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要團聚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7日

  中秋節是中國最傳統最濃重的佳節之一,主要是以一家人一起團團圓圓吃飯、吃月餅、賞月為象徵,你知道中秋節要團聚的來歷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中秋節要團聚的來歷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中秋節要團聚的來歷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因為這天皓月當空,象徵團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中秋為什麼要團圓?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有限。自五月初五***端午節***開始,人們就要經歷洪水、瘟疫等一百天的大難,許多人家妻離子散、陰陽兩隔。而到八月十五,能夠重新團聚的,理所當然值得慶祝一番了。於是就有了中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節日期間有祈求團圓的民俗,宋蘇軾有《水調歌頭》,早在宋代,人們就借月抒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了中秋“祈盼團圓”的主題。後世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活動都圍繞著“團圓”這一主題來進行,故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一年那麼多節日,最好的就是中秋節。天氣不冷不熱,在外奔波勞碌的人,也能順利趕回來團圓,吃團圓餅。中秋節是“人月雙團圓”,寓意家庭團圓慶豐收。

  中秋要團圓,同時也與中秋節的傳說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在這其中,以“嫦娥奔月”流傳最廣。

  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像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捨后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后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最初只在宮廷及上層貴族盛行,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在民間流行。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因為這是一個和月亮有關的節日,所以自然離不開祭月、賞月、拜月的活動。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關於月餅,則有俗語:“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除了最為常見的祭月、拜月、賞月、詠月和吃月餅等習俗外,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江西省吉安縣中秋節傍晚,要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讓香味飄滿全村,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等。

  中秋節來歷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古代人中秋節做什麼
中秋節創意互動遊戲
相關知識
中秋節為什麼要團聚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柚子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田螺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菱角
中秋節為什麼要祭月
關於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的腦筋急轉彎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腦筋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