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相對於生理健康而言的,它與常規體檢的資料結論沒有必然聯絡。當代人對健康概念的理解應持多元化態度,即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試論心理健康》
【摘要】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並對社會一些人類造成了心理問題,積極推進身心和諧、與人和諧、與社會和諧的人。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在心理上疏導和幫助明確做人的核心價值理念,健康發展、樹立科學人生觀,生活才能過的幸福快樂。
【關鍵詞】心理健康;社會;心理疾患;和諧
Try theory mental state health
Wang Tian-zeng
【Abstract】Along with society fly soon development,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ges combine to society some mankind resulted in mental state problem, aggressive push forward mind and body harmony, with person harmony, with society harmony of person.Physiology health add mental state health be real of health, is mentally appeasing with help explicit is the person's core value principle, health development, set up science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then can lead of happiness happiness.
【Key words】Mental state health;Society;The mental state disease suffer from;Harmony
心理健康是相對於生理健康而言的,它與常規體檢的資料結論沒有必然聯絡。當代人對健康概念的理解應持多元化態度,即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一個健康的人,應是身心和諧、與人和諧、與社會和諧的人。目前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家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令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行政管理工作者棘手的熱點問題。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當代人因生活節奏快、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生存危機等多方面的壓力,導致失眠、焦慮、倦怠、逆反、抑鬱、麻木、冷漠等心理疾患的滋生蔓延。由此派生出的社會問題是人的肝火盛、脾氣大、怨氣多、精神病多、離婚率高、犯罪率高、自殺率高等等,進而使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度越來越脆弱。
中國人目前物質營養普遍過剩無需補充加強,值得憂患的是心理問題,心理需要減負和淨化,需要交流和溝通,需要傾訴和慰撫。心理疾患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爭奪攀比、吵鬧不休,表現為亢奮或癲狂;二是百無聊賴、麻木不仁、玩物喪志、醉生夢死,表現為冷漠或抑鬱。這兩種表現的共同特徵是:沒有信仰,價值觀扭曲,不相信因果,不知感恩,缺乏寬容。
這都是精神營養缺失太甚、心靈枯燥若久旱無雨所致。積澱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基因”和“精神家園”,也是養育我們這個民族的肥沃土壤,它能夠滋潤情志,撫慰心靈,使人不致癲狂或麻木,讓人活得踏實,活得快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主張修齊治平,強調自強不息,體現了進而有為;道家主張知足守柔,強調無為而無不為,體現了退而有樂。孔子開創的中國兩千多年的平民教育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愛的教育史”和“做人的教育史”,這種知行合一、德學相長、寓教化於求知之中的教育方法,精妙絕倫,極具品位。一個國學底蘊厚重的人,知興衰存亡之道,明進退得失之理,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談心理疾患?可悲的是在整個20世紀,我國數億人用一百年時間在共同摧毀自己的歷史文化,這種因愚蠢而造成的災難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在精神文化領域陷入空虛,心靈缺乏依託,精神沒有歸宿,大部分人崇尚的是“技術與金錢”,加之政府不斷出臺鼓勵競爭、刺激消費的政策,更使這種時尚成為主流的價值取向。當很多人違背祖宗的教訓、懷著扭曲的心理、沿著西方的價值觀追逐一段後,猛然發現有錢了反而更不幸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崇洋媚外,任由心性,以離經叛道為能事,視“傳統”為落後,視“因果”為迷信,把“倫理道德”當迂腐,把“助人為樂”當愚蠢,將五千年文化孕育的道德和智慧全盤否定,無孝親、尊師、感恩和奉獻意識,完全成了一個只認錢財而沒有“人味”的冷血動物,最終必將淪為“守著長江沒水吃”的精神乞兒。
所以現代人的心理疾患從根源上講是缺乏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做人的核心價值理念”所致,這不僅是一個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問題,更是一個治國理政的民族發展導向問題。中國要“科學發展”,要“構建和諧社會”,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若不把我們自己彌足珍貴的“民族基因”重新撿回,而去盲目接納西方的“技術至上”和“金錢萬能”的“洋元素”,則必然導致與長治久安的初衷大相徑庭。
