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境語法
學習一門語言最好在該種語言的語境下,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語境中解題
聽力試題要求考生聽懂日常生活中常見話題的簡短獨白和對話,在一個個真實的語境中進行,要求考生能夠從整體對話中獲取事實性具體有效資訊、理解主旨大意、做出簡單判斷和理解說話人的觀點、意圖和態度,考生要在瞭解題乾的具體要求、三個選項的區別後再進行關鍵資訊的提取與推理。
考生做題前要進行預讀,預讀題目時,可以根據問題和選項,對對話的內容進行想象,甚至對正確選項做出適當預測,這樣做能增加考生聽的過程中的期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預讀時,要特別關注題目和選項中的關鍵資訊,儘可能地分析其中是否存在某種關係;考生不要試圖利用這個時間去搶做單項填空題而增加思維干擾;聽力過程中要保持鎮靜,要控制好情緒。
單項選擇題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對英語語法、詞彙知識和常用表達方式的掌握情況,試題基本覆蓋高中階段課程標準的教學重點難點。近兩年江蘇高考重視對高中教材中的習語的考查,拉近了高考和高中英語學習的關係。所有單項選擇題都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學生學科主幹知識,強調語境、語義和語用的一致性。考生解題時要從語法到語境,以理解題幹為主,分析句子結構為輔,做到語法一致到意義一致。考生要有在語境中解題的思維習慣,理解題幹、分析句子結構、抓住關鍵動詞、充分利用提示資訊等尋找解題思路。
語篇中理解
閱讀部分包括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和任務型閱讀,主要通過六個語篇完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在整張試卷中權重很大,很大程度上說明高考試卷突出語篇,側重能力的考查。一般來說,高考所選擇的語篇理解題材語言地道,內容豐富,承載的資訊量大,能保證對學生閱讀量的考查。考生在做這三部分時要合理安排好時間,適宜用時,不能因為做閱讀理解題花時過多而影響任務型閱讀的答題。
解答完形填空時,考生要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和正確理解語篇的內在邏輯關係的基礎上,對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進行綜合思考、判斷。語篇意識是解題的主要思維方式,考生要通讀全文,弄清文脈,把握主旨,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理順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設空的選項進行聯想、推理和歸納並做出判斷。解題時要從語篇著手,從篇到段再到句,最後落實正確詞彙的選擇。
閱讀理解著重考查考生對不同體裁文字的理解能力,考生答題前先整體閱讀文字,掌握文字背景知識、巨集觀結構和內部邏輯關係,獲取事實性的具體資訊,理解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並做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語篇整體閱讀,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是閱讀理解的主要思維方式。文字閱讀要由整體到細節,而試題解答要從細節到語篇。近幾年江蘇高考閱讀理解文章體裁多樣,題型豐富,設題靈活,體現了對學生細節理解、猜詞悟意、綜合概括、推理判斷等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要運用各種閱讀策略閱讀文字,推敲詞義、分析長句難句,以便充分理解文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考生要充分認識到任務型閱讀結構清晰、邏輯性強的特點,在充分閱讀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提煉、推理和概括,基於段落和文字去準確解讀句子是任務型閱讀的思維方式。解題時依據這樣的順序:分析表格結構→準確定位、捕捉資訊→組織、轉換資訊→正確答題。答題時考生要注意書寫規範,注意名詞單複數、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單詞首字母大小寫等的準確表達,確保細節上不失分。
語用中表達
書面表達主要是考查考生用英語傳遞資訊的能力,即語用能力。考生要根據特定的語境準確使用英語語法知識,選用恰當的詞彙、句型,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凸出生活關聯,表達不同的思想和觀點、不同的解決方法和建議以及不同的感受。
近幾年江蘇高考試卷中書面表達話題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髮展。旨在引領英語教學充分關注學科核心素養,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考生考前沒有必須進行所謂的熱點追蹤訓練,更不必去猜測高考命題的形式。所要做的是全面梳理思路,整理平時所學內容進行系統歸類。從書面表達的體裁形式到試題的呈現方式,都要進行適當的梳理歸類,重點要進行薄弱環節的再訓練,尤其是對開放性內容的思考模式的訓練。思維能力的揮灑更是書面表達奪取高分的關鍵。
在非英語語境下學好英語
