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人生文章
中國茶道既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也是餬口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那你們知道茶道與人生的文章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茶禪與人生感悟
根據《中國茶葉大辭典》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註解,以河北茶史上東晉時僧人單道開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史料、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為藍本來著重詮釋。茶禪入性明心見境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長興大唐貢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國禪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臨漳昭德寺。河北趙州“吃茶去“公案被奉為中國茶禪文化和“茶禪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經典。
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蘊禪意,只在平常之間茶與禪一直有著神祕的關聯,茶意可通禪,至於是漸悟還是頓悟,就要看個人造化了。傳說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出關後眼皮無法張開,便把它們撕了下來,丟在地上,那地方長出一株矮樹。他的弟子們摘下樹上的樹葉泡水飲用,發現這水竟然神奇異常,可以令坐禪的人保持頭腦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徹地領悟佛的真諦,於是便有了“禪茶“一說。有人說,會喝且能有茶喝並能品味出禪意的人是種灑脫,無茶而能直入禪趣的人是種超脫,有茶而不拘泥於茶趣或是禪趣的人是種超越,無茶而能處處與茶道禪心相應的人則是奇蹟。在我們看來,品茶悟禪無須刻意,禪意佛心也並非深不可測的玄機。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這一飲一食的平常之間。
我們安排茶席,有茶壺、茶則、茶葉、茶碗之類,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無,則一概不列。儉約是一種美,留下空白,是為美留下時機、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雜、瑣碎,因為這背離茶道歷史和文化本質。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簡約日本人倉岡天心所寫《說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後,茶師卻說:“不夠乾淨。“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於是再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燈籠也擦拭多遍。樹木衝灑過了水,苔蘚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面。“茶師卻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最佳方法。這像是潔癖。“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只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2
中國茶道:生活與人生的藝術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圖片來源:資料圖***
中國茶道有三義:吃茶品茗之道、吃茶品茗修道、吃茶品茗即道。吃茶品茗之道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情形相連繫,把吃茶品茗年夜日常的物質餬口上升到精神文化條理;吃茶品茗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吃茶品茗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年夜道;吃茶品茗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吃茶品茗之道是基本,吃茶品茗修道是目的,吃茶品茗即道是根柢。吃茶品茗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吃茶品茗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吃茶品茗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連繫。在茶道中,吃茶品茗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吃茶品茗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也是餬口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3
季節裡的茶道人生
四季分明,自有春夏秋冬之樂趣,喝茶也是如此。
春夏季節由冷轉暖再轉熱,茶葉也歷經一冬的嚴寒,開始了新一輪的初生輪迴。此時,宜喝綠茶,80℃左右水溫剛剛好,嫩綠舒展的茶葉釋放出的活力,頓時讓人覺得人生美好,充滿希望。年輕的綠意盎然之色,香氣撲鼻的綠色植物芽氣瀰漫齒間,尤為愜意。這應景的茶杯裡也是一道風景。
秋冬由涼爽又轉入嚴寒,從養生角度來說適合冬藏,儲備能量是主題。此時,宜喝紅茶,90℃左右水溫沖泡為宜,而滇紅相較於普洱沱茶稍淺,更具觀摩性,陳年的紅茶經過年月沉澱,更具醇厚的香氣,口感也富有層次和韻味,和秋冬涼意互補,暖胃的紅茶往往也更能帶給人溫暖的心理感觸。
一泡好茶,常會使人感動。試想,陰冷的冬日午後,想著年關將近,歸家心切,時光荏苒,一年的種種此時浮上心頭,喝一口暖胃的紅茶,暖了身子,也暖了心靈。綿柔的口感,帶著高山上的雲霧繚繞,帶著一路風雨,再加上存放年份已久,更有獨特的香氣與滋味。
茶是帶著感情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加上不同的階段,對人生的種種解讀和心態,也會隨著成長而不斷演變,因此每次喝某一款茶,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有時覺得清冽有時覺得厚重。
風雨的陰天,清冷的午後,靜謐的深夜,安靜的清晨,品嚐到的某些滋味就會侵入心底,合著自己的思緒和心情,在一杯茶裡風雲變幻,又讓這樣的情懷在一杯茶裡緩緩釋放,逐漸安穩的歲月裡,讓每一次心靈的陣痛和悸動都在一杯茶裡歸於平靜,又在每一個春天浴火重生。
人生如此反覆,茶香恆久不變,季節裡的茶道即是生命之道,輪迴的歲月裡,保持一份從容的心態看世事變幻,看潮起潮落,這樣的無懼體驗讓生活充滿趣味。人生種種,無非體驗;有味有道,方為精彩。
茶道與人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