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教育孩子會怎麼樣有哪些好處
現在的父母大都在工作,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所以很多家庭都是讓奶奶這一輩的老人教育孩子。那麼奶奶教育孩子有哪些好處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奶奶教育孩子的好處,希望可以幫到你!
奶奶教育孩子的好處
老人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
祖輩在撫養和教育寶寶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對寶寶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瞭解得更準確,尤其在寶寶生病,或者遭遇其他問題時,他們更清楚應該怎麼樣去做,並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
老人為年輕父母解決後顧之憂
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援,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加入還為年輕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支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祖輩們的加入,為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為孩子提供了性別模仿的物件,也為孩子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鍊的機會。
隔代教育要學會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生矛盾後,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儘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老人要學會放手,自享清福
部分老人由於從小就對子女包辦代替,所以當有了孫輩後,他們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養育孩子的重任,以至於越俎代庖。我建議抱有這種心態的老人,一定要轉變觀念,把養育孩子的主角還給子女;一定要學會放手,把養育的權利和責任交給子女;一定要自享清福,不要把自己的幸福晚年無私奉獻。
奶奶教育孩子的劣勢
一、過分疼愛導致溺愛。
老人往往格外疼愛孩子,並且容易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再就是老人心理上會有些顧忌——若出差錯,怕兒女怪罪。於是老人處處依著孩子,對孩子不合理的慾望常會無原則的滿足。時間一長,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聽自己的,稍不如意就會大哭大鬧。老人又怕孩子哭壞身體,又是百般哄勸。這樣,孩子會發現通過哭鬧、發脾氣會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孩子就會通過發脾氣和苦鬧來要挾家長,來滿足自己的分非要求。因此,過分的溺愛和遷就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個性。
我班的琪琪小朋友,在幼兒園裡像一隻小綿羊,從不和孩子交往,什麼事情也不會做,睡覺是找不找床,起床不會穿衣服、繫鞋帶……,針對他在園的表現,我們進行家訪,原來琪琪在家,奶奶習慣了替他做一切事情。起床時,幫他穿衣服、繫鞋帶。吃飯時,給他一口一口的餵飯……,自理能力很差。可是,脾氣特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把玩具圖書亂扔,奶奶又哄又勸。據奶奶說,吃飯時也是這樣,自己願吃的東西誰也不讓嘗一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不讓別的小朋友玩,老人表示真拿他沒辦法。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和責任感。有人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將託兒所、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和由祖父母代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現他們截然不同。從幼兒園出來的小學生群體意識強,適應能力強,社交圈子也大,許多事情多能動手去做,膽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傷像沒事一樣。很小就能橫穿馬路等。而有老人帶大的孩子則不然,上學還要老人接送,萬事不想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也不想幹。碰到問題,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嬌,缺乏應變能力,不合群。就如魯迅《上海的兒童》所書:“任期跋扈,一點不管,罵人可以,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網的蜘蛛一半,立刻毫無能力”。因此,祖輩的過分溺愛,延緩了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的發展。
二、祖輩的教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祖輩的一些思想觀念相對比較陳舊,與現實標準有一定的差距,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會發展和觀念更新的步伐。
如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破壞”一輛玩具汽車十,祖輩會上前制止或批評。他們認為,一輛完好的玩具車不可以被“破壞”的,並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當成是一種不良行為。其實這正是孩子探究事務特點的創新行為的表現。
一些祖輩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識面較窄,接受的又是幾十年前的教育,而且祖輩人由於帶過幾個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是“過來人”,“吃的鹽比年輕人吃的米都多”。因此,往往用經驗代替科學。
有一次,偶然聽到這樣一件事: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姑娘,可就是牙齒上長滿了黑色的斑點。女孩的母親埋怨是婆婆把孩子帶成了這樣。原來,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奶奶都給孩子喝糖水,孩子越喝越愛喝,一來二去,牙齒上就長滿了黑斑點。而孩子的奶奶說,“別信書上的說法,小孩子的乳牙反正是要掉的,再長新的不一樣白白淨淨嗎?再說了,我小時沒吃幾塊糖,這牙不也掉光了?” 孰不知,乳牙的好壞直接影響恆牙的發育。
三、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老人愛孫子與父母愛孩子,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處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同處是愛的形式不同,父母愛孩子偏於“嚴”,老人愛孫子偏於“慈”“寬”“容”。連父母對孩子的正當管教,祖輩也會橫加袒護與阻攔。正是祖輩的干預,才使做父母的無法行使自己教育子女的權利,這勢必導致老人與父母的矛盾,以致關係疏遠。
在孩子幼小的心理裡,他們認為,誰不打他不罵他,誰事事依著他,那就是對他好。而父母對他的要求嚴,對於不合理的要求不予以滿足。他們就認為父母對他不好,不愛他,對父母產生牴觸心理,導致孩子和父母孩子之間關係疏遠。
我班的碩碩小朋友,他特任性,每天都得讓奶奶來接,否則就不肯走。有一次,奶奶病了,媽媽來接她,說什麼也不走。最後,還是讓奶奶來的。碩碩媽媽說:“都是讓他奶奶慣的,真後悔讓他奶奶看他。”
我的一個同事也是從小跟著奶奶。到現在她說起話來也是說奶奶好,有什麼心裡話也說給奶奶聽。她也知道父母對她也很好,可她總覺得和父母在感情上有一點隔閡。
四、祖輩往往把孫輩封閉在小環境中
兒童時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慾強、體力和腦力活動充沛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需要給他們合理的智力刺激和活動力量。如果把孩子封閉在小環境裡,孩子往往容易養成內向、不愛活動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而老年人生理衰退,腿腳不便,喜靜懶動,總把孩子圈在一個小圈子裡,帶的孩子容易老成有餘,活潑不足。阻礙了孩子智慧的發展。
我鄰居家的敏敏就是一個例子,爸爸媽媽上班無暇照顧孩子,只好讓爺爺奶奶帶。爺爺是中學教師,每天在家教孩子數數、算題、識字。爺爺自豪的說:“敏敏上一年級也肯定是個“尖子生”。但卻不太注意孩子動作的發展以及和小朋友的交往等問題。直到孩子進了幼兒園,問題出現了,孩子不會上樓梯,不敢滑滑梯,不會跑步,不會和小朋友交往……,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敏敏的父母。
隔代教育出現的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剛剛晉升為父母的年輕人往往面臨來自工作、家庭以及繼續進修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小寶貝的降生為家庭帶來喜悅和希望,同時,如何給予寶貝最體貼的的照顧也令父母們大傷腦筋。一方面,因為實際問題,媽媽們不能輕易辭職回家做全職主婦;另一方面,很多年輕的媽媽本身擁有成功的事業,並且希望能夠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於是,請已經退休、擁有大量空閒時間的祖父母們照顧寶貝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
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家庭結構和功能也發生了改變。與幾十年前相比,家庭成員明顯減少,家庭規模縮小。雙獨生子女家庭增多,而這些家庭多數也只有一個孩子。於是,孩子成為了家庭關注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聘請保姆或阿姨似乎是多餘且不被信任的,老人們尤其有這樣的擔心。他們往往更有熱情培養孫兒們,而不放心將孩子交到“外人”的手裡。
1.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2.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4.教育孩子方法心得體會
5.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哪本適合教育孩子的書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