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心理健康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
摘要:地理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將高中地理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可以取得良好效應。本文從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和巧妙運用心理技巧等五方面探討如何實現有效融合。
關鍵詞: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應試教育長時期佔據主導地位,素質教育推進緩慢,德育與智育長期存在“兩張皮”的現象,“重分數、輕能力”仍是我國教育的重大問題。調查顯示:32%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存在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的中學生自殺事件也反映了這一問題。因此,在中學中進行多途徑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不失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可以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育部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學課程標準也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確定為三維目標之一,其中,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也是指內心體驗、情操陶冶;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也是指科學的態度、求實的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在國外教育中,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美國在中小學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將歷史事實與道德規範相印證,日本在公民課和安全課中把法制意識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時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羅斯在數學教學的任務任務之一是造就學生的理性思維。進一步說明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綜合大多數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觀點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至少包括以下幾點:1、智力正常,有創造力。2、人格完整,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並具有接納自我的良好心態和意識。3、人際關係協調,樂於交流,善於結友,樂於助人。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勇於承擔責任。6、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價值感和道德觀。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科學,地理學科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學科之一,課程的第一條基本理念即是“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心理健康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相融合,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地觀、資源觀和環境觀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中階段,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
地理學科的知識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豐富性,可以充分利用營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課堂聽講、交流、發言、完成學習任務中不會感覺到有負擔,培育學生活躍的開放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對學習“後進生”要多加鼓勵,幫助學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也可通過控制語調的輕重緩急、板書的顏色和節奏來營造課堂氛圍,學生會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覺得老師是親切的“自己人”,就會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不怕出錯和失敗帶來的後果,實現心理的自由和開放。
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地理學科包羅永珍,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身邊活生生的案例與內容,這些都可以對學生學習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根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合理選擇課堂教學內容,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結合教學重點、難點,有選擇性的放棄沒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識點,精講細講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過程和意義,使學生對學習才生興趣與激情,體會成功,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深入挖掘有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在“全球氣候變化”這一節中探討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酸雨頻發和臭氧空洞等氣象災害,學生在經過本課的學習後瞭解到這些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和防治對策,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
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長期使用,容易使學生學習產生怠倦,難以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堂情況,靈活使用教學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學手段。例如,可在教學中多設定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設定實驗活動環節,使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地理觀測、野外考察等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地理的感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採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課程中的不同角色對同一地理問題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對問題不同角度的思考,培養髮散性思維,也有助於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採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地理事物、過程和結果。
四、營造良好的師生氛圍
地理教師必須具備較高水平的素養,學識出眾、品德高尚,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勤奮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廣泛的興趣、良好的人際適應與交際能力,這樣有助於發揮地理教師的心理示範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有益影響,創造亦師亦友的和諧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與老師交流、樂於交流,也有助於教師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融洽的師生關係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情、共鳴、共同解決問題,也有助於消除教學中有害於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減少和緩解學生的過度緊張、焦慮和煩惱,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進素質教育程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巧妙運用心理技巧
地理教師需要學習心理學知識,瞭解學生心理和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學會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使用一些心理學技巧,使課堂有聲有色,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課堂匯入時運用“首因效應”,當學生出錯時進行“共情”,在提問或講授知識點時採用“空白效應”,在學生回答問題後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激勵學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本文提出一些個人看法,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地理工作者不斷的探討和實踐。
範文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思考
摘要: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是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任務。牡丹區第五小學針對因學生家庭經濟收入偏低與文化生活貧乏、學生心理壓力較大的情況,有針對性設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設定課程內容,構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並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與機制,力圖保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
培養兒童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的心靈,依據兒童的心理成長階段的規律進行科學教學變得越發重要,因此,目前國家把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至課程的高度。但是,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兒童科學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每個學校不斷思考的問題。牡丹區第五小學以下簡稱第五小學根據學校學生的特殊情況,構建了特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現實訴求:現時代背景下學生健康發展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時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黃金期,而在現實的生活與學習中,兒童在認知方式、思維發展、情緒調適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更為巨大。這需要學校對兒童進行恰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在家庭之外,學校是對兒童發展影響最大的正式機構,它影響著兒童的社會性和情緒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人格品質,是每所學校的重要工作。另外,第五小學處於城鄉結合部,學生的家庭處境較為不利,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那麼,學校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為迫切。
一兒童社會化需要積極品質教育
