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的經典語錄
名人名言是人類智慧寶庫裡的一份珍貴財富,是古今中外先哲和有志之士的思想精華,是人類知識的積澱,是民族智慧的提煉。在茫茫書海中,由人類文明與智慧凝聚而成的至理名言,集思想性、洞察力和語言美於一身,正如文化星河中的點點繁星,散發著永恆的魅力。它們世代相傳,跨越國界,使無知的人變得聰明,使聰明的人更智慧,給智慧的人以思想共鳴,是人生旅途中的良師益友。人生閱歷尚淺的青少年朋友,閱讀這些名言,更可以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因為如此,入們喜歡蒐集、品味並且引用名人名言。
以下是:
1. 作家在寫作過程中,要有自我的意識;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通過文學作品這個媒介來意識到“自我”的參與。
2. 中國文學沒什麼希望,尤其是純文學。一方面有純文學作品在國內很難發表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在沒有利益可圖的情況下還能堅持創作的人已經很難找到了。
3. 我們應該搞有宗教情懷的追求人性的新文學,而不是停留在那種有士大夫情調的舊文學。
4. 文學作品要想給讀者“深層關懷”,就要學會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用理性來監督自己。有這種監督機制的人更容易向“善”。
5. 中國文化強調的更多的是天人合一,兒童式的。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即使再怎麼優秀,也沒有自我批判與自我分析,沒有的東西我們不能硬要說它有。
6. 中國文化裡缺乏精神的東西,人的精神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不會自我批判。人性裡面的矛盾、鬥爭、自我批判這些都是西方經典文化所具有的,中國從五四以來才有這種意識。
7. 人性只要衝破理性的鉗制就會發揮幻想,理性反彈出幻想。一般中國人理解為理性是消滅幻想的,其實作為人,高貴的是理性,理性才可反彈出幻想。
8. 有理性才有幻想,沒有理性也沒有幻想。理性與幻想的統一是人性的基本結構。
9. 國內的有些文學刊物不喜歡我這種“先鋒”,他們喜歡的是形式上搞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的那種,而像我真正搞創新,他們又看不懂了。他們退掉我的稿子,一方面是因為思想觀念舊,不願意學習。另一方面,是利益使然。
10. “中餐西做”有什麼不好嗎?!非要原汁原味嗎?要賣土特產才正常嗎?
11. 我在寫作過程中沒法考慮我的讀者該是什麼樣的,因為我進行的是自動寫作,是一種潛意識的寫作,整個人處於一種真空的狀態,把所有的世俗的記憶全都排開。
12. 所謂才能,說到底,不就是將人性中的那些本能堅持到底嗎?很多人都是有才能的,可是能正常發揮的人卻是那麼少。
關於釋然的感悟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