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如此強大的民族性,從何而來?當然是教育。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1、讓孩子瞭解世界的黑暗面 學會自我保護

  和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德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強。德國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難營是他們的法寶之一──讓孩子參加一些近乎殘酷的訓練活動。或許你會覺得這麼做很殘忍,德國父母卻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懂得堅強。

  2、孩子要放養不要圈養

  德國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家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

  3、教育孩子獨立 不能捨不得

  在父母的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並且必然成為一棵大樹。而在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園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與好習慣、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自我及主動爭取表現的精神等。

  4、自制甚於控制

  德國人富有,但是絕對不奢侈,所以德國每年的平均消費都不會很高,這主要得益於德國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下,德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理財習慣:不亂花零用錢、隨時去銀行存錢,即便玩遊戲的時候也很節省。

  三件小事看中國與德國教育孩子的差別

  一

  “媽媽,我想要一塊巧克力糖!”

  這一天,在德國的一家超市裡我聽到了這句在國內經常聽到的撒嬌聲。

  “這裡是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這星期我們計劃要買的東西已經全在這裡了。”說著,這位德國媽媽指了指她的購物筐,“如果你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塊巧克力糖的話,你可以去買,如果沒有那你就只能放棄了。”

  我靜靜地聽著,感覺很難想象這是在跟一個可能只有三四歲的小孩在說話。只見那個孩子眨了眨雙眼,無奈但卻順從地跟隨著媽媽去了收銀臺。

  試想,這一幕若是發生在中國,大多情況下是會以家長在孩子的哭鬧聲中妥協為結局的。而這對母女之間卻沒有任何的責罵與哭鬧,德國家長都習慣於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德國的孩子們也不像我們的孩子那樣將哭鬧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國,無論是公共場合還是我去過的私人家庭,都很少聽到家長的責罵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聽到的,只是他們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對話交談。

  二

  在中國,小孩兒上高爬低是大人們最為擔心的事,生怕萬一不小心摔著孩子。而在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裡,我卻碰見了一位“膽大”的父親。

  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園的足球場外就有這樣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場內部。經過這裡時,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腳尖探著身子想要看看裡面,而面對眼前的這個陡坡,孩子的眼裡卻又有一絲膽怯。這時,孩子的父親走上來拉住他的手說:“來,抓住我 的手往上爬,沒事的,我的男子漢,大膽點!”孩子略帶遲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頂上的時候,定是因為看到了壯觀的足球場地,孩子高興地回頭向媽媽揮手。而正在這時,這位父親卻放開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來,並喊道:“我勇敢的寶貝,自己跑下來,你一定行的。”孩子先是一驚,但聽到了爸爸的鼓勵後他定了定神兒,小 心翼翼地走了下來。這時夫妻倆一起抱起兒子,像是孩子做出了什麼壯舉似的,親吻著他,稱讚著他。父親放下兒子後,捧著他的臉說:“這一次不要依靠別人的幫助,自己爬上去,怎麼樣?”

  那一天,只是在經過這一家三口時碰巧看到了這一幕,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忘懷。對於這個可能只有四五歲的孩子而言,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針對膽量和獨立能力的訓練。與中國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不同,這位德國父親選擇了引導孩子離開家長的庇護去勇敢地、獨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

  外國的小女孩兒也像中國小女孩一樣喜歡玩兒布娃娃。布娃娃對於中國父母而言,無非是在孩子哭鬧時用來安撫他們的工具,而在德國,我卻看到了我從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種“玩法”。

  我的德國鄰居有一對很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他們總是喜歡到我們家來串門子,每次來還都是一人推著一個小嬰兒車,車裡睡著一個芭比娃娃。我心想,兩個才剛滿三歲的小毛孩兒,自己不坐嬰兒車就已是不錯,誰想竟然還一人推了一個假娃娃,真不知我的這個鄰居是怎麼想的。

  有一次說起了這事兒,孩子們的媽媽笑著對我說:“這個芭比可不是光用來給她們玩兒的,而是讓她們從小就要有關心和照顧他人的習慣。在照顧芭比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按時起床睡覺,按時吃飯,照顧芭比的這件事會使她們更有責任心,也更加自律。”看著兩個話都還說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點兒一邊給 小娃娃蓋被子,一邊給她們講著剛從幼兒園裡學來的童謠,我和她們的媽媽相視而笑。

  同樣的一個玩具,德國的家長卻在玩中注入了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讓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被照顧的物件成為去照顧他人的人,這樣的角色轉變,不但使得他們對家長對他們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也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中國的孩子總是長不大的,或者更客觀地來說,是中國的家長們不想讓他們長大,或者是不認為孩子可以長大。生活在家長溫暖的羽翼下,漸漸習慣了這種安全感和這份舒適的孩子們,於是漸漸喪失了自由飛翔的能力。而在德國,大多家長都選擇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談話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早早地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立 的個體,並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地做事情,處理問題。

  兩種教育方式,我們並不能武斷地說出優劣,在中國式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大都對家庭和家人有著更為深厚的情感。然而,雛鳥終究是要離巢的,在放飛他們之前,是不是應該更早地讓他們走出我們的羽翼,去試著經歷風雨的歷練呢?

父母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德國家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相關知識
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英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什麼
家庭條件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英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怎麼樣的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德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