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演講達到預期效果的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在演講之前我們設想過很多的演講氛圍和效果,演講的時候我們也總是希望能夠達到想象中的演講效果,可是更多的時候演講的實際效果是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好的,怎麼才能在演講的時候達到預期的效果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1、深度--觀點提煉的獨到程度

  觀點提煉的獨到程度觀點來源於生活,但它又高於一般的生活,演講者對事物的認識比聽眾更新一些、更深一層,“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便是對這一特性的最好寫照。例如:按照通常的理解來說,為國家的利益作出犧牲是一種奉獻,一種付出,而羅斯福在演講中卻對此作出了全新的闡釋,他說:往後的日子,每一天,每一夜,每一個小時和每一分鐘都是困難重重……我們全體所必需的犧牲,可是我必須說,用犧牲一詞並不妥當,美國並不把那些盡心於國家,在國家為生存和前途而戰時,不惜把他的一切貢獻給國家的人,稱之為犧牲。對任何人,老的或年輕的,現役的陸軍或海軍,這並不叫做犧牲,而應稱之為特權。“為國犧牲是一種特權”,這一觀點深刻而新穎地闡明瞭國家和個人之間的關係。

  2、角度——切入演講的巧妙程度

  切入演講的巧妙程度巧妙的切入角度與聽眾熟悉的事理或心理定勢形成反差,而後通過演講者高超的引申和發揮,能達到讓聽眾恍然大悟、刻骨銘心的效果。如有一位大學生在“時代呼喚雷鋒精神”的演講賽上,演講開頭講了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天,我在校門口,看見一位七十來歲的老大爺,揹著一個大包裹,吃力地走著。我主動走上前去,熱情地同他打招呼,問他要不要幫忙。沒想到老大爺用疑惑的眼光警覺地瞪著我,把包裹移到胸前用雙手緊緊抱住,根本就不跟我搭腔。我想,他一定是把我當成騙子或者小偷了。演講者由此說開去,感嘆生活中雷鋒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少得人們都不敢相信了,並從雷鋒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市場經濟社會更需要雷鋒精神等層面闡明瞭演講的主題。他的這種切入角度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效果倍增。

  3、力度--聽眾情感的共鳴程度

  聽眾情感的共鳴程度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作者所體驗的感情感染了聽眾或觀眾,這就是藝術。”演講藝術也應追求這種效果,沒有感情的勁風,就無法招展觀點的旗幟,聽眾情感上沒有產生共鳴,也就難以接受演講者的觀點。表達感情演講者可以用直接、間接抒情的方法以及修辭方式的選擇,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以打動聽眾,達到演講的最佳效果。請看下面一段演講:什麼是美?美就是給予,美就是奉獻,美就是周恩來辦公室深夜的燈光,美就是焦裕祿拔掉輸液管奔赴災區的足音,美就是田校長翻山越嶺穿破的草鞋,美就是劉老師辛勤耕耘收穫的白髮……像一幅畫可以欣賞,像一首詩可以吟詠,美的概念越來越清晰,美的形象越來越具體,相信聽眾心中美的感受和美的嚮往也會越來越強烈。席勒說過:“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內容與形式的儘量完美的結合與平衡裡才可找到。”的確,強化“四度”,不僅符合思維的規律,而且適應演講的內在本質要求,通過這種方法,我們一定可以找到內容與形式儘量完美結合與平衡的“演講之美”。

  4、密度——支撐材料的密集程度

  支撐材料的密集程度有時演講者為闡明某一觀點,不惜使用大量的支撐材料,對聽眾進行“資訊轟炸”。支撐材料的稀密程度反映出某一段演講在整個演講中分量的輕與重,對重點部分進行效果強化,材料的密集是重要的方法。以斯大林的一段演講為例:蘇俄歷史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因為落後而不斷捱打,蒙古的可汗打過它,土耳其的貴族打過它,瑞典的封建主打過它,波蘭和立陶宛的地主打過它,英國和法國的資本家打過它,日本的貴族打過它,大家都打過它,就是因為它落後,因為它的軍事落後,文化落後,國家制度落後,工業落後,農業落後。上述演講片段是以密集的材料支撐觀點的一個典型的縮影,第一個判斷之後的六句話以及承上啟下的第二個判斷之後的五句話,使得“落後就要捱打”的觀點得到有力的證明,這樣不但不使人感到?嗦,反而使人感到歷史真理的強大的說服力。

