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傳人和中央國術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當看到近代太極宗師時,發現他們總和“中央國術館”有著不解之緣,例如:楊式太極宗師楊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陳式太極拳宗師陳照丕等,都有在中央國術館執教的經歷,不僅僅是太極門派,還有形意、少林等各個門派的武林高手,可以說當時的中央國術館可謂臥虎藏龍。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中央國術館的介紹

  1927年下半年,剛脫離軍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員的張之江***1882-1966***,邀集鈕永建、李烈鈞、戴傳賢、于右任、蔡元培、何應欽、馮玉祥、孔祥熙等26名國民黨黨政要員,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1928年3月15日獲准。3月24日,國術研究館在南京內橋金陵大舞臺召開成立大會,租借韓家巷基督協進會的數間房屋為臨時館址。

  國術研究館除行政事務外,主要工作是設國術訓練班,培養武術師資,並沒有進行多少研究工作。經李烈鈞、邵力子、鈕永建等人遊說,將該館歸屬政府直接指導,由財政部撥給經費。並於1928年6月,將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館長仍為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

  中央國術館建館初期,設理事會和監事會為權力機構,負責議定重大館務事項。下設少林門和武當門,負責組織和管理教學活動。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列於武當門下,其他拳種皆入少林門。這種分類不僅不夠準確,而且加重了舊武壇的門戶之見。未出三個月,就釀形了多起爭鬥事件:如少林門長王子平和武當門長高振東徒手搏鬥,科長馬裕甫與柳印虎竹劍拼搏。門長、科長相爭,暴露了分門體制的弊端。乃廢除少林、武當兩門的設定,採用“一會三處“的組織建制,設定機構。一會,即理事會,三處包括教務處、編審處、總務處。這個建制被作為中央國術館的定製,寫入《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

  1929年2月,國民政府通令各級行政遍設國術館***社***。《國術館組織大綱》規定“省、市國術館正館長,應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長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會推薦資望相當都充之”。各級國術館、社的負責人由當地政府首腦人物擔任,保證了各地政府對各級國術館的撥款,也促進了各地國術館的組建。至1933年的統計,當時已有二十五個省、市建起了國術館,縣及縣以下國術館***社***的數量尤多,僅青島一市,就設有國術訓練所83處。各地國術館、社的建立,形成了一個上下貫通的國術館系統。

  1929年2月頒佈的《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第一條規定:“中央國術館以提倡中國武術,增進全民健康為宗旨。”第二條:“為實行前條宗旨起見,本館特延聘國術專家、體育專家及其他專門學者,辦理下列事項:一、研究中國武術與體育;二、教授中國武術與體育;三、編著關於國術及其他武術之圖書;四、管理全國國術事宜。”中央國術館開設的各種班別,均分學科、術科兩類設定課程。

  學科課程包括:黨義、國文、地理、歷史、算術、國術源流、國術學、生理學、軍事學、音樂。

  術科課程包括:腿法、拳術、器械科、競技科、選修科、特別科、軍事科七門。在這七門技術課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查拳、新武術***拳腳科***、連步拳、雜拳、行拳、掇腳***戳腳***、劈掛拳等拳術;劍、刀、棍、槍、鞭等器械;氣功、鐵砂手、紅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長兵、短兵等格鬥專案。還開設了拳擊、日本劈刺術等外來格鬥專案。

  國術國考無疑是中央國術館成立二十年間最受人們關注的事情。“國術國考”全稱“全國國術考試”。中央國術館仿舊時武科考試和近代體育競賽制定國術國考,用以考評習武者技能學識,區別等次。

  國術考試仿武科的童試、鄉試、會試,設縣考、省***市***考、國考。仿武科的外場***試武***、內場***試文***,設術科和學科兩門考試。中央國術館謂此為選拔真才實學的“掄才大典”。

  按規定各級國術考試每年舉行一次,但實際二十年內只舉行過兩次全國國術考試,各地舉行次數不等。

  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於1928年10月15日至2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舉行。山東、河北、北平、南京等17省、市和中央國術館的共333名應試者參加了這次國術國考。這次國考的術科考試分為預試和正試。預試是單人表演。專案包括拳術、刀、劍、棍、槍。正試是兩人特邀比賽。專案包括徒手的拳腳門***散打***、摔角門;持械的棍、槍門***長兵***,刀、劍門***短兵***。預試及格,方可參加正試。

  預試中個人單演拳術和器械的水平頗高,有240多人獲及格資格,其中150人蔘加了正試。由於對抗比賽無時間限制,會期屆滿,比試至第四輪即宣告終止。取中朱國福、王雲鵬、張長玉、馬裕甫、張英振、竇來庚等15名為最優等;取中楊松山、郭長生、馬英圖、韓化臣、佟忠義等37名為優等;取中柳印虎、林志遠等82名為中等,只參加預試而未報名參加正試的有趙鑫洲、于振聲、吳圖南、何福生、曹宴海等。

