,讓中國民間的教育資金進入中國教育,是不可能通過當下的中國大陸民辦學校實現的。

  實現民間資金進入國家教育,唯有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其中最根本的是打破國家壟斷教育的體制,在辦學、招生的根本制度上作出改革。例如讓民辦學校進入高考統一招生,或者讓全部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同時也應該與稅收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民間的教育基金會,讓民間資金自然、合理流入教育。這是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辦教育的共同經驗,我們無法繞過去。

  引進這個機制對於現有學校也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現有的中國大陸公辦學校,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最後一塊堡壘。改革它的弊端,也只有通過市場競爭的機制才能實現。就像我們的國家企業改革一樣,在引入市場競爭的機制後,一切壟斷帶來的企業惰性、人員臃腫、低效率等問題都迎刃而解。中國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各種弊端,在真正的中國私立小學、中學、大學出現時,會得到徹底的改變。因為不這樣,它就不能生存。

  當然,拯救我們的孩子,拯救中國教育,還有很多相關的事情要做。譬如,要改變人們狹隘的望子成龍的觀念,要樹立平等的人格尊嚴,要宣傳普通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在目前,改革中國的教育體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

  1977年,鄧**毅然決定恢復高考。現在,我們需要同樣的勇氣和魄力對僵化的中國教育體制開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再耗下去,我們這個民族、國家還指望誰?

看過" "的還:

制定幼兒園規章制度的原則
關於幼兒教育格言的句子_教育幼兒的名言語錄
相關知識
中國教育三大弊病分析
有關中國教育的論文
淺論中國教育制度的論文
淺談中國教育問題的論文
中國教育體制論文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論文
淺析中國教育論文
中國教育之我見的論文
中國教育改革淺述論文
中國所獲三大國際電影節獎項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