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大公雞的方法有什麼
公雞形體健美,色彩豔麗,行動敏捷,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飼養大公雞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飼養大公雞的方法
飼舍安排
如果將種公雞與種母雞分開飼養,讓種公雞按照體重生長曲線飼餵就變得簡單許多。種公雞應飼養在雞舍***處最前端的圍欄內,便於育雛育成期進行觀察和管理。
在全階段飼養程式中,建議不要使用棚架,因為6-12周齡期間,正是雞隻肌肉、肌腱組織和韌帶發育的關鍵時刻,棚架會對雞隻腿關節造成重大應激。
隨著不斷生長,種公雞自然會需要更多的飼養面積。所以必須注意,要按照雞群相應的年齡為其提供正確的飼養密度和採食空間。
早期育雛階段
飼養管理中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就是要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雞隻整個一生中最初的72小時尤為重要,這不僅能確定其抵禦疾病侵襲的能力,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和全身羽毛的生長狀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最初的階段決定著雞隻骨架的發育。只有育雛育成期種公雞得到良好的骨架發育,它們才能在整個產蛋期進行有效地交配。
要使雛雞獲得良好的開端,應確保在前14日齡內完全按照體重曲線生長。為達到此目標,許多種雞場使用商品代肉雞的育雛料***無球蟲藥***。
如在1日齡或1周齡內實施斷喙,應倍加小心,否則斷喙不當仍是雞群均勻度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4日齡後影響雞群均勻度的最大因素是種公雞能否獲得和吃掉其所應得到的料量。種公雞的均勻度十分關鍵,要保持良好的均勻度,飼餵系統必須能夠在同一時間為所有的公雞提供準確的料量。要密切觀察雞隻行為,特別是從手工喂料轉換到自動飼餵系統喂料的階段,確保供料均勻,確保雞群均勻地生長。
在獲得正確體重生長曲線的同時,種公雞的均勻度從35日齡開始應一直保持在80%-85%之間,從而在混群和交配時,雞隻的性成熟基本相同。
到8周齡時,雞隻85%的骨架發育基本結束。因而此階段一定要達到,甚至要超過早期的體重標準,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種公雞已成熟的體形要比最佳理想的體形要小些。沒有一個良好的骨架,種公雞就會趨於肥胖程度偏大,脂肪堆積,產蛋後期形體就會很差,這樣會限制其交配的成功率。
大公雞產蛋期的飼養方法
本期就是抓好種公雞的質量。飼養人員在產蛋期一般只會注重對母雞的飼養管理。殊不知,種公雞在產蛋期的飼養管理也尤為重要,只有配備良好的種公雞,才能更好提高種蛋的受精率,從而提高整個雞場的養雞生產效益。
1.公母比例要適宜:在養雞實際生產上,一般公母適宜的比例為1:10,實踐證明,此比例不僅能減少公雞間的爭鬥,更能使地面散養的雞隻受精率保持在93%左右,採用2/3棚架飼養的受精率也在90%左右。
2.科學配製日糧:產蛋期因管理目標不同,公母雞應當餵給營養成分不相同的日糧。應適當降低公雞日糧蛋白質含量***12%~13%***,並在公雞料中適時定量補充一些多維素、礦物質***如每噸公雞料中補充40~60克硫酸鋅,200~250克硫酸錳,經實踐證明對提高受精率效果明顯***等,以滿足公雞的配種需要,以提高精子的活力和質量。
3.飼餵方法:產蛋期因公母雞日糧成分不同,飼餵時應當採取公母分飼的方法:即母雞使用自動喂料裝置,配置限料板或限料網,以公雞不能吃到料為準。公雞則採用料桶給料。這種做法,可有效控制公雞的體重,使其在後期基本達標,防止因雞體過肥而引起受精能力下降。
4.防止腳趾損傷:如果採用棚架飼養,則棚條的間距不超過3釐米,否則會損壞公雞的腳趾,影響受精力乃至淘汰。
5.及時做好淘汰:從公雞群中淘汰所有鑑別錯誤、跛足、有生理缺陷的公雞。
6.制定公雞替換方案:產蛋期雞群中公雞的死亡及病弱淘汰,會使雞群中的公母比例下降。因此,在雞群40~46周齡時可按比例加入年輕的公雞,以不同批次的公雞實行替換。此法可顯著提高雞群后期的受精率。為避免不同批次間雞隻疾病的傳播,應對替換的公雞進行隔離飼養,新公雞在天黑前一個小時放入,並均勻地分配在整個雞舍。
飼養大麥蟲的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