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語文在中國教育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是七年級學生第一個認知的學科。當前,語文教學設計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話題。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㈡過程與方法:朗讀,自主探討。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難點: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三、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下學期,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初步具備了自學淺顯

  文言文的能力。同學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積極的思維、豐富的活動感

  知文情、理解文理,從而完成對本課的學習。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匯入新課

  回憶《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通過陳遠方斥責其父友人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講究禮貌、誠信。而今天我們要學的《傷仲永》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本文。

  三、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四、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二家,宋六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裡:“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五、誦讀練習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2、自評,其他同學評讀。

  六、字詞積累

  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註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奴隸lì: 謁[yè]見 : 扳 pān: 稱:chèn

  2、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七、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③餘聞之也|久

  八、小結:請同學們在課後熟讀課文。

  九、作業:背誦課文

  第2課時

  一、匯入: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髮明瞭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

  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

  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

  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二、分析課文:

  請一位同學複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

  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

  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 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課文結構:

  文章分兩部分:***1、2***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3***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

  三、小組討論

  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採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僅指什麼?

  “受於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於人”指人的後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於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後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感悟語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錶達文意有什麼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鍊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於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3、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學習重點:

  1.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係,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例項,說明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於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後,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五、總結: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六、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練習三。

  2、抄寫生字詞

  七、 板書設計:

  5 傷仲永

  指物作詩立就 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

  ***五歲*** ***十二三歲*** ***二十歲***

  ***父***不使學

  借物說理 後天教育 關鍵 成才

  教學反思: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知道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字理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字理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在識字教學或者是字義區分的時候往往會用到“字理分析法”,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培訓部任教研員的黃亢美既注重巨集觀理論研究,又深人教學實踐;不但講學“實”、“新”、“趣”、“活”,對字理分析比較透徹。

  ***一***分析字形結構明字理

  分析字形結構,可以明確字詞的形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循序漸進式,最初學習獨體結構字***象形字***,可以根據“象形”義,給學生簡單介紹,字形像圖畫一樣。如“象、鳥、山、雨”等等,都是比較簡單。進而學習會意字,就有偏旁結構的意義滲人;或者是把獨體字結合在一起,有了更多的意義包含在其中。

  ***二***比較形近部首明字義

  分析字理時,會發現很多的字也是有“姓氏”的,偏旁相同的漢字幾乎就是“一家人”。字理分析時要仔細分析偏旁結構,分清“鄰居”和“近親”的關係,可以瞭解字義。可以歸類總結,如“木”字旁結構的字,大多與“卞質,,有關,“宇”偏旁的字大多與“水”有關。經過分析整理,漢字也可以站站隊,排剎湮。黃亢美在《活用漢字三千,人生風光百年》中就育歸納:學了“火”字並懂得“火”作形旁時變寫為四點底“J、、,就能自覺地析解“煮”、“烈”、“烹”、“照”、“熬”等字的形義。

  ***三***多媒體展示加深印象

  字理分析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現在有了更快捷的輔助手段。多媒體可以隨時開啟,找出漢字造字的源頭,象形字可以展示出漢字演變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識記。形近字也可以根據字理分析來區別。如“即”和“既”。“即”讀i工,動作還沒有完成,到,開始的意思;本意是一個人正要去吃飯的動作。“既”讀11,動作已經完成;本義是一個人吃過飯後要離開的樣子。《說文》中解釋為:“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可在大螢幕上展示會意字的圖解,學生可以更明白的理解二者的區別。

  二、字理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字理分析讓識字更有趣味性

  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果語文老師在識字教學時,只是“橫平豎直”的把字型結構教給學生,學生就感受不到漢字的生命力,學習起來就沒有感情。因此課堂上,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去“探祕”。如在一次做題的時候,學生對“好高鶩遠”和“趨之若鶩”中的兩個w血字分不清楚。我在區分這兩個字的時候就運用了“字一樣跑得那麼快去“追求”。“趨之若鶩”本義是像野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事物。“鶩”為“野鴨子”,故而應該為“鳥”。這樣,學生對這兩個詞再不會混淆了,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古代勞動人民造字的時候,已經賦予了漢字的意義,每一個漢字都是帶著“使命”誕生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去探究“字理”,明晰字義,學生一定會興趣盎然。

  ***二***字理分析讓學生理解更透徹

  漢字的偏旁結構並非隨意組合,在結合之初已經具備了符號的意義。無論哪種造字法,字理意義都是深刻而有趣的。象形字最直觀形象,但是老師們如果不是研究古漢語,物件形字的“前身”瞭解得就不夠。不過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尤其是“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推廣,很方便地可以調出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的古漢語字形。會意字更有趣,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而造出了漢字。會意字可以表示出更多抽象的意思,“字理分析”的時候也是最有意思的。比如“小土—塵,小大—尖”,“人”靠在木頭上就是“休”。更有意思的是疊羅漢式的會意字,如“三人—眾”、“三木—森”等等。這都是很簡單的例子,只要在識字之初,教給學生其意義所在,學生一定會理解得更透徹。當然,有些漢字因為簡化,其意義僅從簡體字上體現的不大明顯,如“只”其繁體字為“雯”與之相對的“雙”其繁體字為“矍”,只有還原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意義。

  ***三***字理分析有利情感教育滲透

  學生和老師一起拆字的時候,不僅能夠快速識記字詞,理解字詞的意思,還能夠感受到漢字的博大內涵,從而產生對祖國文字的敬畏和喜愛。在學習《論語十則》的時候,有個重點生字“J溫”字解釋為“生氣、發怒。”提醒同學記住偏旁是“個”,一般為怒從“心”生。由此又聯想到“憶、懺、懷、憂、怖、怕、怯、恨、惱、悅等,都是一種情緒。由此積累“人不知而不J溫”的意思以及“J溫”的寫法。學生對這些“個”旁的字都會寫,但是從沒有集中在一起審視一番,故而有“恍然大悟”的神情。老師在點燃起學生的興趣點以後,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對漢字字理的分析。“學而不思則周,思而不學則殆”一句,最容易考察默寫,並解釋“周”。“周”讀音為Wdng,最早通“網”此處引申為“迷惑”。從“門”部,關閉在“門”裡,“亡失方向”即為“迷惑”。此時可以即興加一點比較簡單的拆字遊戲,便於學生對字理的理解。如展示一副拆字對聯:“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此聯巧妙在不但能拆字,意義還能相通。一時之間引發了學生拆字的興趣。

  三、結語

  學生對漢字只知道讀寫,沒想到裡面還藏著這麼多的祕密,對文字學習的熱情劇增,愛上拆字遊戲,愛上文字。一石可激千層浪,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如果能有意識的運用“字理分析”,那麼學習的效果當然就會很好。

  作者:唐旭設 單位: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合作初中

  

七年級下冊語文水調歌頭教案
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七年級語文下冊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一年級語文下冊四個太陽教學設計
一年級語文下冊荷葉圓圓教學設計
一年級語文下冊柳樹醒了教學設計2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晏子使楚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愛如茉莉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