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九論
李小龍說:“我的全部功夫就是近身、發力,誰學到了它們,就可以霹靂般重擊打倒對手。”近身,靠步法、攻防技術的應用。發什麼樣的力,則有多種層次。俗話說,身大力不虧,身材高大強壯先天就有優勢,可是,過去民間技擊武術家杜心武、萬籟聲、王薌齋等都身材瘦小,卻練就了強大的技擊勁力,能戰勝外表強大的對手。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先天本力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本身之力。身高體壯則力大。普通人用本能亂掄胳膊打人,也能傷人甚至打倒人,但這僅發出了身體區域性散力。一個人胡亂撲打也有衝擊力,但如果一個普通人掌握了變散力為整力的正確發力技術,就可把這個本身現有的力發出來,一樣可用於自衛制敵。
二、外練之力
後天訓練的肌肉、骨骼力,俗稱外力,這要看是練就“彈簧鋼”式的力,還是“鑄鐵”般僵硬之力;是練了阻礙身體發力、影響動作速度的笨、僵之力,還是抓住了重點,練了核心發力、如發動機一樣的身體發力、用力的關鍵部位。看奔跑最快的獵豹運動,全身無贅肉,四肢如強力彈簧催動它閃電般飛馳。如果科學訓練,擁有優良的身體力量、柔韌素質,即使胡亂打,也高於第一個層次。如果初步掌握了發力技術,把練後之力發出,則實力超過只有本力者。本身實力增強了,但還要看發力技術質量,是發了百分之六十的力、還是百分之百的力?這要感受才能檢測出來,所以又有下述的兩個層次。
三、無“合”勁的速度爆發力
練了全身完美之力,又知道發力技術,當然強於前一、二個層次。但由於缺乏老師進行細微、精確的指導及嚴格訓練,即使身高力大,且練了力,又知道***注:知道不等於徹底掌握***發力,但可能仍然只發出了區域性之力。一些學過散手搏擊者,雖知蹬地、擰腰、順肩出拳的發力技術要領,但往往因思想上只知一味快速出拳,而忽略了腰腿力的同步傳遞和力的瞬間集合,所以還是區域性胳膊有限的力。由於這種力也能傷人,而使他們以為自己練得不錯,其實他只發揮出了他本身潛能的百分之十而已,並沒有最大限度地發出威力。
無“合”勁爆發力還表現為原地打沙袋很有力,但在運動中出拳威力大打折扣。因步一動,則力散,上下脫節,所以打出的仍是胳膊之力。武諺雲“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就是強調拳步合一。
四、有“合”勁的整體爆發力
一個拳手,練了全身之力,又徹底掌握了正確的發力技術,並通過提高速度使攻擊如子彈穿透般產生殺傷力。這顯然高於前幾個層次。重複與加速更提高了其攻擊殺傷力,若能運動中成功發出,則提高了其自衛實戰應用效果,顯然,這是理想的境界,至此,武者的攻擊威力大為提高。
五、抗干擾實戰應用整體爆發力
有了上述實力,並不是可輕鬆應用於實戰。一個人在緊張、恐懼、有壓力的情形下,其攻擊力會大打折扣,所以,進行抗干擾訓練,才能將前述功力成功應用。
六、內勁、意念力
意念力即技擊內勁,內家拳講“用意不用力”是告誡武者認識意念力,不要一味用蠻力、外力。拳譜雲:“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氣之充。”力氣,力氣,有氣才有力。太極宗師李經梧說:“內家的內功,一旦有了,終生不退,這就是內家拳的獨到之處。”《太極拳學》言:“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有內功,則精氣神充足,身輕體健,發力也有了質的飛躍,才能實現“耄耋之年發人丈外”的技擊效果並收穫養生祛病的效果。諸多好處雖令人神往,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知“道”容易,獲“道”難,真實的練功枯燥無味,每分秒均有運動負荷,絕非輕鬆舒適、比劃舞蹈式拳操或木頭般呆立可成。沒有對武學堅定追求及機緣,則難以練成。獲得內之氣首在外形,形到位則氣生,而不是坐在那裡胡思亂想的意念。有人以為只要輕鬆站樁,加上意念空想即可練出超強功力,這是不現實的。切勿以好奇心及空想、或理論上窮究,於此空耗時光。