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會交往。然而,如今中國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社會化的正常發展,其中不容忽視的是所謂的“小大人”現象,兒童整天與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為伴,封閉的環境裡接觸的都是大人。另外,兒童從電視、網路等媒體中獲得的資訊越來越多,頭腦中充斥著許多與年齡不相稱的的複雜內容,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社會技能,承受了很多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心理壓力,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社會化發展,阻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兒童的積極心理品質,如智慧與知識、勇氣、愛與人性、正義、節制、靈性與超越等,是兒童社會化順利發展所必需的品質。只有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動因,除了傳授知識,幫助兒童為日後的工作和經濟獨立做好準備外,還影響著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因此,學校就更應該重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並加強兒童的積極品質教育,這既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學校提出的使命,也是學校所必須要擔負的責任。
二學校學生髮展特殊性更需要積極品質教育
牡丹區第五小學位於城鄉結合處,學校的小學生半數以上為農村學生,其中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和生活貧困家庭的學生約佔學生家庭的百分之十五,且多數家庭父母雙方文化程度較低,約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家長僅有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處在這種家庭條件的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常常會遇到更多的挫折與困難。而且很多兒童的心理保健能力較差,表現得較為自卑。可見,相對於其他學校學生來說,牡丹區第五小學的學生髮展狀況更為複雜,總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部分學生存在較為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有些學生有自卑心理等;二是存在心理髮展問題的學生,這類群體較多,如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或對學習缺乏興趣的一類學生,相對於第一類學生而言,這類群體較多;三是其他發展較為良好,但仍需進行其他諸如樂觀、積極向上等良好品質塑造的學生。
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需要把握小學生心理髮展水平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中小學的核心任務。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努力。在教師層面,如何激發兒童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瞭解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掌握學生心理髮展狀況與發展需求,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適合的教育。牡丹區第五小學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學校以往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諸多原因不是在於教師付出的努力少,而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沒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致使教學內容高於或低於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學校將對於學生心理髮展水平的把握作為對教師的重要任務,學校試圖通過全體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項工作,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學生的發展狀況,瞭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同時,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習慣的改進,有助於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而學生學習態度的改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需要學校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此可見,提升教育質量,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途徑來實現。
二、理論支撐:積極心理學指導學校明確發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是於20世紀末產生於美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心理學運動,其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en提出並倡導。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研究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與生活,如何使人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等方面的問題。[1]其作為心理學研究的新視角,將心理學研究從以往的僅僅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轉向關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方面的研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引了目標方向。
一積極心理學的新鮮理念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確立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使命不僅是治療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們積極的心理品質,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這一觀念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確立、內容設定、教材編寫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五小學在早期也進行過心理健康教育,但主要是偏向問題取向的,針對心理障礙的個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牡丹區第五小學根據學校學生大致處於的三種心理髮展狀況,確立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潛能開發和心理素質培養的一級目標;針對普遍問題進行輔導,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二級目標;針對有心理障礙和疾病個體進行心理診斷和治療的三級目標。最終的目標是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享受快樂的教育、快樂的生活。有了這一明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心理品質包含的內容必然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培養學生的品質內容有:培養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力,提高學習興趣、動機,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增強學生調控情緒、承受挫折、自主自強的能力;培養學生集體觀念、良好的人際意識;培養開朗、樂觀、合群、自立的個性品質;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二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物件的尊重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問題取向轉向全面素質提升取向,必然帶來教育內容、途徑和教育形式的改變。問題取向引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側重於學生出現的一些具體心理問題,如意志力薄弱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行為習慣問題等等,僅僅關注到了學生負面發展的方面。並且,問題取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鍼對性處理,忽視了學生成長的潛能。在教學方式上往往也限於單調的說教。有了積極心理學的指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方式發生了變化。積極心理學關注到人身上積極的心理潛能,看到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而非像傳統心理學那樣,僅僅關注到個體身上的心理疾病與心理障礙。積極心理學相信,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地建構,學生的潛能會得以發揮,健康品質得以形成。為此,積極心理學不把個體看作病態的、被動的、等待治療的個體,而是主動建構、學習的個體。這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應是單一地灌輸、說教,還要注意基於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成長狀況,教師進行積極地引導,幫助學生主動地建構認知,進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品質與能力。
三、體系構建:大課程觀引導學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層面也在不斷提出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尚未設立明確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標準及其配套的評價體系,以致很多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處在一種邊緣化、形式化的境地。不過,這也給很多小學帶來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化探索的契機。第五小學利用這樣的契機,結合學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相對比較雄厚的條件,創造性地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牡丹區第五小學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廣義的健康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而非僅僅限於狹義的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等。並且,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通過狹義的具體心理健康課程來實現,也需要通過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以及社團活動、學校文化等隱性課程的影響來實現。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學校構建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是針對全體學生的,著眼於發展學生積極品質的。
一設定全校學生必修的特色心理健康課程
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積極學習、樂觀生活的重要載體。新世紀以來我國確立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賦予了地方、學校的課程建設自主權,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課程開發自主權,把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與校本特色選修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了面向不同年級不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班學生間周1課時,教師為專職的心理教師,並且具有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或“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員”資格,保障了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專業性。另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面臨的問題也不相同,學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常見心理問題,靈活設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些特色化、針對性的教育內容體現在學校的校本教材上,有:《紅星照我心》、《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動輔導設計》、《適合小學生心理的學習策略》、《心靈語》等。除了間周1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外,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隱形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在每學期開學之初都會設計好本學期本學年不同年級的德育主題月系列活動。每月一個大主題,大主題下又分列4個小主題。