經常有人問,學英語是否要從聽力開始?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侄子侄女從小就練習英語,都能說幾句簡單的英語。他們定期去上由外教主講的幼兒英語教學班,也藉助電腦光碟和網上的視訊作為練習工具。事實證明,他們的聽力的確在閱讀能力之前就培養起來了。不過,他們聽英語的時間畢竟是太少了,一週幾小時完全不足以讓他們能流利地說英語。以後如果要進階,肯定還是要在字母和單詞之外,理順語法,加強閱讀和寫作。換作成人,或許從聽入門可能會更困難。聽力的確非常重要,英語必須要多聽,對口語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基於中國一般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以及我本人的經歷——我在這裡還是提出了以閱讀為核心,以閱讀來帶動寫、聽和說的學習模式。當然,這個論點不排除可能出現的很多例外,有很多人吸收資訊的主要模式是聽,即使在中文語境中也是如此,對這部分人來說,大概應該以聽為英語學習的核心環節。
與讀與聽哪種學習方法為主相關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在學英語的時候完全跳入英語世界,儘量用雙語或英英詞典,多讀多看英文文章和著作,儘量說英語?總之,是否該與中文保持距離?一方面來說,這對十二三歲之前沒有機會在外國長期居住的中國學生來說是不可能的,一旦成年,中文成為我們思考的主要工具,即使這時候進入英語國家學習或工作,也已經走不出心中的中文世界了。母語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對我們大腦的構造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們理解另一種語言很難完全脫離中文基礎,翻譯式理解是必經之路。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不可能具備“英語思維”了。很多人推崇的英語思維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無外乎是對大腦的一種重塑,使我們可以用英語句式和習慣語來形成和表達想法,並且在大腦裡開始將客觀事物直接與另外一種語言對應,形成獨立於母語的另一套詞與物的迴路。英文思維有時候很自然,比如看別人打噴嚏,不少人馬上會反應說“bless you” ***保佑你***,這種表達中文裡沒有,我們當然不會受中文干擾。用英語思維還有更復雜的例子,有些思想和思維方式我們先從外語中獲得,比如“identity is fluid”***身份是流動的***,這個想法不是中文原生的,我們一般是在學英語時學到的,這樣的念頭也一定不需要從中文翻譯英文***反而是翻譯成中文比較難***,由此構成典型的英語思維。當然,不可避免的是,大量事物和想法是有中文表達的,也是先通過中文被我們所認識的,表達這些事物和想法的時候,中文肯定會干擾英文,比如你見到名人,首先會想到“久仰大名”,然後再翻譯成“I’ve heard so much about you”,這時候,翻譯思維和訓練就很必要了,不訓練就會出現中式英語或結巴的英語。所以,我以為學英語只能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量閱讀英文,吸收英文中獨特的思想和表達,一方面好好學習操練翻譯,讓你表達慣常事物的時候能飛快將其從翻譯成英文,快到看不出痕跡,就好像英語思維一樣。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們不能在年幼時期去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居住幾年,以至於成年後要花這麼多時間彌補,不是很可惜嗎?或許吧,但福禍相依,小時候出國學習英語有可能因此會對母語能力產生負面影響,或者因為種種原因而在國內或國外出現不適應環境的情況。我也看到過一些事例,說明青少年時期的雙語生活和教育可能會使兩種語言都無法完全紮根,從根本上影響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總之,無論什麼背景,對學外語來說都是有利有弊的。
我小時候跟著人民廣播電臺的英語節目學習,1980年代有不少好節目,音標和拼寫都從頭開始學,一邊學一邊唸誦,聽和讀都接觸得比較多。高中時期發現自己對語法特別熱愛,自己也能總結出很多語法規律。大學畢業出國以後,長期進行英語學術寫作,這方面進步比較快,寫作訓練是英語學習中最為艱難的時期,在壓力和興趣的推動下根據範文不斷操練是必經之路。博士畢業後長期在美國授課,口語方面自然也大有提高。2013年回國後通過在公共平臺上釋出各類短文,終於可以對過去的一些經驗做出總結,也有空仔細思索英語作為技能和藝術的各種特點和規律。
如果問我學習外語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我覺得最根本的當然是興趣,自己想學的時候,或者因為迫切的需要動力增強的時候才可能學好。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條件,基本的記憶能力,對語法規律的分析力和領悟力,對不同詞彙語義差別的理解力,對語言天然節奏和形式變化的敏感,大致就夠了。發音能力因人而異,但語音不準影響並不大,表達熟練地道要重要得多。
但列舉這些能力並不足以說明外語學習的根本前提。很多人漢語能力很強,就是不願意學外語,這其中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對模仿和重複的拒斥。學外語必然需要模仿,語音語調的模仿,遣詞造句習慣的模仿,都不可避免,且要反覆操練。擅長外語的人不一定在大腦構造上有何特殊之處,更可能是心性上比較擅於認同、模仿他人。這沒有什麼不好,模仿不等於迎合,也不是墨守成規,模仿恰恰可以是創新的前提,最好的語言學習或許就是以創新為目的的帶有敬意而又叛逆的模仿。陸谷孫老師曾經很喜歡荀子所說的“堅疆而不暴,柔從而不流”,這種個性不是依靠學習外語的過程才能形成,但外語愛好者很可能具備這樣外柔內剛的個性。
初一仁愛英語自我介紹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