1. 心理健康的標準
1.1 國外心理專家提出的十條標準。***1***有充分的安全感。***2***對自己有充分的瞭解,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當的評價。***3***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4***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夠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適度的情緒發展與控制。***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10***在遵守社會規範的前提下,恰當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1.2 我國古代心理健康的九條標準。這些標準散見於《黃帝內經》裡,大致歸納如下:***1***經常保持樂觀的心境,“以恬愉為務”、“和喜怒而安居處”、“心安而不懼”。***2***不為物慾所累,“志閒而少欲”,“不懼於物”。***3***不妄想妄為,“無思想之患”,“淫邪不能惑其心”。***4***意志堅強,憑理智行事,“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恚怒不至”。***5***身心有勞有逸,生活合乎規律,“御神有時”,“起居有常”。***6***神寧靜,“恬淡虛無”,“居處安靜”,“靜則神藏”。***7***熱愛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其俗”,“善附人”,“好利人”。***8***善於適應環境變化,“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9***涵養性格,陶冶氣質,不斷完善自身,做到“節陰陽而調剛柔”。
2. 心理疾患的種類
現代人常見的心理疾患有:強迫症,攻擊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嫉妒,神經衰弱,恐怖症等等。
下面就最普通的幾種心理疾患作簡要的分析。
2.1 強迫症。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此症大約佔全部神經症的十分之一,患者往往過分注意細節,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於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表現為固執倔強,墨守成規,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等。
發病原因有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和社會因素。其症狀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如出門後疑慮門窗是否關好,反覆數次回去檢查,不然總是焦慮不安;反覆思考“房子為什麼朝南而不朝北”?等等。
2.2 偏執型人格。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地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窄;愛嫉妒,對別人獲得的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言過其實,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同時又很自卑,對別人要求過高又不信任,總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感情用事,主觀片面性大;若已結婚,總懷疑自己的配偶對自己不忠等。
此症大約佔全部精神病症總數的6%左右,且男性多於女性。患者狹隘、偏執、妄想、猜疑、不寬容、不認錯,無自知之明,很難與人相處。形成的原因一般與早期失愛、後天受挫、自我苛求、處境異常等有關。
2.3 焦慮症。焦慮症,是指個人面對心理上的挫折、困難、壓力時所呈現的心情反應,這種主觀的感受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產生的身體症狀諸如肌肉緊張、容易疲勞、頭痛、呼吸急促、心悸、腸胃不適、睡眠品質不佳;心理症狀則有無法控制的擔心、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易發脾氣等。
本病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二倍,大多數病例發生年齡為20至40歲之間。本病屬心理疾病,故心理治療效果好,藥物治療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2.4 嫉妒。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別人優越而有了失落感時才會產生的。嫉妒心是對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種忌恨,是對無意或有意競爭者的一種仇恨心,社會上稱它為“紅眼病”。一般來說,一個人並不對所有的人產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強的人,尤其是經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齡、性別、學歷、地位等條件相似,過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還不如自己,可現在卻超過自己的那些人。
除高尚人格外,一般常人都有嫉妒之心,只是有輕有重罷了,而且女性較男性更甚。這種症狀輕則只是普通的心理現象,嚴重的才是一種心理疾患。
2.5 抑鬱症。抑鬱症又稱憂鬱症,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心理疾病,其臨床表現輕型病人外表如常,內心有痛苦體驗。稍重的人可表現為情緒低落、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經官能症,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失眠多夢等症狀。重型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悲觀厭世、絕望、自責自罪、幻覺妄想、食慾不振、體重銳減、功能減退、並伴有嚴重的自殺企圖,甚至有自殺行為。抑鬱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及時治療。
