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的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萬曆十五年,明朝,沒有元朝的錚錚鐵騎,沒有清朝的風雨飄搖,它靜靜地潛伏在歷史的穴罅,呻呤著屬於它的孤寂。 -----題記

  ***一***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於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 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生過的事實,那麼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些什麼。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後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式"。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地認為《萬曆十五年》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書,特別是一本沉澱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說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於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湧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曆皇帝,無不敘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曆自己死後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二***首輔之殤張居正幾乎開創了“萬曆盛世”,把明朝推向輝煌的歷史頂峰。以前只知道張居正生前身後的強烈反差,兀自歸咎於萬曆的“逆反報復心理”。讀後感觸頗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強勢行政模式和作風同當時的“文官政治體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時候沒有發揮他曠世的精明幹練發現“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的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他忽視了他所要改變的東西正好是當時落後的生產方式與政治現實相平衡的產物,他忽視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體制的癥結就在於道德代替了法制。於是他的失敗和海瑞被視為異端就理所當然的。張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盡怨謗,最終人亡政息,至他身後,與他交好的還屢受其株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家最大的失敗。而在其後的申時行,也許就領會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同文官體制妥協,甚至寧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依舊堅持折中調劑的原則。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為了讓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轉。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變成文官體制與封建皇權的緩衝劑。一旦緩衝失效,夾於中間的首輔就不得不“引咎辭職”,成為衝突的替罪羊。首輔猶如深陷歷史漩渦的一葉扁舟,註定沉淪。

  所以說,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政治家為保障社會的穩定,而有可能採用保護落後來作為手段之一,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政治家的睿智,因為當時落後的一方佔據主動權。因為這樣,無論從國家資源還是個人資源以及發展中可能付出的社會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民之間,在多達兩萬人的文官集團內部,明朝如此龐大的國家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換句話說,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並不是靠現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來維持的。但是,道德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執行秩序。無奈的是,這腐朽的制度就這樣肆無忌憚地不斷創造一幕幕歷史的悲劇。

  ***三***怠政的背後——萬曆從陽到陰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之後,歷來統治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道德來保障鄉土社會基本秩序,而不去顧及經濟技術上的進步。事實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準則"禮"務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力圖摒棄一切競爭因素,鄙視任何經濟和技術上的努力,其結果是幾千年來鄉土社會幾乎是靜止的,歷代皇朝更替不過是歷史的簡單迴圈。黃仁宇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極端落後,但並不表明國家的執行是無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禮"的秩序執行。明朝到萬曆年代所面臨的問題在於表面上倡導的道德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已經嚴重脫節,這個矛盾已經嚴重到人們對道德和"禮"喪失信心並且無法維持下去。比如萬曆皇帝看透了道德與行為不符合的陰陽之別,拒絕用"禮"來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對道德進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無忌憚地發揮"陰"的一面。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願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後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並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後期道德和"禮"的確發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一直以為傳統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呼風喚雨。看過《萬曆十五年》才根本改變了我的看法,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的壓抑和控制。有些史學家,粗鄙地認為萬曆皇帝是慵懶的。其實,他是睿智的,看透了體制的本質。他是優柔的,放棄了對體制束縛的抗爭。 ***四***饕餮悲劇至於其他人如抗倭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等等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在《萬曆十五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歸結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慾表現出道德崇高的樣子,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陰陽兩面的嚴重分化的結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實際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通道德。黃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們對它相信的時候是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這樣文弱書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而當所有的文官集團和所有的民眾都不再相通道德時,這樣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以德治國有問題,而在於私人道德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壓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壓制不了的私慾以"陰"的一面存在和膨脹。事實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後人去猜。歷史,就是這麼客觀地前行。放寬歷史的眼界,伸展歷史的觸角,歷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歷史發展真實的軌跡。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中,需要我們去體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論。 感謝黃仁宇先生,獻給我們這麼好的一本書,更感謝他獨特的歷史視覺。不同的人看《萬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我更關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次分析。從《萬曆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名著紅樓夢的讀書筆記
優秀的讀書筆記分享
相關知識
歷史書籍的讀書筆記
感恩書籍的讀書筆記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筆記範文
教育類書籍的讀書心得3篇
讀體育類書籍的讀書心得
關於師德修養書籍的讀書心得_讀師德修養書籍觀後感
勵志類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
勵志類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
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書籍的讀後感
國學經典書籍的讀後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