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有關的散文
張愛玲也愛吃,她曾說“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那關於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對你有用!
篇1:吃螃蟹
不知道為何,每年快到中秋節時就看到大街小巷都是賣螃蟹的。平時孩子要吃螃蟹吧,嘴裡也會敷衍著:“等等呀,馬上到中秋節了,到時候一定多買一點。”好象中秋吃螃蟹和過年吃餃子一樣都成了一種風俗了。看著市場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螃蟹,實在是喜人。對於酷愛吃螃蟹的我真的是極大的誘惑了。還沒到中秋,我眼睛就開始瞄著誰家的螃蟹更肥點,誰家的螃蟹更新鮮點,誰家的螃蟹價格更實惠點。所以一到中秋,就直奔早瞄好的目標,買個幾百元回家好好吃一頓。幾百元看似很多的錢,其實算起來只能買十幾個螃蟹,這傢伙貴著呢。
回到家裡,把螃蟹放進桶裡,孩子們圍著桶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都興奮不已。一會叫:“媽媽,快點,螃蟹要爬出來了。”一會又喊:“媽媽,快來呀,它鉗子要夾我呢。”不管它,等中午飯做好,我就把螃蟹洗乾淨放在鍋裡煮了,放點姜和蔥就好了。有時候老公也會放點啤酒清蒸,那樣味道更鮮美一點。我懶,就這樣省事,反正是一樣吃嘛。這邊我們吃著飯,那邊鍋裡煮著螃蟹,惹的孩子們都沒心事吃飯了,不住的問我煮沒煮好,看他們著急的樣子,我不禁樂從心來。一般吃螃蟹都是要吃過飯才吃,俗話說:“蟹過無味。”意思就是螃蟹味道比較鮮美,吃過螃蟹以後再吃什麼東西,都沒什麼滋味了。所以我們一般也都遵從這個說法,等吃過中飯碗筷都不收拾,就把螃蟹給搬到桌子上,大家圍坐一起享用著。
這時候孩子們一般都不理我了,叫著嚷著找奶奶。因為奶奶是最會吃螃蟹的,會把螃蟹的殼慢慢的去掉,去的那麼仔細認真,最後拿在手裡的是一大塊肉,下面和一個蟹腿連著。孩子們爭著搶著,奶奶一邊弄一邊還不忘來調侃一下我:“笨死了,這麼大人了,連個螃蟹都不會弄。”“不是有你嘛。”我笑著答。看著孩子們吃的開心,我也樂的清閒,自己拿著一個螃蟹慢慢的吃,慢慢的品,倒也自在。其實我也不是不會弄,只是沒有婆婆弄的那麼完整,孩子們要是等我弄呀,最後多半是到了我自己的嘴裡,因為都會碎掉。婆婆不停手的拔螃蟹,一會遞一個給大孫子,一會遞一個給小孫子,弄的快的話,還會遞一個給我。
我提意見:“怎麼我的蟹腿小呀?”
“兩個大蟹腿肉給我兩孫子吃了,你不吃小的吃啥?”婆婆哈哈笑著說。
“就是呢,誰讓你自己不會呀?”大兒子也笑話我。
我瞥瞥嘴:“什麼嘛,我自己來,就不信不會。”
可是再怎麼努力,也沒有婆婆弄的那麼整齊,那麼的利索。婆婆得意的笑著:“薑還是老的辣呢。”邊說邊把一個拔好的蟹子腿遞到我碗裡。看她面前蟹殼堆的跟小山似的,自己卻幾乎一口都沒吃,弄了半天都到了我和孩子們的肚子裡,我 心裡面感動,嘴上卻還是有一嗒沒一嗒的和婆婆開著玩笑,互相調侃著。聽著一屋子的笑,老公走過來最孩子們說:“你們讓讓媽媽,讓她多吃點,就她小。”我可不管他的話有多嘲諷的意思,我還是和孩子們爭著,笑著,鬧著。我喜歡過節時有如此濃濃的氣氛和親情,無關金錢,無關利益,就一家人圍坐一起,聊聊家常,說深說淺誰都不會在意,也不會生氣,簡單而快樂。
不過說起吃螃蟹,我最喜歡的還是盤著腿 坐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節目,一邊啃著蟹腿,不時的蘸點醋。把蟹腿放在嘴裡慢慢的嚼著,那滋味真的很香,很香,回味無窮。最好還有一兩個人陪著,邊說話邊吃,那感覺美死了,我想過去的皇帝可能也就如此吧,哈哈。
十幾只螃蟹吃的是很快的,不一會就消滅乾淨了,老公說:“可以嘛,趕上日本鬼子掃蕩了,一個沒剩。”“當然,你沒吃上當了吧?”我介面。“我要真吃還有你吃的呀?”老公笑。每次吃這些東西時,老公都會推說他不想吃,或者說在外面經常吃,其實我知道,他只是想讓我和孩子們多吃點,他說看著我們吃他就開心了,好,有點男子漢的風度。
小兒子吃完螃蟹抹抹嘴說:”媽媽,我記得我們以前吃的一種螃蟹腿上有毛呀,這個怎麼沒有?“
”這是海里的螃蟹,你說的是大閘蟹,你喜歡吃哪種呢?“老公問孩子。
” 我喜歡吃大閘蟹。“孩子說。
”好,明天買大閘蟹給你們吃。“老公承諾。
等 大閘蟹真買來時,孩子們嚐了一點卻都沒了吃的興趣了,說還是海里螃蟹好吃。孩子們說的對,大閘蟹雖然蟹黃比較多,但是吃起來還是有一股泥腥味一樣,是遠沒有螃蟹鮮美的。不過真正的吃螃蟹時節還是要再等上一個月左右,那時螃蟹就更肥,肉也更結實了。瞧,吃點螃蟹還吃出經驗來了,這當然是婆婆告訴我的,她說吃螃蟹在過完國慶或者春天四月份是最好時節了。
篇2:吃茶去
據說,趙州橋旁邊有一個柏林禪寺,主持是從諗禪師。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參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是需要頓悟的三個字。無論是誰,來過與否,都可“吃茶去”,在茶禪一味中,去感悟生活。