這種患者性格內向,不合人流,沉默孤獨,鬱鬱寡歡,不熱愛生活,不珍惜生命,對周圍的一切都沒有興趣。
2.6 狂躁症。什麼是狂躁症?它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一種,是以情感的異常高漲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精神病。
狂躁症的典型症狀有:情緒高漲、意念飄忽、精神運動性興奮。開始時常有睡眠障礙,無倦意,逐漸表現為興奮多動。
輕狂躁病人語言增多,聯想敏捷,談話滔滔不絕,語氣常表現主觀自信及誇大色彩。情感輕鬆愉快,也有易激動、發脾氣和攻擊行為。行為增多,整日忙碌好管閒事,到處殷勤周到,也常表現為調皮、戲謔,或賣弄風情,或惡作劇傷害他人等等。
3. 心理疾患的成因
以上種種心理疾患,都是一種不正常、不健康的病態人格,對自己、對家庭和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痛苦和危害。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是沒有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陽光型情商沒有養成。一個人的性格、習慣、人格和思維方式,對其一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這些關鍵元素都是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階段逐漸培養形成的。如果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受到良好的薰陶與養成,關鍵元素脆弱缺損,要麼前進受阻而終止學業,要麼帶著畸形的人格繼續上學,這就為未來的心理疾患埋下了禍根。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幼小的心靈蒙塵,思維方式偏頗,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展的方向將大大偏離正確的軌道,即使考上大學取得文憑,也是一個帶著心理疾患的人格不健全人物。
二是遭受環境打擊過多,陷入陰暗不可自拔。現在的孩子因沒有受到傳統的“謙讓”、“寬容”和“博愛”教育,性格普遍剛而傲,以我為中心的個性太強,即使做錯了事也禁不住直面地批評,更受不了一點委屈和冤枉,心理普遍脆弱,抗挫折能力極差。如果在中小學階段受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打擊過多,長期得不到賞識與表揚,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壓抑而無法展示,心靈之花則漸趨枯萎,進而對周圍的一切因逆反而形成敵意,逐漸陷入陰暗而不可自拔,常常帶著扭曲的心理進入畸形的生存空間。
三是生活習慣不良,使體內五臟失調而導致情志失常。從中醫養生角度講,人的身心健康與否與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關係極大。特別是長期晚睡易損傷肝膽,膽受損可形成抑鬱症,使人膽小如鼠,疑神疑鬼,“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肝受損可形成失眠和狂躁症。暴食暴飲傷脾,生冷食物既傷脾又傷肺,脾肺受損輕則憂愁而悲傷,重則無端哭泣,甚至“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造成神志失常。這種患者並非純心因性疾病,必須通過轉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中藥調理才能康復。
4. 幾種價值理念的取捨
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自身的價值理念關係甚大。比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評價人與社會等等。這不僅是人生的根本態度問題,也是培養人的社會土壤問題。其實幸福與痛苦、天堂與地獄,差別只在一念之間,故構建一個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做人的核心價值理念”比什麼都重要。筆者認為應對下列一些價值理念進行取捨,從而棄惡揚善,盪滌心靈汙垢,重塑21世紀中華民族新的道統。
應當對如下這些價值理念儘快形成民族共識: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誠信是金,不貪為寶;鬥則兩敗俱傷,和則互惠雙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需求萬世名;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孝悌忠信,人之四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謙受益,滿招損;活到老,學到老;眾生平等,萬物有靈,善待自然,和諧共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德比於上則知恥,欲比於下則知足;不謗國主,不犯國制,不做國賊,不漏國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惜孤憐貧,樂善好施;見賢思齊,聞道則行;知足者富,無知者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終須報,因果如轉輪。等等。
同時應當對以下這些價值理念唾之棄之,勿使其汙染人的心靈:
千里去做官,為的吃和穿;無利不動,一切向錢看;今日有酒今日醉;技術至上,金錢萬能;錢能通神,有錢能使鬼推磨;笑貧不笑娼,有乳便是娘;有權不使,過期作廢;道德看不見,良心不值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活著就是為了享樂;超前消費,負債享受;天不怕,地不怕,王法沒有人情大;情短錢長,人走茶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說假話辦不了大事,不售假貨發不了大財;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等等。
