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指的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性。練習太極拳時,意念的物件、動作過程、方法及目的,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現實的具體條件,靈活而適當地加以運用。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

  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一:層次性原則

  即根據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層次的意念運用方法。在第一階段,即初學階段,練習者的“意念”主要集中在對老師示範動作的觀察模仿上,記憶、思考動作的要領、套路的結構等問題。這就是意念運用的第一個層次。師傅要善於要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此時還不能立即講類似“意守丹田”、“勁斷意不斷”、“用意不用力”、“內氣執行”等較高層次意念運用問題。處於這一階段的徒弟不具理解接受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出現理解上的偏差。這一階段最終要做到“以外形引動內氣、讓內氣與外形結合、使內勁連綿不斷”方能進入第二個層次。

  在套路已經練習純熟、動作規範標準後,練習者手上或身上便會出現類似大、小、輕、重、熱、涼、麻、癢“八觸覺”,這是初步有了內氣的表現。此時可以進入意念訓練的第二層次,即要讓練習者在練拳時使意念與動作協調,做到周身放鬆、內勁連綿不斷、始終保持手上和身上的“八觸覺”。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會產生內氣注入丹田的感覺,這就進入了第三個層次。

  這時意念要引導內氣下沉丹田,在每一個動作定式後,都要用意把內氣完全收斂入丹田***內氣迴歸丹田的感覺為沉重、飽滿***。同時,要明瞭太極拳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意念要按照技擊含義導引動作。

  第四個層次是使用意念使內氣到達足部諸穴,行於隱白穴、降於湧泉穴,著重用意念體會開合虛實的變化。因為開合虛實是太極拳最核心的內容,所以要在意念和動作中將每招每式中的開合虛實變化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做到步法輕靈穩健、穩如泰山,使拳藝日臻神明。在該層次,不但要領會太極拳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而且要在練拳中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最終達到意念完全貫徹動作的昇華之境。當然,如果練習者只注重太極拳養生健身之功用的話,則此方面的意念則可相應弱化。

  第五個層次即所謂“勁斷意不斷”的層次,即是說在定式時,動作停止了,勁力似乎斷了,但是意念並沒有斷。這是內氣迴歸丹田的一種表現,其中蘊含著下一個動作的萌芽。內氣迴歸丹田時,丹田會產生一種強大的膨脹感。身體既有收縮又有膨脹,極其靈敏。從外形上看勁斷了,但是,內氣通過意念在周身貫得非常飽滿,仿似隨時都可以噴發而出。

  第六層次適用於達到爐火純青之階段,可剛復歸柔,一念即可變手,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為上關,屬上乘功夫。

  第七層次適用於練習太極拳登峰造極之階段,此時,意念若有若無,入千變萬化之神道,其功夫已達出神入化,達到“煉虛還道”之境,意念使用到達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與道合真的境界。到此階段,唯有練習者勤思苦練,通過深入體悟方可體會其中妙處,非幾言片語可以言明。

  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二: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是要求練習太極拳時意念強度,即意念活動的用意程度要適中。太極拳練習中的意念活動不能過分執著,要純任自然,做到適中放鬆,鬆而不懈,這樣才能“運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也就是說,只有在放鬆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內勁才能“由腳至腿再至腰,終行於手指,達於四梢”。正如古人云:“勿助勿忘真火候,有候無意莫留停。太鬆則精神散,太緊則閉氣竅。必須不鬆不緊、不遲不早、不住為住、不好為好、不凝之凝、不照自照,此點火候甚微妙,眾生須當仔細料。不識此字不算修,修煉二字須忘了,多以‘煉’字太著跡,一著跡便病根找。”《黃庭經》注:“惟守而無守,不取不離,斯無弊身……用意之妙在於微,似有似無,綿綿若存;不綿綿而綿綿,似綿綿而非綿綿;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不是死守,不是不守;若即若離,似守非守。”一般而言,若練習太極拳中意念過弱,意念物件黯淡模糊,就會造成“火冷”之狀,甚至會導致氣散,達不到練功的目的和效果。若練習太極拳的意念過強,凝神過度,偏於執著,則練功時會出現神倦乏力,頭痛頭漲,口乾舌燥之弊。意致氣行,若意念太緊,則氣竅緊閉,氣滯不通,形成邪火,從而流於著相。再則,緊守亦會導致大腦皮層相應部分的疲勞,自控能力減退而產生雜念。急功近利,意念過強,是出偏的最大根源。所以,練習太極拳用意時一定要注意適度原則。

