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與氣候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我們都知道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它與氣候有什麼關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大家喜歡。

  小滿與氣候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可以顧名思義,而小滿卻實在令人費解。其實,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的意思。宋《懶真子錄》有這樣的解釋:“小滿在四月中,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還是比較恰如其分的。

  小滿期間***5月21日或22日至6月5日或6日***,河南全省廣大地區均已進入初夏季節,晚霜徹底斷絕。物候標誌是石榴始花,桑椹初熟;農作物油菜收穫完畢,小麥到了乳熟期。這時的候平均氣溫,都已先後升達22℃以上,是各地作物生長髮育的最適宜季節。淮南早稻開始插秧,淮北和豫中的芝麻也開始大量播種。此外,油菜成熟收晒、麥壟套種玉米、春玉米和高粱培土、水稻棉花治蟲等,也需抓緊時間進行。故農諺有“小滿到芒種,一種頂十種”之說。

  小滿是河南省氣溫又一次大幅度增溫的節氣,平均較上一節氣提高3~40C,絕大部分地區節平均氣溫都在22~23℃左右。特別是伊洛盆地更高,可達24℃。惟有海拔較高的豫西山區,氣溫仍然較低,如盧氏僅為20.90℃。

  小滿前期即5月下旬初,由於溫度較高,天氣乾燥,故豫北、豫東和豫中地區常出現乾熱風。據調查,豫北的濮陽和豫東的杞縣、民權、太康等地最為嚴重。乾熱風是河南省冬小麥灌漿時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受它的影響,小麥麥粒乾癟,減產嚴重。

  小滿期間的降水量與上一節氣比較,各地有增有減。豫北和豫西增加15 mm左右,豫中和豫東增加20~30 mm,而豫西南山區與淮南一帶,反而減少了5~10 mm。本節氣的降水分佈是:豫東與淮淮南一帶,反而減少了5~10 mm。本節氣的降水分佈是:豫東與淮南地區40~50 mm,鄭州與南陽不足30 mm,其他地區均為35 mm左右。節氣內降水強度增大,豫東地區最大量可達100 mitt以上,許昌甚至高達135 mm。

  小滿時段,麥浪泛金,榴花似火,桃李新熟,荷角挺立,一派迷人的初夏風光。當地流傳有“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不下,犁耙高掛”等諺語,反映了小滿節氣的農事、氣候與未來農事、氣候的關係。

  小滿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

  小滿氣候特點

  南方地區:"小滿大滿江河滿"反映了這一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一般來說,如果此時北方冷空氣可以深入到我國較南的地區,南方暖溼氣流也強盛的話,那麼就很容易在華南一帶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滿節氣的後期往往是這些地區防汛的緊張階段。長江中下游:"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說,如果這個階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弱,位置偏南,意味著到了黃梅時節,降水可能就會偏少。因此有民諺說"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

  黃河中下游:"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小滿節氣時,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小滿不滿,麥有一險"。這"一險"就是指小麥在此時剛剛進入乳熟階段,非常容易遭受乾熱風的侵害,從而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粒籽乾癟而減產。防禦乾熱風的方法很多,比如營造防護林帶、噴灑化學藥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江南地區:"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這裡的三車指的是水車、油車和絲車。此時,農田裡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便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等待著農人們去舂***chong***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裡的農活自然不能耽誤。

  可家裡的蠶寶寶也要細心照料,小滿前後,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sao一聲***絲。《清嘉錄》中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古時小滿節氣時新絲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絲商無不滿懷期望,等待著收穫的日子快快到來。此外,小滿節氣期間江南地區往往也是江河湖滿,如果不滿,必是遇上乾旱少雨年。這方面的諺語很多,如安徽、江西、湖北3省有"小滿不滿,無水洗碗"的說法;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區有"小滿不滿,乾斷田坎"的農諺;四川省還有"小滿不下,犁耙高掛"之說。這裡的"滿"字,不是指作物顆粒飽滿,而是雨水多的意思了
 

小滿的由來及習俗
小滿的詩句
相關知識
小滿與氣候的關係
太極拳與氣功的關係
太極拳與氣功的關係
看韋小寶如何處理與上司的關係
小學數學新教材插圖與眼動的關係
穀雨節氣與農事的關係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探討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的論文
當代大學生如何看待自己與國家的關係
創造力與智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