5. 心理疾患的調適
綜上所述的心理疾患,從表面上看是社會的現代化造成的,但從深層次看卻是病態的社會文化造成的,歸根到底是國家的核心教育價值觀沒有確立造成的。教育是培養人的系統工程,教育的內容、方法、目標、結構、管理、評價等,直接關乎著人口素質的優劣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
就大背景而言,影響人們價值取向的因素不是政治制度,也不是經濟體制,而是與“人的價值”相關的精神文化。然而我們民族文化孕育的民族之魂已失落百年,以致三四代人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經典茫然不知所云,中華民族的性格及特質幾近無存,無怪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無所適從。
時至今日,中國文化到了認祖歸宗的時候了,中國人再不要受西方文化的侵襲而數典忘祖,再不要迷戀西方的價值觀而捨本求末。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全民族“做人的核心價值理念”的建構。當今中國社會最需要的是孝悌忠信和禮義廉恥,而不是什麼民主、自由、人權。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幾千年來被我們中國人視為是做人的“八德”,它既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以貫之的普世價值觀。目前很多社會成員存在的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信仰危機、道德水準低、無責任意識等行為,追根求源都與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階段接受的教育有關,更確切地講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嚴重缺失有關,中華民族人文精神中的“八德”做人標準已中斷百年,至今未能有效傳承,導致幾代人愈來愈遠離自己的民族之魂,離我們民族文化之根漸行漸遠,國人的民族元素也越來越少,中華民族已經瀕臨被異化的邊緣。
丟掉了民族文化之根,我們就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也丟掉了諸如愛國、孝悌、忠勇、道義、誠信、修身、謙讓、儉廉、博愛等中華傳統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由此才導致貪官多、奸商多、刁民多,黃賭毒氾濫,低俗、庸俗、媚俗之風盛行,以及中醫、國畫、戲曲、書法等國粹慘遭冷落的悲哀現象,這才是當今中國社會諸多危機的病根所在,也是心理疾患形成的根本原因。
國學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學會做人呢?古聖先賢早在幾千年前就把“人倫五常”說得明明白白,“人倫五常”就是應該正確處理的五種做人關係,那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人人都把這五種角色做到位了,那豈不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了嗎?中國古代教育重在愛心,重在親情,重在道義,重在誠信,重在開發人性善的因子,重在培養身心和諧的人。一個有情感、有愛心、善良寬容、樂於助人的人,必然是心理陽光、生活充實而快樂的人,這種和諧自在是任何物質財富所無法替代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做人哲學”。一個沒有獨立哲學思想的民族是不可能長久的,知識和技能只有在“會做人”的基礎上才會對社會做出貢獻,這種求治平於培養和諧分子的做法,是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無上智慧。
就小背景而言,以上這些病症與患者學生時代受教育的環境有關,學校和家庭沒有把健全的性格和完善的人格培養好,一般來說這些人性格孤僻、任性,不善溝通交往,人緣關係緊張,社會適應能力差。
上述這些心理患者,輕者並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若單位領導或家人能因勢利導,讓其多做些外向型工作並有老成者幫扶;多與活潑開朗和積極向上的人接觸交往,避免孤苦伶仃;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另外,還要有意識地使他現在和過去的一些行為受到肯定和表揚,誘導他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他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就會不斷地被啟用。通過工作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就能逐步改善其心理環境,從而促使其性格與人格的轉變,久而久之心理即可恢復正常。
上醫醫國,大教教心;醫生用藥治病,聖人用話救人。故能醫人心疾者方為聖賢,善拯救靈魂者功德無量。但願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都能夠跳出自己的狹隘專業,全方位地呵護生命,既教書又育人,既治病又調心,既要工作效率又能溫暖人心,真正成為謙謙君子和大家高人,讓全體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現實中,沐浴在陽光裡,使每一位個體都成為身心健康的和諧分子,從而編織出無數個和諧的家庭,營造出一個圓融的和諧社會。
心理與生理如影隨形,若陰陽不可分離,生理健康加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環境的營造者,同時又都是社會環境的受用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只有利害,更有感情和道義,只有做到相信因果、知足感恩、善良寬容、補過利他、高下不相慕,你才會永遠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願華夏“民族基因”更好地傳承普化,願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做人的核心價值理念”早日形成。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