  第二次國術國考於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在南京公共體育場舉行。考場建築呈八卦形。河北、湖南、綏遠、山東、河南等21個省、市的438人蔘加了這次國考。這次考試,大致沿襲第一次國術國考的成法。所作改進是預試有了評分細則,對抗比試有了統一的護具。還增設了搏擊***拳擊***比試,以及女子對抗比試。

  這次國術國考共取中甲等43名。其中拳術對試***散打***13名,長兵3名,短兵6名,摔角3名,搏擊***拳擊***重、中、輕3級共9名。參加女子組正試9名選手,皆取為甲等,以鼓勵女性習武。據記載,參加這次考試的部分女選手隨舊中國體育代表參加了36年柏林奧運會,並且在武術表演專案中有出色的表現,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國術國考雖有種種不足,但是它制定和實踐了武術拳械單練與對搏的競賽規則,選拔了優秀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競技武術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除四川等大後方國術館繼續活動外,大多數國術館相繼停辦。1937年8月14日,日機轟炸南京,中央國術館南遷。在遷轉過程中,政府停發經費,教職員工和學生生活十分困難,多數教師和學生沿途離去,自謀出路。1941年,遷至重慶北碚時,館內人員僅剩二十多人。此後,在四川境內組織培訓、巡迴表演、舉辦比賽,但都僅偏於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規模。1946年遷回南京,無館址,缺經費,已無法維持活動。1948年為經濟所迫,無法進行招生,難以教學,從而宣告閉館解散。

  中央國術館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強我宗族,壯我國魂,洗刷東亞病夫,振興黃帝子孫。”中央國術館以培養軍隊教官、中等以上學校教中及公共體育場所指導員為目的,以“泛學博通”為教學原則,廣設武術技術課。學生畢業後可應聘擔任各地武術教師或教練。被錄取的學員在國術館學習不但不收任何學雜費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國術館供給。入館後的學員發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後背分別有“強種救國”和“自衛奮鬥”八個大字。中央國術館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戰爆發近十年間,共收了五期學生,每期人數不多,少則十幾人,多則百餘人,總人數估計不超過五百人。

  抗戰爆發後,不少學員都投入抗戰事業,分配到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抗戰、內戰結束後,分處海峽兩岸的武術教師,有不少是出身於中央國術館。中央國術館對於近代中國武術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提到中央國術館,那就必須提到它的創始人和館長張之江將軍。
 

  國術的由來:

  為什麼武術被尊稱為“國術”?也是張將軍的功勞。張之江認為武術是中國的國粹、國寶,他在1927年向當時政府申請把“武術”改為“國術”,以提高武術的重要性,當即獲得批准。從此,“武術”便改稱“國術”。

  張之江生平:

  張之江***1882—1966***字紫珉***子姜***,又名子氓***亦作紫氓***,號子茳,別號天行,教名保羅***西北軍中受馮玉祥影響信基督教者較多***。生於河北省武術之鄉滄州地區,今屬黃驊市。受武術的薰陶,自幼熱愛武術。中國國術***武術***主要倡導人和奠基人。為人重德守義,辦事雷厲風行,剛決果斷,是馮玉祥五虎上將之首;軍中尊稱大主教。曾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主席。

  第二個林則徐:

  他在禁菸時的決心和作風讓群眾贊為“第二個林則徐”。1927年11月27日行政會議明令派張之江赴魯、豫、秦、隴,視察禁菸。1928年11月21日深夜,上海市警察局保安隊在上海大達碼頭拿獲大批煙土,這宗大買賣由軍方包運,後臺老闆是財政部長宋子文,上海市長張定璠親自幹預,警方查拿武裝運煙反被擄劫的訊息見諸報端,26日張之江請國府派員調查嚴辦上海煙土案,27日蔣中正請令催禁菸主席張之江來滬查辦運土案,29日國府派禁菸委員會主席張之江、司法行政部長魏道明、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長王淮琛等往查,30日張之江、魏道明、王淮琛到上海查辦,但蔣介石蓄意包庇,12月3日令上海公安局長戴石浮停職,張定璠致電中央請連帶停職,以明責任,未獲準。12月8日張之江、魏道明將調查滬煙案詳情,及訊問江安輪役分別整理,並附加意見書呈國府核辦,“滬土案”草草了結,張之江態度消極,謝絕一切來賓,上第二次辭呈,18日行政會議,張之江因病辭禁菸委員會主席***決議***慰留,21日國府明令慰留張之江。