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並非是要像參禪那樣去苦思冥想。倒是我常常沏一杯清茶,離開喧譁的人群,擇一僻靜之處,坐上那麼半天。看起來,這有點“禪”的味道,而我卻是在追求“吃茶”的隨意和淡然。
茶,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心境。盧仝有詩云:“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吃了茶,是可以習習清風生,飄飄欲仙的。茶解萬般煩惱,讓人忘卻許多瑣事。唐人皎然也說:“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可見吃茶,能滌盪昏厥,淨化心靈,吃於茶的苦澀之中而後品味生活的同甘。茶,不是一味地吃,用來解渴。茶的內涵,博大精深。我很欣賞一副茶聯中所寫的一段句子:“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吃幾杯茶去。”唯茶,才能滲入心靈的深處,對生活釋然盎然的興致。茶是萬物中的精靈,也是生活中的要素。
我是四川人,從小就有吃茶的習慣。但凡我們那兒的集市,十有八九的店鋪,都是茶館。我和父輩一樣,去集市上,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個茶館進去,擇一座位坐下。雖是鬧市中,然而人卻安靜。一盞茶杯、一壺水、一些人、一些事、都在杯裡,像那些浮動的茶葉:或迷惘,或明晰;或濃厚,或清淡,都在眼前生動起來。這樣靜靜地坐著,呷上一口,都在嘴裡回味,感覺一些什麼出來。
自己獨立社會,真正面對生活了,常有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我覺得這是生活本來的味道,也是茶涵蘊的內容:真實。不管體味如何,時事如何變遷,我還是如趙樸初先生所言:“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篇3:飲食人生
不知怎得,在夏日涼風習習的午後,突然想起《舌尖上的中國》,那時的大火的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找來幾集,馬上就勾起了饞蟲,因炎熱淡去的胃口立刻就回來了。對第一季的偏愛是極濃的,鏡頭大多展示真真切切的食材與做法,第二季著重背後的故事,關於事物的部分少了許多。對於吃貨來說,第一季無疑是很對胃口的。
民以食為天,飲食啊,永遠是說不盡的話題。哪有人可以不吃飯呢,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有食物的地方就有文化。***中各地不盡相同的美食,恨不得馬上飛去品嚐,但若是真的離開家鄉,又會隱隱心疼,家鄉啊,最懷念的還是家鄉的味道啊。我不知道一個人的胃與舌頭竟會如此念舊,不過離開一年,便相思成疾。江浙地區的清新的味道不同於皖區的濃郁刺激,要想完全融入一個新的環境,適應那裡的飲食是非常必要的。初來時,因著辛辣,因著濃烈,無數次想要回到家鄉,奈何既已選擇了遠方,便不顧風雨兼程。舌尖上感受到不僅僅是簡單的味道,不然怎麼會對故土念念不忘呢?
談飲食,自然是少不得其中夾雜著的濃厚的味道的,我並不懂烹飪,但能品出那每一份用心烹製的佳餚中的綿綿情誼。嘗得最多的自然是母親的菜餚,精心烹製,一絲不苟,生怕膩了,厭了,營養跟不上或是流連於外面的小吃攤。那時往往是叛逆的,讀不懂熱騰飯菜中的擔憂或是愛意。而那樣精緻的飲食生活很快就隨著父母的遠行消失了。不再有人守著飯點催你吃飯了,也不再有人為你葷素搭配,為你營養均衡了,任意吃著小攤也好,飯館也罷,很是自由了,但那昔日溫情脈脈地催促又都遠去了。如今想吃母親做到飯菜竟是一種奢望了,我們同樣離家千里,你在北國打拼,我在皖南讀書,有時相見竟也成了一種奢望。只盼一碗清粥你我共食,重拾過去的味道。
既談起兒時的味道,除卻真真切切感受到味道,餘下的便是對嘗不到的味道的奢望吧。讀劉淨植先生的《不能遺忘的餐芳往事》,方才明白有一種食物生生帶有高潔的氣息。鮮花本該供人欣賞,陶冶性情,但劉先生從小便食芳餐,那些由鮮花做成的食物,不知是否早已融入他的骨血。玉蘭糊上面粉放油裡炸過的清香,菊花灑在肉湯裡的芳美,一下一下將玫瑰搗碎化成綿綿甘糖時的甜蜜。很難想象,飲食可以這樣精緻,這樣有情調,與芳餐相比,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竟有些粗鄙了。自那以後,每每見到嬌豔的花朵,我總忍不住想到,若是食用它們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啊。大了以後,又慶幸,不是人人愛芳餐,否則恐難有那些花兒的立身之地了。
劉淨植先生離了童年便再也吃不到兒時的芳餐了,而我呢,也是很少能吃到母親親手做的飯菜了。與其說是懷念那些事物的味道,倒不如說是對那些脈脈溫情難以忘懷吧。
飲食男女,飲食人生,一粥一飯之間,意蘊悠長。
女人吃什麼水果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