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的歷史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來表示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或過高地估計自己。我們做人也不要不自量力,我們要量力而行。下面給大家介紹。

  不自量力典故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發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唐代詩人韓愈在《調張籍》一詩中,開頭幾句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幾名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頂天立地地存在著,猶如萬丈光芒***照耀了詩壇***不可泯滅。沒想到一群無知的人竟然這樣愚蠢,藉故設法對他們進行毀謗。就象那螞蟻企圖去搖撼大樹,太可笑不自量力了。這六句詩很有名,常為後人所引用。韓愈在這裡,對李杜的詩歌成就作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對詆譭李杜的輕薄後生給予了辛辣的譏斥。

  成語“不自量力”便是從“不量力”和“不自量”兩種說法演化而來的,同時又都可單獨使用,又作“處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們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則是從故事中“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擴充套件變化而來。冒:犯,不顧。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韙:最大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錯誤,現 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顧全世界人民的反對而幹壞事。

  相關閱讀:

  鄭國***前806年-前375年***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姬姓,伯爵,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鄭,是為鄭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陝西省鳳翔一帶,後遷到今陝西省華縣一帶,周平王東遷時的鄭國已經遷至今河南新鄭一帶。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

  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世子忽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穆公,以後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佔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

  息國,周代的諸侯國,姬姓,侯爵,春秋初期為楚文王所滅,其地被楚國設定為縣。息國國都在今河南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夏商時期,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後楚文王攻滅息國。

不自量力成語接龍大全
表示看不起的詞語_描寫看不起的詞語
相關知識
不自量力的歷史故事
不拘一格的歷史故事
成語不自量力的故事
不自量力的故事
不自量力的故事
形容不自量力的歇後語
不自量力的解釋和造句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_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作法自斃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