  南口戰後的國術健身:

  張之江的國術之緣首先是自幼習武,當然與西北軍尚武亦不無關係,比如西北軍威震天下的大刀隊。還有一個緣故,張之江在南口指揮作戰時,日夜操勞過度,因而在退卻行軍中患了半身不遂之症。在療養過程中,有不少武術專家勸他練習武術,可恢復健康。他接受了這個建議,每天練習武術,從不間斷。堅持鍛鍊半年後,果然病情逐漸好轉,繼而完全康復。他通過自身體驗,確認武術不僅殺敵自衛,而且能治病救人,使身體健壯起來。從此,他擺脫一切軍事政治職務,下定決心要把武術重新提倡起來。在張之江籌建中央國術館時,蔣介石曾派孔祥熙到張之江家中,敦聘張之江為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張之江婉言謝絕,說:“我提倡武術比當部長更能表達我的愛國之心,因為武術能起到救國衛民的遠大作用。”

  中央國術館之父:

  國術研究館按說屬於學術教育機構,張之江便向國民黨教育部提出申請備案,然而教育部認為武術是已經被淘汰的產物,不需要再提倡,堅不批准。雖經一再申請,最後只准屬於民眾團體,不屬於教育系統,經費自籌,百般刁難。

  張之江建立國術館心切,便各方奔走呼籲,最後找到李烈鈞先生。當時李烈鈞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相當於國民政府副主席。他和張之江是辛亥革命雲南起義的老戰友,也是雲南起義的主力,而且交情甚篤,感情深厚。當張之江把教育部刁難的情況告訴他後,李烈鈞當即拍板說,教育部既然不準,乾脆由中央國民政府直接領導,屬於國民政府直屬機構,經費由財政部國庫開支,每月定為四千元,不足之處可以自行籌措。因此,“國術研究館”便改稱為“中央國術館”。

  中央國術館是在1928年3月15日《國民政府公報》第41期刊載第174號公文批准備案的,當時由政府要入紐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應欽、于右任、張之江等發起建立起來,並發表宣言,中央國術館設理事會,由馮玉祥擔任理事長。

  將國術推向世界:

  1936年8月張之江率領中央國術館派隊員參加柏林奧運會,進行武術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見到中國武術,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張之江為此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

  太極傳人的介紹

  楊氏太極嫡傳弟子:

  庚子國變時,“育字軍”解散。那一年,李景林16歲,返回家鄉後,又到鄰近的永年縣帶藝投師,拜在太極宗師楊露禪的三兒子楊健侯門下,深得太極拳精髓。

  但有人有不同說法,據素有武術“活字典”之稱的著名武術家沙國政***曾任雲南省武術隊教練***講,李景林的太極拳傳自楊露禪的大兒子楊風侯,《武當》雜誌1993年第3期發表的《太極拳傳人世系表》也記載著“楊露禪-楊風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國政”這樣的傳承。但也有資料稱,李景林的師傅並不是楊風侯,而是楊健侯。因為楊風侯去世較早,就連楊風侯之子楊兆林的功夫也是叔父楊班侯和楊健侯傳授的。但不管怎麼說,李景林的太極功夫源出於楊露禪,則基本可以肯定。

  在學習太極拳時,李景林與楊健侯的兒子楊澄浦結下深厚情誼,曾為太極拳的普及出過力。如今,國家體育總局仍在推廣的《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等拳法,就是以原山東國術館《太極拳講義》為基礎整理而成的,而《太極拳講義》就是李景林與楊澄浦等人合作的結晶。當時有人稱這套太極拳為“李景林式”,又稱“楊式新架”或“新楊式”。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13歲時師從李奎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衝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係,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1907年徐世昌久聞孫祿堂武功絕倫,由此聘他為幕賓,同往東北,1909年孫隨徐返回北京。1912年在北京遇太極名家郝為真。郝將自己所習太極拳之心得傳於孫祿堂。此時孫祿堂武功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城。1918年孫祿堂終於將三家合冶一爐,融會貫通,革故鼎新,創立了孫氏太極拳,卓然自成一家。

  同年徐世昌請孫祿堂入總統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

  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

  時人評曰:孫祿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神乎之遊刃的武學最高境地,為當時武術界之領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張兆東晚年對友人曰:“以餘一生所識,武功堪稱神明至聖登峰造極者,惟孫祿堂一人耳。”先生一生弟子眾多,遍佈海內外。1915年到1932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

