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西安博物院是陝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西安博物院沿革

  西安博物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由文物展館區、小雁塔以及薦福寺為核心的歷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總投資2.2億元***由國家投資2000萬元、西安市政府投資近2億元***,佔地面積245畝。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在國內博物館***院***中獨樹一幟,以千年古塔園林式遺蹟休閒景區以及古都西安現代型歷史博物館而聞名。2010年3月31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者憑任何能證明身份的證件都能領取門票一張。

  特色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鑑賞、旅遊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公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閒場所。

  西安博物院組織機構

  博物院下設有辦公室、藏品保管部、業務研究部、陳列展覽部、安全保衛部、物業管理部、教育推广部、文物修復部、小雁塔保管部、動力裝置部、資訊網路部11個部室。設書記1名,副院長3名。有在編人員163人,專業技術人員35人。

  西安博物院院內風光

  文物展館

  西安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博物館***文物展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設計師張錦秋創意設計,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作,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築群相得益彰、交相輝映。2004年在新聞媒體發起的評選活動中,該博物館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

  博物館的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陳列面積有5000餘平方米,其餘為文物庫區及公共活動區。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13萬件,其中擁有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4400多件,並有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於周、秦、漢、唐等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朝代。用於陳列的文物展品,是在這些藏品中挑選出的文物等級高、代表性強、影響面廣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的陳列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博物院使用了當代科技電子技術及影像、聲像技術的展示手法,展覽運用了虛擬電子翻書、數字幻影演示、DMS數字虛擬演示、互動展示、文物導航等系列科技手段,虛實結合,豐富展覽內容,形象展示文物,演繹古都歷史。西安博物院落成,結束了古都西安沒有大型市級博物館的歷史。

  小雁塔

  小雁塔文物保護區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在開放過程中,不斷在園內充實了長安古樂、拴馬樁一些民俗類展覽與文物。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築群與相融合。

  西安博物院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對原有保護區的基礎設施以及園林綠化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另一方面在原有佔地面積的基礎上沿小雁塔、薦福寺的中軸線向東西兩側進行了擴充套件,改善了小雁塔與薦福寺的周邊環境。在擴建的區域內,增加了人工湖面以及園林綠化景觀,使歷史名勝與城市公園融為一體,成為一處集文物鑑賞、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為一身,多功能的城市景觀區域。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始建於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龍年間***,位於唐朝長安城薦福寺,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的佛塔。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塔院並不在薦福寺內,唐朝末期的戰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儲存。後來薦福寺遷入塔院內。明、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

  小雁塔塔身原為方形十五層密簷式磚塔,在明代的幾次地震中,塔頂部的十四、十五兩級被毀,塔身經歷了裂而後合奇蹟,被稱為"雁塔神合"。現存的小雁塔為十三層,保持了唐代初修時的風貌。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時共15級,現存13級。塔的底層最高,以上逐層遞減,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每層皆有迭澀出簷,簷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簷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

  小雁塔是密簷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築。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美,比例均勻。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簷,塔身每層磚砌出簷,簷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簷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影象,藝術價值很高。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

  塔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後期所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塔底層南門***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影象,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簷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朝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薦福寺最初建於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睿宗李旦為其父唐高宗死後獻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場所之一。薦福寺吸引了唐代許多高僧,其中以義淨法師最為著名。薦福寺毀於唐末戰亂。後來,薦福寺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

  現存的薦福寺古建築群為明清兩代重修,寺內古建築群大體延續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時的佈局,寺內殿宇建築集中在山門直對小雁塔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樓、小雁塔、白衣閣等。寺內還存放有石人、馬柱等等民間文物以及各種民俗藝術展覽。

  清代康熙年間以來,因薦福寺內移來金代鑄造的鐵鐘,寺僧曉扣之則清音遠震,輔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勝蹟。金代鐵鐘作為文物仍陳列於薦福寺鐘樓內。

  薦福寺內的古樹名木共計十棵,九棵為國槐,一棵楸樹,距今約800年-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國槐分佈於大雄寶殿前中軸線兩側,其餘四棵分佈於慈氏閣南面和鐘鼓樓之間的院落。

 

 的人還:

1.西安博物院導遊詞

2.2017年陝西免費景點

3.2017年春節陝西免費景點

4.五一陝西免費景點

5.陝西省內免費旅遊景點

海洋生物博物館
掛鐘收藏擺放技巧
相關知識
西安博物院簡介
西安博物院導遊詞
福建博物院簡介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簡介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簡介
陝西自然博物館簡介
西溪溼地博物館簡介
巴西足球博物館簡介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簡介
中國竹子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