二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滲透性,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小學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其中情感意志培養非常關鍵。在各科教學中,要求老師把對學生的關愛注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多方面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使學生從教師的鼓勵中體驗快樂、樹立自信、走向成功,使學習過程變成快樂的發現之旅,從而達到寓教於樂、樂中求美、美中育人的目的。如語文、思品課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數學、科學可以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嚴謹的思維邏輯;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體育課可鍛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另外,在學科教學中,學校也注重利用案例中的榜樣教育,達到對學生品質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注重教材中榜樣人物教育,利用書本中的榜樣人物對學生進行即時教育。另一方面,用各種發生在學生身上或身邊的事,設定教育情境,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或互相進行討論,通過藉助分析榜樣人物的成功經驗對學生進行正向強化,使其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並落實到行動中去。
三開展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相結合的靈活輔導
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性和差異性特徵,第五小學採用團體輔導和個體諮詢相結合的方式,對第五小學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水平,修建了高標準的個體諮詢室、團體活動室和心理拓展室,並且配備師德高尚,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從事心理輔導和諮詢工作。對學生共同面臨的成長問題進行團體輔導,從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如專門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團體教育,以及專門針對高年級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另外,即使在同一年級,不同學生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不同的,學校採用差異式教育的方式,對特殊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場所也會隨著教育的物件與內容不同而在不同的場合進行。
四文化建設中彌散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牡丹區第五小學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重視“硬環境”———學校物質設施方面的建設,也重視學校“軟環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的創造。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學校注重學生舒適環境的創設,盡力給孩子提供一種人性化的快樂學習的空間。櫥窗、黑板報、走廊、校報、校刊等,以及開設的具有特色的心育專欄,都成為學生隨時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園地。在精神文化方面,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大教育,一種每位老師都參與的教育,並且學校注重強化在校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幫助教師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無處不在的觀念。教師間、學生間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精神。另外,在校風、班風建設上,學校工作者都用心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與內容滲透進來,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制度文化方面,一方面,學校注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師師關係、師生關係的建立;另一方面,學校制訂一系列活動方案從制度層面保障教師積極健康心理的形成,只有教師的心理是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他才能給學生帶來明亮的、快樂的教育。牡丹區第五小學也重視學校行為文化的建設。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載體。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週一升旗、陽光體育活動、慈善一日捐、義賣義捐活動、尋找最美少年活動等,寓心理健康教育於這些活動中,引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提高認知水平,同時學會團結協作,從而健康成長。其中陽光體育活動方面,每天讓學生上好三操———廣播操、武術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語操。廣播體操的歡快、家鄉武術操的鏗鏘和心理健康手語操的舒緩讓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鍛鍊,性情得到了陶冶,並感悟到人生哲理的啟迪。而且,學校有組織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磨礪了學生的意志。社團是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信、從容面對未來的理想場所,因此,學校依據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如軍鼓隊、舞蹈團等,這些社團活動促進了兒童個性心理的發展,也提升了兒童的藝術鑑賞力。
四、機制保障: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保障機制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除了有一套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外,也需要創設保障其有效落實的制度體系。牡丹區第五小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建設專業化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專業化的心理教師隊伍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專業性的有力保障。為了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學校著力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為防止心理教師在學校的邊緣化存在,學校從制度上來努力保障心理教師的地位。學校專設心理教師崗位,職稱評定也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其次,學校以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素材,利用課題研究為載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通過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教育素質,推動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的科學化、規範化和常規化。最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培養一支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專業的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順利實施至關重要的環節。對此,學校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以及學校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培訓方式較為多樣。目前,學校擁有了一支比較規範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二建立科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與督導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地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由中小學自行探索。為了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與有效性,牡丹區第五小學基於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室,負責組織、指導與監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的確定、教材的編寫、課程的實施與評價。課程研究室以文字的形式,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且學校基於實際情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課程標準設定,各年級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標準設定,以及校本教材內容的編寫,任課教師教案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專業化要求。另外,為了檢查與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進行,學校獨立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室之外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導小組,隸屬於學校政教處,以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效地監督與評價,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營造“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環境
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工作所能實現的,它需要學校、家庭、社群的共同努力。牡丹區第五小學針對學生家長文化落後、教育意識淡薄等現實,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疏通,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聽課、座談,增強家庭教育意識,提高家長心理素質,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內外一體化網路,形成家庭、學校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局面。除了調動家長的力量,牡丹區第五小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不定期地邀請知名專家、社群的一些專家到學校做專題報告。這些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紮紮實實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石國興.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6,5:60-61.
關於電視新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