  1933年,先生預言自己駕鶴之日。夫人大驚,遂命其女帶先生去德國醫院***今北京醫院***作全面體檢。先生笑曰:“吾身體無恙,去何醫院。只是到時將有仙佛接引,吾欲一遊耳。”家人疑而不信,堅持要先生去檢查。先生無奈,只得由小女陪伴去做體檢。檢查後德國醫生史蒂夫說:“孫先生的身體無任何不良跡象,比年輕人的身體還要好。”歸後,夫人又請名醫孔伯華來家中為先生檢查。把脈後,孔曰:“孫先生六脈調和,無一絲微暇。這麼好的脈象,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先生歸故里,不食者兩旬,而每日習拳練字無間。至12月16日早上***夏曆十月二十九日卯時***,先生對家人曰:“仙佛來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戶外燒紙。於六點零五分,先生面朝東南,背靠西北,端坐戶內,囑家人勿哀哭並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一笑而逝。

  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生於北京,與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幼年隨父學拳。健侯對於愛子不忍管束過嚴。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並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其餘需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公日:“你開門授徒,我在後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健侯公逝世之後,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直至40歲***1923年***方才放心開門授徒。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繹不絕,澄甫公來者不拒。登門比武者只有兩人與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縣人張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稱“臂聖”,外號“張大辮子”。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孫福全***1861-1932***,字祿堂。澄甫公在比武之後,與張秀林、孫祿堂結義,成為換帖兄弟。此三人乃當時北京武術界之魁首也。

  澄甫公之槍法,不僅在太極門中赫赫有名,並且受到其他門派拳師高度讚賞。查拳名家楊洪修、馬金鏢所創之“十二路棍點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槍、四散槍部分技法。澄甫公雖然繼承了楊家拳、劍、刀、槍、大捋、散手、對刀、黏劍、粘槍及內功心法,技藝超群,但因少年時代不夠用功,健侯公擅長之彈弓暗器及點穴法,均未能繼承,與班侯公、健侯公相較,仍然稍遜一籌。

  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辭,授拳之時,僅以身姿示範,決不多言。澄甫公生平從不議論其他門派之長短,並且一再告誡眾弟子,不得妄議其他門派短處。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練功不易,練到這般地步,也算難得了”此乃口德。

  澄甫公對其他門派極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聘請澄甫公為太極門門長,並且請澄甫公帶幾位高足擔任教授之職。副館長李景林見澄甫公遲遲未能到位就職,遂請孫祿堂先生為代理門長。澄甫公不明情況,率眾門徒到達南京。張之江言道國術館不能有兩位武當門長,可否請楊先生與孫先生比試一番。澄甫公坦然想讓。事後,澄甫公對眾門徒說:“我與孫二哥情同手足,閉門切磋自然可以。豈能為了蠅頭微利,當眾比拼?張先生豈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後,張之江自知理虧,遂推薦澄甫公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孫祿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薦形意拳教授高振東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代理門長,掛冠而去,至江蘇國術館任教務長,表示與澄甫公處於平等地位。由此可見兩位前輩之高風亮節。

  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極之時,竟然撒手西歸,年僅53歲。因此引起諸多猜測,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澄甫公發勁過猛,損耗內氣。也有人說,此乃貪戀女色之故。亦有認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飲食不節之故。澄甫公青壯年練拳辛苦,食量極大,每餐需食高莊饅頭30個,豬蹄及家禽各1只。公成名之後,不再苦練,熱量無處消耗,而食量絲毫不減,體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葷厭素。古人云:病從口入。此乃至理名言!亦有武林前輩透露:1931年的一天早上8時許,蕭聘三在館內教學生打黑虎拳,練黑虎拳是要發聲、蹬腳的,不想卻驚動了還在睡覺的楊澄甫。楊澄甫當時是國術館的教務長,有較晚起床的習慣。他披衣出門大聲責問:“什麼事,這麼吵?”蕭聘三回答說:“是我在教學生練習黑虎拳。”楊澄甫說:“這種東西有什麼用!”這句話惹惱了蕭聘三,他當即提出要與楊比武。楊澄甫說:“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蕭聘三打出第三拳後,楊澄甫右手緊捂肚皮,左手一掌飛出,擊在蕭聘三的心窩處。蕭聘三頓時倒在2米開外,口吐鮮血。楊蕭之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他們不僅不再教武術了,1933年,蕭聘三離開人世,楊澄甫也在1936年病逝。

太極拳的中國文化內涵有哪些
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
相關知識
太極傳人和中央國術館
外國人和中國人談判的要素有哪些
太極拳保護中老年人的心肺嗎
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和地方公務員考試的區別
陳氏太極拳對抗中各種技法的應用
太極教學之中定訓練
太極拳推手中的手型
太極拳的和諧健康觀
呼吸在太極拳運動中的作用
陳式太極拳套路中的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