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教學探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心理健康課參與式教學模式探析》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文章主要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讀,主要涉及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和方法、評價以及該模式的特點。形成具有科學有效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互動技術和考評標準,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學生體驗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應是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為:教育理念由以問題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教育內容從以防治為主轉向以心理適應及潛能開發為主;教育模式從醫學型轉向發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領域將從專對心理問題領域的輔導擴充套件到生命教育、休閒引導與生涯設計等多方領域;教育功能從問題解決轉向促進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教育方法將從顯性教育發展為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教育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向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當然,突出系統的全面發展並非主張發展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據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在現有條件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齊頭並進尚有一定難度。依據系統各要素的分工協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帶動整體的發展路徑將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要選擇。筆者在這裡擬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方法和評價及其特點略陳己見。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
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在高校的重要地位,應是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化傾向特別突出,當前課堂教學中大量講授系統的心理學健康知識,甚至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課程化傾向的直接後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學科課程,使學生承受了更大的負擔,最終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單一,有待進一步改進。最後,原有的考試評估體系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這種課程化的考試應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的、學生充分參與的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
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援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係和活動程序結構。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學生學到保持或恢復心理健康的知識,自覺地培養關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態度,形成健康的行為,從而使自己達到最佳的心境狀態。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同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促進者;由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轉向新課程的主導者、塑造者;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進行教學探索和教學創新的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考評體系,把團體輔導的技巧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洩,從而豐富教學方法、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時獨立思維,已經將知識與其產生和應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識不再是與學生生活無關的東西,這樣的知識的學習變得格外富有意義。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路徑和程式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其心理學依據是皮亞傑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弗洛姆的學習期望理論。皮亞傑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構建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弗洛姆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有限性的範圍內進行選擇,它的哲學依據就是人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人,人是自然主體,是社會主體,是自身主體,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並使之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求發展的社會主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與教學模式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參與式教學策略,改變了過去只注重分析知識之間關係以及直接呈現這些知識的做法,強調知識與問題、任務與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而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參與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學習,如研討會、小組討論、團體輔導等活動,通過這些多種形式的合作交往,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路。在教學理念上,學生主體得到了創造更新和表現自我的機會,這使他們內心產生了實現個人價值的滿足感並由此產生了價值追求的新目標。
***一***研討會
研討會的主題十分廣泛,圍繞著學生中存在或易於出現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參與的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行自我反思與反饋,領悟其中的道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討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學生個人的自我認識與反饋;二是團體研討。以理性情緒理論部分的教學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爭議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丟了錢,丟錢的人說只有“我”知道錢在哪裡,“我”怎麼想,怎麼辦?或者利用主體統覺測驗***TAT***中的圖片,讓學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續的做法。當學生在表達看法時,不同的認識方式與自動化思維呈現出來。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會引起什麼樣的情緒和行為,並就這個問題討論,也可以利用心理測評的方法提出問題。用心理測驗找出學生中較普遍的一類問題,讓學生表達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擾***教師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學生的自我防衛。必須具有普遍性,學生才能勇於作出問題描述***。提出的問題必須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其目的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問題必須是為理論服務的。如果提出的問題最終無法圍繞即將介紹的理論開展,那就得不償失了。問題必須是可以引發爭論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學生可以從不同出發點進行探討。此外,研討還有助於轉變個人的態度。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討論使學生可以發現分歧、發現看問題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從他人角度理解問題,這既是學習方面的提高,也是維護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問題並討論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一步,是後面幾步的基礎,其作用主要是激發興趣、加強求知需要、集中學習關注點和充分暴露舊經驗,明白舊經驗與新理論的相互關係。
