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路感染吃什麼藥又好又快
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較大,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反覆感染可形成腎瘢痕,嚴重者可致繼發性高血壓和慢性腎功能衰竭,那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小孩尿路感染吃的藥
1.一般治療 急性期臥床休息,多飲水,飲食易消化,含足夠熱能和蛋白質。
2.抗感染治療
***1***藥物選擇:細菌性尿感根據尿感的定位診斷及病原選藥:
①上尿路感染選用血和腎濃度高的藥物,下尿路感染選用尿濃度高的藥物。
②根據檢查的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選藥。
③儘可能用低毒的藥物。
嬰幼兒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如伴有嘔吐、神萎者,建議靜脈用藥。頭孢類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有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耐藥菌株有增多趨勢,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安美汀***替代趨勢。氨基糖苷類靜脈滴注要慎用,時間不可長。喹諾酮類藥物抗菌作用較強,但7歲以下小兒慎用。磺胺甲噁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適用於下尿路感染的治療,一般用藥5~7天。對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藥。
***2***療程:由於兒童膀胱炎和腎盂腎炎臨床上不易區分,新生兒和小嬰兒尿路感染合併畸形的比例較高,短程療法,包括單劑量療法和3天療法,在兒童中均不宜推廣。採用短程療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兒童,其複發率和重新感染的機會均大於2周左右的常規療法。只有年齡大於5歲,尿路沒有畸形,才考慮採用短程療法。
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經有效抗菌治療,多於2~3天熱漸降,尿常規迅速恢復正常,常規療程為2周。對治療恢復不順利者應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抗生素,療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癒後第1,2,3,6,12個月應隨訪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至少1年。
***3***復發和再感染的治療:急性尿路感染經合理抗菌治療,多數於數天內症狀消失、治癒,但有50%的患兒可有復發,多在治療後1個月內出現。常見的原因有:
①抗菌藥物選擇不當:包括未選用針對致病菌敏感的藥物和僅選用了腎組織內濃度低的藥物,因而達不到有效的殺菌目的。
②出現了耐藥菌株: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見,如初次治療後72h症狀和菌尿未消失,應及時按藥敏結果更換抗生素。
③L-型細菌:佔腎盂腎炎復發的20%,根據其僅能在腎髓質高滲條件下生存,可通過多飲水來降低腎髓質滲透壓破壞其生存環境,同時選用紅黴素和氯黴素等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藥物重新治療。
④尿路結石:尿路結石的存在可為細菌提供有效的庇護所,逃脫抗菌藥物的殺滅作用而得以倖存,常在治療中止後,成為復發的病因。
⑤病原菌:除大腸埃希桿菌外,變形桿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在1歲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變形桿菌為主,對這些病人應按藥敏選用抗生素,劑量要大,療程要長,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續存在或經2次6周以上治療仍頻繁複發,則要選用長程低劑量抑菌療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頓服為宜,劑量為常規治療量的1/3~1/4,藥物可選用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頭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兩種交替使用,以防產生耐藥菌株。應持續1年或更長時間。
再感染多發生在初次治療後1個月以上,常見於女童,佔再發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腸桿菌所引起,常合併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應首先採用10~14天的常規治療,如症狀和菌尿消失,繼之以小劑量抗生素預防重新感染,可供選擇的藥物有磺胺甲噁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頭孢氨苄等,劑量為常規治療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規治療無效,應延長療程至6周,有效者繼續以小劑量抗生素預防,無效者或當時有效但隨後再感染頻發,宜選用長程低劑量抑菌療法,方法同上,療程至少1年以上,如確診有尿路畸形,則需用至畸形被矯正或膀胱輸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後1年為止。
