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應該如何養身體
冬天是很多人進補的時候,可是應該怎麼補,怎麼養生? 但需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有針對性的補益藥,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按照中醫學的理論,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此時由於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便源於此。
冬令進補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對於體虛需要進補之人,如果進補不當,反而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因為藥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藥的應有效應,否則,這些補品進入體內會產生壅滯而致病。對於這類人群,可先服用些黨蔘、白朮、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使胃腸功能趨於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藥,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
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其他還有藥酒、藥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常用的補益中藥如下:
屬補氣類的有:人蔘、黃芪、黨蔘、白朮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洩瀉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痠多尿等人服用。屬養陰補血類的有:生地黃、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有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脣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症狀之人。
但需注意的是,補藥也不是隨便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有針對性的補益藥,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人蔘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而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乏、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者均可服用。食用人蔘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哪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特別提醒
體質虛弱的人,在感冒或其他急性病期間,應停服補品,待急性病治癒後再繼續進補,否則會使病證遷延難愈。在服用滋補佳品的同時,還應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運動,因為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全身血液迴圈,增強胃腸道對滋補品的消化吸收,使補藥中的有效成分能夠被機體很好利用,真正達到補而受益的目的。
各大醫院臨床資料和研究表明,每年的11月和4月為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高峰期,特別是氣溫變化劇烈時,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病明顯增加,死亡病人也隨之增多。研究發現,在冬季,老人易產生負面情緒,體內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質,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使人的代謝和心肌耗氧量增加,還可導致冠狀動脈收縮或發生痙攣,造成心肌缺血,引起心律不齊、心絞痛,甚至心力衰竭。寒冷可引導起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臟負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注重治療和保養相結合,飲食保養不要過分,以防加重心臟負擔。
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冬季有足夠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但需注意,睡眠醒來時必須先在床上躺一會兒,待“醒透”後再起床,避免心絞痛、中風等發作。同時,運動鍛鍊要有一定的強度,能持之以恆,一般每週不少於3次,每次20~40分鐘,運動量以不增心率為宜,或心率雖明顯增加,但經休息片刻後,便逐漸恢復正常,且不伴有胸悶、氣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覺良好。
醫生建議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下降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食不過飽,並做到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要使情緒穩定、心情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患病之人要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養生還需多注意,中醫是很講究時令的,各個季節的方式方法都不同哦。
冬天喝什麼熱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