***二***講授理論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輔以板書***幻燈片***等向學生傳授言語資訊的方法,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活動。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系統科學知識,但也存在學生比較被動、師生難以及時獲得反饋資訊以及難以照顧個別差異的缺點。講授法中的講述法、講解法和講演法都可以根據知識的特點而選擇運用。從學生認知準備方面來看,學生頭腦中關於心理健康的認識是雜亂的,而且有不少經驗性的認識是錯誤的。教師的講授可以儘快使學生形成對心理健康的系統認識,同時及時掃除錯誤認知,為科學認識的系統化打下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講授決非照本宣科,教師應結合前階段的討論結果有所側重點地講授。雖然講授的內容必須是為解釋、解決問題服務的,但並非就事論事,要強調理論高度。
***三***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又稱團體諮詢、集體諮詢、群體諮詢、小組諮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輔導主張以人為中心,提倡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鳴。可以組織“交朋友小組”、“敏感性小組”、“個人成長小組”、“潛能發展小組”、“團隊建設小組”、“基礎交友小組”、“感知小組”等多種形式。這些團體都強調團體中的人際交往經驗,其目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團體輔導主要是以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一個團體,以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其優點是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省時省力、效果容易鞏固。團體輔導可以彌補課堂單方面傳授知識的缺點,還可解決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不足的問題,得到師生的好評,在高校心理健康課中應受到重視。團體輔導的授課方式為理論知識+互動活動,開展形式為結構式、開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開放性團體輔導未見有報道。在我國,高校所進行的團體輔導一直都是以結構性、封閉性的形式開展的。封閉性是指團體內成員一經選定不得任意退出,團體外成員也不得隨意加人,而且成員人數一般要求8―12人為宜。封閉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課大班教學的要求。開放性是指團體內成員在人數上不做任何規定,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但不論有無成員加入或退出,輔導方案和輔導程序都按計劃進行,不做任何改動。開放性團體成員人數較多,不但可以降低參加者的緊張情緒,而且其中不乏活躍分子,活動氣氛容易帶動,加上其對活動場地的要求較低,在輔導過程中對成員的要求和限制較少,很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容易組織實施。在團體輔導中,對於不自信和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應給予較多的關注和幫助;對於沒有想讓自己更自信的願望的學生,應多與其溝通,幫助其樹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質的願望。在團體輔導中應根據以上影響因素多設計一些相關活動,如音樂冥想可以用來平復情緒,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可以學習與他人溝通、交往等。在團體輔導中適當增加理論分量將有利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四***評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學生的體驗、感悟和成長,因此,對這門課的評價應從原來單一測評教學結果的課程化考試,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參與評價,尤其重視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等發展情況的檢測,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完善自我整體監控和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評價既要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又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效果可以採用量表評估、過程評估和追蹤評估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填寫自評問卷,自評和他評、定量與定性評估等維度評估手段對課程效果進行評估。而學生真正的心理反應和成長才是教學效果最真實的評價,也符合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合作性強
在此教學模式中,在提出問題與討論、團體輔導和評價三個階段都有學生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相互解釋來學習。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並且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課的課時有限,要把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要發揮學生的參與,僅僅課內時間是不夠的。此模式的團體輔導和評價的一部分雖然是在課外進行的,比如,團體活動中角色扮演、心理劇等就是由學生在課後自行組織,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學習和應用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隱性教育包括學生的學習資源,除了課堂與教材,還包括圖書館、網路、同學問的互教互學。
***三***實踐性強
此模式把握住學生需要的實際以及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強調教學要從生活實踐中來,到生活實踐中去,問題的提出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理論的應用也發生在實際中。
***四***靈活性強
由前面分析可知,學生實際需要具有多樣性,認知準備具有複雜性,教學目標具有多層次性。這樣,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必須靈活,否則以上要求不可能實現。問題的提出可以有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團體輔導有不同方案讓學生選擇,以適應學生特點和學習目標。
***五***反饋性強
這種教學模式並非單向的,不是由第一階段開始到第四階段結束。比如,評價階段既可能因為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而回到講授階段,也可能因為提出新問題而引出新的討論以及又一輪教學。它克服了以往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反饋不及時的矛盾。
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能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此種模式下學習心理健康課,不僅能靈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識,而且可以在實踐中進行擴充套件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上受到觸動,深層心理髮生變化,而且行為上產生相應的變化,如學生在人際關係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對今後發展道路的選擇和人生意義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觸並努力調適。在學習後,學生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學會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學生獲得了自助的能力,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達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迴應[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嵐,心理教育[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4]黃希庭,鄭湧,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黃希庭,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馬建青,心理諮詢流派的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夏海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探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8]張志勇,崔振,楊岱,教育模式實驗與研究[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9]闕墨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思考[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1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探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