  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三:意念先行原則

  如太極之經典《十三勢行功歌訣》所說:“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 太極名家陳鑫認為:“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動意動,意動氣隨,意到氣亦到,每招每勢都要氣沉丹田,發於丹田,氣內走百骸、五臟,外行肌膚,貫於四肢末節。”因而在練習太極拳時,必須是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後有動作。太極拳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只有做到意念在先,四字之間才能做到不截然斷續,從而連貫自如,開中寓合,閤中寓開,真正實現太極拳術的“內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氣、形的統一。在推手中,意念先行的原則表現得更加明顯。如能正確地發揮太極推手用之四要“化打拿發”、“引進落空”、“乘勢借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就可以將對方乾脆利落地發放出去。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也是意念先行。發勁之前要有拿,在拿之前要有引,意思是說:先用引誘之法,使對方的重心移出體外,處於不穩之態,或發呆之際,順其傾斜之趨勢施用拿法,把對方的活關節管死,令其動彈不得。其中,關鍵在於掌握“接觸點和意念”,動作要能隨時達到你所意念的地方***肩、肘、腰等處***,一定要準確。意念不可移動才能管得嚴。

  發放之時,意念為先,目光隨之轉換,身、手、步隨。如欲將人發遠,則眼遠視,發高則高視,控制對方勁路時以何手法為主,則目光需視何處,決不可與身體動向有偏差。要立身中正,切不可前俯後仰,或左右歪斜。手腳前去時,腰部朝後微微一挺,同時要鬆胯提膝***此時其實只是用一念***,將欲發放,步須暗進,勝在進步,敗在退步,手法、步法、身法必須要用意念配合協調一致。發勁時,身、手、步和眼神必須一齊俱到。在推手運化中要運用摺疊之術、轉換之法。“粘連黏隨、不丟不頂、隨曲就伸、捨己從人”,而逐步克服“頂”、“匾”、“丟”、“抗”之病。到極熟練,有了“懂勁”功夫之後,方進入“問答”與“造勢”之階段,因此散手技擊運用之妙全憑心意功夫。

  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四:信誠原則

  意念是太極拳的靈魂,信誠確有神奇之處。民諺常說:“信則靈,不信則不靈。”有些人不承認這條原理,認為它是反科學的。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腦通過意念活動而產生的腦電波會對機體產生各種作用。諸如在太極拳治病實踐中,如果患者有必勝的信念,對太極拳的治病效果深信不疑,那麼效果就會非常顯著;反之,如果患者心中的意念拒絕接受該資訊,太極拳的治病作用就不能正常發揮。所以,太極拳修煉者練功時要遵行信誠原則。首先,要相信意念作用的結果是客觀的,只要勤加練習,就必能促進功力增長,有利於身體陰陽平衡,有利於提高技擊能力。其次,每一次練功前,都要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自己所要練的功法是科學、合理和最符合自己實際的功法,自己一定能夠成功。抓住上面兩點,建立積極的練功心態和意念狀態,定然對太極拳修煉者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此外,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性。練習太極拳時,意念的物件、動作過程、方法及目的,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現實的具體條件,靈活而適當地加以運用。第一,太極拳的意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所謂“心念歇處即是守”是也。第二,意念的輕重要根據太極拳練習者的目的、練功程序和練功環境的不同而相應有所變化。總之,太極拳功法本身是固定的,但人是活的,練習者如能以“有利於順利進入功態、有利於快速增長功力、有利於人體的陰陽平衡”為練習標準,對意念做適當的調整,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歡:

太極拳丹田與腰胯
太極拳推手精義
相關知識
太極拳習練中的意念指的是什麼
如何在太極拳習練中保護好膝關節
傳統太極拳習練的理和法
太極拳習練者的種類
楊式太極拳習練技法的方法
太極拳習練的規矩與方圓
陳式太極拳演練中的四要素
陳式太極拳演練中的四要素
陳氏太極拳對抗中各種技法的應用
太極拳習練和功夫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