  拓展:把握演講的語言動作的技巧

  一是演講者的“發話”與聽眾的態勢語言的交流。比如,形象風趣的論理會使人腦清目明,生動感人的敘述會使人為之動容,新鮮、簡潔的語言使人樂於傾聽,還要抑揚頓挫,緩急有致,調節和適應聽眾心理,並察顏觀色而尋求更好的表達。這就如同與不插嘴的人交談一樣。應該像肯尼迪的一位常年觀察家所說的那樣:“不管我坐在觀眾席的哪個位置上,總統他好像總能把我挑出來,然後跟我面對面地說話。”

  二是在“講”的同時和間隙,雙方都用態勢語進行“對話”。如默契的眼神交流,以手勢、“道具”以及服飾、風度引起“良性”反應,還有在停頓中溝通。在態勢語的背後是豐富複雜的“心靈對話”。

  三是直接對話。演講人偶而也與聽眾做直接而簡短的交談。多用設問和反問,或交流看法,或進行誘導。

  “語言動作”的表現演講者通常是巧妙結合前兩種對話方式把演講“語言動作”表現出來。我們不妨從表演藝術中悟出些表現方法。

  1、“意念”主導

  表演大師金山在《風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師,有一段扣人心絃的演說。據金乃千回憶:表演者默想著“為工人伸張正義”的強烈意念,以此來主導演講。他滿腔悲憤、理直氣壯地揭穿了慘

  案的真相,接著慷慨激昂地說道:工人弟兄們,工人弟兄們!哪一個妻子沒有丈夫?哪一個丈夫沒有妻子?她沒有了丈夫,她的丈夫江有才被魏處長的父親謀殺了,她難道甘心俯首貼耳地不表示抗議嗎?不能!

  而對這位妻子悲慘境遇的敘述又是那樣婉曲、沉鬱。繼而發出驚雷般的吶喊:“這難道公道嗎?這難道公道嗎?”金山把為工人說話的意念具體化為起伏跌宕的一系列“語言動作”,不僅“點燃了工人的心火”,連臺下的觀眾也彷彿身臨其境。

  2、挖潛臺詞

  把意念概括為一句話,只是為了說明覆雜的內心動作的主要指向而已。意念主宰著豐富的“語言動作”並被它有血有肉地體現出來。因此要發掘和表現演講語言的潛在意味潛臺詞以展示“語言動作”,才能使意念不致落空。曾扮演屈原的金乃千把“雷電頌”的獨白分析如下:

  臺詞:你,你東君是個什麼東君!潛臺詞:我認識你!你裝腔作勢的樣子,嚇不倒我!別人說你是太陽神,你坐在那馬上絲毫也不能馳騁。潛臺詞:你騙了多少人,他們把你捧得比天高,可你是個“死人”!

  正如前蘇聯電影導演格拉西莫夫所在《電影導演的培養》中所說:“這裡的每一句話,不僅是一個分解為種種情感因素和行為意味的言語動作,這裡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種反應、一聲射擊、一粒子彈。”當然演講稿比臺詞“白”得多,但決非白開水,總是有餘韻的。把“潛臺詞”挖出來以展現“動作”豈不更動人?

  3、運用語言

  造型和態勢語言只要挖出潛臺詞,那麼在表現“語言動作”時用什麼語言造型手段就是很自然的了。“不要在外面加上語調,而是要從中悟出語調來。”格拉西莫夫語此外,“語言動作”還要與態勢語相結合,可對鏡練習,看怎樣才得體。

  注重“相互關係的交流”人們在交談時有雙重的交流:一是談話內容的交流,一是特定的相互關係的交流。後者作為全部交流的基礎,暗示、制約著內容的交流,使之顯示真正的含義併產生交流效應,這被稱為“交流模式”。戲劇裡在人物關係的醞釀中,一句簡單臺詞也會有極豐富的內涵。演講者如果與聽眾進行特殊關係的交流,那麼演講內容在交流時不也能以少勝多、舉重若輕嗎?“語言動作”既是內容的最佳傳遞手段,又是這種關係交流的動力和觸媒。

  看完“”的人

1.讓你的演講達到預期效果的方法

2.如何在演講中達到幽默的效果

3.讓你的演講變得生動有趣的方法

4.怎樣演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如何做演講 做演講的方法

6.如何實現演講的預期效果

演講出錯時挽救的方法
演講中沉默藝術的運用技巧
相關知識
讓演講達到預期效果的方法
讓演講變得輕而易舉的方法
練習瑜伽達到瘦腰效果的方式有哪些
讓你的演講變得生動有趣的方法
提高演講口才速度最好的方法
消除演講過程中恐懼症的方法
演講克服緊張心理的方法
口才演講訓練有哪些好的方法
演講時提高親和力的方法
自釀葡萄酒達到理想甜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