七、內外相合的整勁爆炸力
一隊士兵正步走過橋,竟然震垮了橋樑!這是同步共振的威力。古代戰國時有一人以擅長唱歌喊號子來提高建築工地夯土的勞動效率,原理也是瞬間集合眾人之力。
那麼,個體最大發力是什麼?傳統技擊功夫有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六合”之說。
為什麼要“合”?我們假設胳膊的威力為一個***,腰力為十個***,後背力為十個***、前後腿力共為二十個***,如果這四十一個“***”捆紮在一起同時爆炸,效果如何?這個同時炸響就是“合”。但動作不協調一致、不能瞬間集合力量發出,如同***是分先後一個一個地炸響,則威力大打折扣。
怎樣發全身整勁?形意拳譜雲:“束身而起,張身葡落,一束身就要起,一張身就要擊。”又云:“束展二字一命亡。”講的是力的蓄與發,含胸、拔背、鬆肩、晃腰、振膝,上體鬆而腰腿受力,身體如壓縮彈簧般“束”——蓄勁,充分從地面獲得力量用於攻擊。“展”則使全身如彈簧般猛然展開,使全身之力瞬間集合發出。“一動無有不動”,一發勁,全身四肢百骸齊動,方可產生極限攻擊力。
為什麼要掌握這些要領?《太極拳表解》中說:“含胸,胸略內含;拔背,使氣貼於背。”《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拔背使氣貼於背。”楊澄甫說:“能拔背則力由脊發,力大無窮矣。”沉肩、墜肘有何作用?拳請雲:“力到手,肩之所為。”“肩垂則氣力到肘,肘垂則氣力到手。”動作到位,則力的傳遞節節貫串,可以順達地快速聚合。
體會內外合一的整勁爆發力可由慢速動作起,使整勁不散;勻速運動,使身體上下相隨;瞬間加速,彷彿***爆炸般發力。
少林覺遠上人曰:“力以柔而剛,氣以運而實。力從氣出,氣隱力顯,無氣則力從何來?俗家之力,其來也猛,而其著實也,多浮而鮮沉;名手之力,其來也若在有意無意之間,而其抵隙沾實而後,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可以氣透膚理。此其故:由於俗家之力剛,名手之力柔;剛則虛浮,柔則沉實。習之既久,自能知曉。蓋以一掌或一拳之打出,手一著力,則氣有三停:一停於肩穴,二停於拐肘,三停於掌根。如是而求力能貫透指巔或掌心難矣。至於柔運之力,則與此不同,一舉手則全身之力奔赴於氣之所運,所謂意到氣隨,速於聲響,精確之功,學者可以悟矣。”其意為,普通人發力,開始用力,看似威猛,但因用力之故,在執行途中消耗了其力,打到目標則如強弩之末;內行發力,看似無力,卻隱含內勁,如鑽地***般具有致人於死地的威力。
檢測重拳發力是否達到了“合”的要求,其方法是:看雙腿是否如犁田之鋼犁扎入土地般牢固吃上力,推不動、拉不動,若發飄,站位鬆滑,輕推即倒,無擰扣之力,則沒有達到“合”的技術要求。
八、運動中嫻熟發出的整勁
同前述一樣,有了功力,還要看在運動中有無整勁。有人站粧有了功力,真打起來卻沒有內力,仍是靠速度爆發力的外力。形意拳雲:“打法先上身,手足齊到方為真。”八卦拳譜雲:“腿到手到腰要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欲動手時先動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太極雲:“進步要跟,退步必撤。”都是講發力要與步法協調配合。上下相合,才能於運動中發出整勁。行家舉手投足、一動一太極,是因其有內在功力之故。
九、實戰中成功應用的整勁
一個人即使有了八層功力,還要看變化運用的效果。一個只有本力無功夫的亂打者興許能打敗一個功力深厚者,因為功力不是孤立存在的,時機、距離、反應、心理等實戰要素均影響著功力的發揮,所以,要進行全面化練習。
佛漢功夫高低苗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