***4***無症狀性菌尿的治療:無症狀性菌尿大多不需治療,因為抗菌治療並不能降低再感染的發生率。不過,如果患兒合併有尿路梗阻、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繼往感染留下腎內陳舊性瘢痕,則應給予積極治療。否則,菌尿、並存畸形可促進舊瘢痕的發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導致腎臟功能受損,腎性高血壓形成,直至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無症狀菌尿的治療,先採用10~14天常規療法,菌尿轉陰後,給予小劑量長期預防,藥物選擇、劑量和療程與再感染病人的預防相同。
***5***慢性腎盂腎炎的治療:慢性腎盂腎炎常有腎皮質瘢痕形成,並伴有腎乳頭和腎盂腎盞的變形擴張,或持續的腎功能損害和腎臟攣縮。慢性腎盂腎炎大多伴有膀胱輸尿管反流,少數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極少見。慢性腎盂腎炎的治療包括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治療。對於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
小孩尿路感染的疾病診斷
嬰幼兒急性腎盂腎炎常以急性感染中毒症狀為主要表現,而缺乏泌尿系統的特殊症狀,故在發熱性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應警惕尿感的可能,並注意與其他系統的急性感染做鑑別。急性腎盂腎炎嚴重者可合併敗血症,特別是在新生兒和有阻塞性腎病者,故有明顯感染中毒症狀及血白細胞20×109/L~25×109/L的患者,應做血培養。
除尿感外,急性腎小球腎炎病程中可有暫時性尿白細胞增多,但有血尿、水腫和高血壓;急性間質性腎炎和狼瘡性腎炎亦有白細胞尿,均應結合臨床症狀和相關檢查作鑑別診斷。
對一般抗菌治療無效應和尿細菌培養多次無細菌生長的尿感,尚應結合胸片、OT試驗、尿沉渣找抗酸桿菌、結核培養和靜脈腎盂造影等除外泌尿繫結核。
蟯蟲病和無良好衛生護理的兒童,包莖、會陰炎症亦可出現尿頻、尿急症狀,但尿白細胞正常或只略為增多,尿培養結果不符合尿感。經驅蟲、加強外陰護理和區域性處理可緩解症狀,不必口服抗生素。
小孩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
主要通過上行和血行感染,鄰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見。正常泌尿道通過以下機制有抗感染作用:①定期排尿將細菌沖洗出尿道;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機酸等抗菌物質;③泌尿道黏膜產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細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減少細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誘因存在,才為易發尿感的原因。
1.上行感染 正常小兒尿道有少許細菌存在,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損傷時細菌可入侵或沿尿道上行引起膀胱、腎盂和腎間質的感染。正常輸尿管蠕動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行感染機會比男孩多。嬰兒用尿布,外陰容易受糞便汙染是嬰幼兒容易發生上行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發上行感染:
***1***小兒解剖生理特點:小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肌肉彈力纖維發育不全,蠕動力弱,易於擴張,尿流不暢。
***2***膀胱輸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輸尿管分腹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輸尿管進入膀胱呈一鈍角,向內、向下進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長度,輸尿管膀胱連線處是由肌肉筋膜鞘組成,輸尿管膀胱開口呈斜行裂隙狀,起瓣膜作用。當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改變、在膀胱壁內行程太短、輸尿管末端環形和縱行肌纖維數量和分佈異常或輸尿管膀胱開口的先天異常,以及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均可引起輸尿管膀胱反流。嬰兒期下尿道神經發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產生的逼尿肌功能亢進,使膀胱內壓增高,改變了膀胱壁和輸尿管交界處的解剖關係也引起VUR,但為暫時性。
尿反流分5級:
①Ⅰ級:反流僅見於輸尿管。
②Ⅱ級:反流至腎盂、腎盞。
③Ⅲ級:輸尿管輕~中度擴張與扭曲,腎盞中度擴張,穹隆無或輕度變鈍。
④Ⅳ級:輸尿管中度擴張,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級:輸尿管顯著擴張與扭曲,腎盂腎盞顯著擴張,多數腎盞不見乳頭壓跡。
尿液反流的危害在於可造成上行性尿感反覆發作引起腎瘢痕,而且,Ⅲ級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腎盞內壓力過高引起腎內反流和腎間質損害。兩者同時或單獨存在均可致慢性腎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形和尿路梗阻:如腎盂輸尿管連線處狹窄、腎盂積水、後尿道瓣膜、多囊腎等均可使引流不暢而繼發感染。此外,還可由神經源性膀胱、結石、腫瘤等引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響尿感的主要因素,以大腸埃希桿菌為例,其菌體抗原和莢膜抗原K是決定大腸埃希桿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條件。此外,大腸埃希桿菌菌體表面有許多P菌毛,能表達黏附素。能特異地與泌尿道上皮細胞表面的特異受體結合,使菌體緊密黏附於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沖洗,得以在區域性繁殖引起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 在敗血症或其他病灶引起的菌血症時,細菌經血流進入腎皮質和腎盂引起尿感。血行感染以新生兒多見。
小孩慢性咽炎吃什麼藥又好又快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