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案例教學是以真實情境或事件為題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領域日益受到關注。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案例介紹:

  趙×,女,19歲,某職業高中三年級學生。趙×自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中等,考入職高後,成績落到中下水平。職高二年級時,在課堂上和班主任發生衝突,受到嚴厲批評和老師的冷遇,心裡非常害怕。事後她的母親找班主任做了些“工作”,班主任又找她談話,表示關心。“我以前覺得世上兩種人最神聖——老師和軍人,現在覺得人不過如此,太失望了。”趙×這樣說。看到同學中發生的種種矛盾和不良現象,覺得太沒意思,不想和同學交往,人際關係淡漠,同學都說她怪。她漸漸覺得世上無好人,防人之心不可無,有被社會遺棄和最終被淘汰的感覺。心裡有話又不敢對人說,偶爾說了,又後悔,緊張,非常苦惱,出現失眠。焦慮症狀已持續一年多,下面是她對症狀的自述:“有時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焦慮,四肢發軟。思維停止、坐立不安,感到壓抑,有時想哭,但又哭不出,頭有時疼,眉毛上會抽著疼。為了一件事,反反覆覆地想。”

  案例分析:

  趙×的症狀突出表現在緊張、煩躁、坐立不安等,並伴有運動性不安,且持續一年以上,屬持續性焦慮;雖有壓抑、冷漠、退縮等抑鬱表現,但不是主要症狀,強度上遠不及焦慮。診斷:慢性焦慮性神經症。

  從趙×的主訴看,她的症狀和人際關係緊張有關。但她在學校的遭遇並不特殊,甚至可以說有一定的普遍性,人際關係的影響和她對人的高度戒備不太相稱;她認為只有老師和軍人才神聖的背後似乎隱含有對其他人的恐懼;一次師生衝生衝突即導致她對世態的全面消極看法,似乎也不太近情理。種種跡象顯示趙×可能有不平常的經歷。

  經誘導,趙×流著淚訴說了她更深的創傷:一是在小學二年級時,其堂叔假稱帶她出去玩,在無人處對她非禮,她哭著逃回,在奶奶的追問下說出,但奶奶不許她再告訴別人,又對她非禮,當時她不敢反抗,後每想到此事便十分後悔,恨自己當時沒咬他一口;三是其父母關係不好,父親專橫跋扈,欺凌母親,趙×十分恨自己的父親。顯然,童年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恍遙?謖?times;心靈中留下深深創傷;惡劣的家庭環境,使她很早就感受到社會陰暗的一面;而且,家庭對她也早早失去了心理支援作用;可她還有對人的美好希望——神聖的教師和軍人。一次常見的師生衝突使她本以很脆弱的心瞬時失去支撐,終於導致發病。這是一例典型和童年創傷性體驗有關的焦慮性神經症。

  輔導方法:

  針對趙×的特殊情況,治療主要採用了心理分析和解釋性心理支援治療。分析了以往創傷性體驗和當前症狀的關係,對女性貞操觀作了剖析,消除她的不潔感,對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對她的人格給予充分肯定。通過事例分析,說明社會的複雜性,並指出社會美好、積極的一面;同時啟發她認識到自己對人、對社會的看法片面、偏執的一面,及其和自身人格弱點的關係。鼓勵她正視人生,回到同學群體中去。心理分析中採用了催眠術,緩解了討論以往事件時的不良情緒。對她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及與同學交往提了一些具體建議。所有措施對趙×焦慮症狀的緩解均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篇2

  案例介紹:

  徐××,男,19歲,某中學高二學生。出生於知識分子世家。親屬中大部分受過沖擊,受迫害致死3人,父親因受衝擊患精神分裂症。自己從小覺得受歧視,小學時聽鄰居說:“這孩子可憐,爸爸是精神病”。即產生見不得人的想法,覺得“世上哪有我這樣不幸的人”。進入初中,認為父親有病是“家醜”,不讓他參加家長會;由於徐××學習不好,初一老師經常罰他,並封他為班上“第2號呆子”,他非常恨該老師,同時更感到自卑。初二時,他得了慢性腎炎,休學一年;回校後,成績仍差,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生龍活虎,漸漸覺得自己離班級、同學越來越遠。隨著年齡增長,看到同學各有所樂,更覺自己無用,周圍的人都看不起他,但又認為周圍的同學、老師等都是小市民,無法理解自己。身體狀況也無改善,腰痠、背痛、頭暈、頭痛及乏力,但不願去醫院檢查的治療。

  初三起即產生想死的念頭,並具體設想了如何***,但沒有勇氣。進入高中後,一切均無改善對社會、家庭、對人生,對自己極度悲觀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學,也不想上學,覺得對自己極度悲觀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學,也不想上學,覺得自己是社會中多餘的人,還是死了好。請看他的一段訴說:“我從小受歧視,養成內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別人對我的評價;我什麼都不行,身體、成績、家庭;同學們對社會充滿希望,我卻很悲觀;世上小人太多,話說多了就會遭到歧視;我不敢反駁別人,見人低著頭走,我要保護自己;我身體不好,痛苦多,隨它去,死了算了;達爾文說話適者生存,我不適就讓社會淘汰吧,我是過一天算一天,還上什麼學,死了好!但我母親對我對,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為母親而活著„„”

  案例分析:

  徐××存在典型的抑鬱症狀群而且持續多年,突出表現為持久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和對生活的無意義感,並伴有輕生念頭;他身體不好,有許多體訴,有其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有伴抑鬱症狀的軀體障礙;還可找到明顯的社會環境因素持續的不良影響。診斷:抑鬱性神經症。

  徐××的抑鬱症主要是長期社會環境不良因素造成的。家庭的不幸、家庭氣氛的壓抑,老師的不正確對待等,從小至大在他心理上產生陰影,造成他對社會的悲觀失望。但他人格發展的缺陷不能不說是起病的另一個原因,自卑、懦弱、自暴自棄是他最大的弱點。諮詢中還發現他善思索,對社會、人生的許多問題思考的深度大大超過他的同齡人,但又顯偏激、刻板,不能接受別人的勸導。他身體不好,使他連和別人競爭、展現自己的體力都不能,這進一步造成他的自卑。但是,社會環境因素是根本原因,徐××的人格發展弱點是因處境不良造成的,人格弱點又加劇了他的不良適應,影響別人對他的評價。最終,內、外因素互為因果形成消極迴圈的怪圈,使他不能自拔而欲輕生以逃避現實。

  對徐××的治療是艱苦的。

  輔導方法:

  一是耐心傾聽,任其充分渲染壓抑多年的苦悶。他長期壓抑,覺得沒人理解,連對自己的母親也不訴說。首次諮詢是老師因他不上學送來的,他對諮詢員充滿疑慮與不信任,或長吁短嘆,或低頭不語。後在諮詢人員理解尊重的態度和誘導啟發下,終於開啟情感的閘門,分4次近8個小時談了他的經歷,每次都泣不成聲。充分的宣洩使他的抑鬱情緒有所緩解,後幾次都是他主動要來。對徐××來說,耐心的傾聽還起到一個作用——使他感到社會並不那麼灰暗,還是存在溫暖的,用他的話說:“我再也沒想到會有人這樣同情地聽我語無倫次的講話,既不指責更不嘲笑我。”

  二是引導他正確認識社會、家庭和自己。諮詢人員舉了大量例子說明他的遭遇並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慘的;指出精神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樣,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不要看不起自己的父親和家庭;同時,通過事例分析,啟發他認識到對於外部環境,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客觀評價和對待,人不是被動地被環境所決定的,自己的現狀也和自己並不差,人格雖有弱點,也有如勤思考、善自省等長處,鼓勵他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現實的挑戰。

  三是鼓勵他振作起來,制定一定的活動、生活計劃,增加活動量;說明慢性腎炎是可以治療的,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身體,體力的增強會影響到精神狀態,要求他去醫院診治;同時,還請他幫助整理一些諮詢資料,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四是同家長與學校聯絡,儘量改善他的外部環境。徐××的母親為家庭諸多問題困擾,對徐的情況並不清楚。和她聯絡後,她既吃驚又傷心,和兒子深談了一次,對家庭的不幸做了客觀的分析,平時也注意要求其他子女理解徐××。諮詢人員還向徐的學校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多給他以關心,給他創造一些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並注重不要讓他在班級中感到孤立、格格不入。以上所有措施。對徐××症狀的緩解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篇3

  案例介紹 :莫某,男,16歲,成績較好,中等智商,性格內向,中等身材。在課堂上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一回答問題就臉紅,結結巴巴,總是擔心回答不對大家會笑話。從小就膽小,獨來獨往,甚至與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際關係欠佳,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案例分析 :該生父母在牧業上,小學、初中時都主要和祖父母居住,但與祖父母之間的交流很少,放學後他經常一人獨自呆在房間裡。缺乏大人的關心,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缺少鍛鍊,造成了性格孤僻,膽怯的心理。於是不願主動與人交往,對同學冷淡,不多理睬,夥伴們也不敢與他接觸,所以人際關係不佳。

  輔導方法 :1、鼓勵多與人交談:做到有話就說,有事就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多與老師交談,說出自己的心理話,教師並與他制定出改變膽怯的心理計劃。

  2、引導交友:教師介紹班上性格外向、活躍、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和他交朋友,讓他們互相交談,共同商討解決膽怯的辦法。

  3、寫觀察日記:讓他每天寫一篇日記,把每天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並且讀給同學或老師聽,增強他的膽量。

  4、參與課外活動:帶他參與課外活動,並且讓他擔任一個角色。如由一個普通的參與者到當協助主持人,或者由協助主持人變為當主持人等,來參與組織開展活動。讓他從不敢說到敢說,既增進了他與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增長了智慧。

  5、引導閱讀:讓他閱讀課外書籍,每讀一篇寫下讀後感,寫完後,每天自己對著牆壁大聲讀兩次,既充實了知識,也可以改變心理狀態。

  6、創造課堂發言的機會:上課時教師引導他回答問題,多給他說話機會,只要他稍微有一點進步,及時給予他肯定、表現,增加他的信心。

  7、與家長聯絡:針對其父母常年在外的情況,通過電話聯絡的方式,及時把他的情況反映給家長,並提出要求;儘量給孩子多打電話,讓其祖父母多與劉某談心,間隙性的帶出去玩玩。

  輔導效果: 通過輔導,他的膽怯心理現象,逐漸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變,經常見他出現在集體活動的人群中,積極參加組織活動;在課堂上也積極舉手,能較順暢地發言了,併成功地克服了口吃的現象,在學習上也進步很快,與班上許多同學成為了好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分析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案例介紹
相關知識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介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