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的心靜與拳意
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拳意和心靜,練拳若是沒有拳意,也是完不成整套拳法的。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太極拳的特點是心靜體鬆,如何找到太極拳的拳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練習太極拳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即要保持心靜,只有心靜夠才能找到拳意,在打拳中周身才能放鬆。
1、從預備式開始到整套的結束,在全部演練的過程中,思想中都要摒除雜念,靜如止水,精神集中,專心致一,澄心靜慮。
所謂“一靜無有不靜”,靜可以保持其大腦神經的清醒靈敏,培養人的智慧聰明。拳經中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精神高深境界,真正是在穩靜安好的練拳中悟出而得到的靈敏感應。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是一動無不動,太極拳是一項周身運動,練習太極拳對周身起著按摩作用,對人們的健康有積極影響。
2、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如這樣子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穩靜之後而後出動,並要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這是需要注意的。
3、不但身勢放鬆,而內心也須放鬆,摒除一切雜念。如此稍等片刻,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
4、修煉的功夫,關鍵在靜,靜才能有靈感。
練習太極拳時,要把工作或生活事物都安排處理好,不要帶到練拳中,避免練拳過程中時時牽掛,造成拳法呆滯不順。
我觀察到有些人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行拳走架,練不到七、八分鐘,就感覺頭暈噁心,身體較為難受。心情煩亂必然影響內氣執行,正是所謂“心浮氣躁”。
所以說如果在心不能靜的情況下練拳,不但起不到健身和長功的正面作用,反而對身體產生負面的有害無益。
穩靜的“穩”與“靜”
李雅軒先生說:“身勢穩靜之後,心才能靜,神經才能敏感,氣勢才能沉下去。然後再想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氣沉丹田這些規矩。”
我認為,身勢穩靜的“穩”與“靜”含有平衡、協調、穩固的由中定入靜的內涵,假如身勢不夠穩,由於人本能的原因,練拳的心思怎能靜下來?心靜不下來,肢體就鬆不到位,也影響了拳意。
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說了一句對此有領悟的話:“先有定,後有靜;沒有定的靜是假的。”太極十三勢當從中定為主,其他十二勢為輔,太極拳的每一勢,都是先有中定而後有變化。
靜了有拳意才是真靜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私心雜念不可避免,要做到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做到太極拳的“靜”,就需要較長時間又有效的訓練。
在站樁練功或行拳走架的時候,假如頭腦沒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雜念,或者好像入睡無夢狀態的樣子,是不是符合太極拳內涵技術的“靜”?
我認為練功時好像入睡無夢狀態的樣子,這是認識和理解太極拳的練習有偏差,比如有些人眼睛半開半閉、甚至有點搖頭晃腦的打拳,還自認心靜呢,實則是沒有較好的拳意又是精氣神欠差的拳病。
習拳時單是頭腦沒有了生活、工作和其他的雜念,還是不夠完整的“靜”,或許忘記了“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也或許“靜”的層次沒得到提高。我經過了多年的練拳實踐,得知這樣的關係靜了沒有拳意,乃是 假靜;靜了有拳意,才是真靜。
沒有拳意的求靜,是虛有“靜”字的靜態,再靜也練不出太極拳的真功夫。練功習拳的求靜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靜不是目的。
靜的目的是為了養生和技擊,養生的心平氣和需要“靜”,技擊的氣和勁順、用意不用力、以靜御動、內外合一、周身一家也需要“靜”。練功習拳中充滿了拳意,就會使“靜”的修煉變得比較實在。
練太極拳如何找到拳意
1、在練功時,不要一定要架子多麼大,多麼低下,主要仍還是練出手上的拳意來,有了靈感為第一,進一步要這種靈感練的充實起來。
養這種靈感主要的練法,是在穩靜上練功,如不穩不靜,那就絕對練不出靈感來,如手上身上腦筋裡沒有靈感,那就不能算太極摯的功夫。
2、練太極拳主要是找拳意,如找著拳意就算人了門了,拳意如何找?在鬆軟穩靜上去找,放清醒,放靈感,放舒適去找,穩穩的,靜靜的,日子久了,拳意自會到了手上。
如滿身帶勁的去硬找,必致愈找離拳意愈遠,這句話很要緊,要好好相信,如不相信這句話,那就練不好拳了。
3、有人練太極拳如其它門拳一樣,弄些著法招法,想些用法,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練太極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氣的,是無所為的,是泰然的,不能專想某一手一勢的作用。
如一想每手每勢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勻了,那拳意也就始終不會上手了,不會發現了,拳意不上手,靈感沒有,將來在用的時候,就不能聽勁,聽不了勁,也就取不了勝。
4、其主要的練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意貫指,日積月累,內勁自通,拳意就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動,胯為底盤,務須中正,以思想命令於腰脊,以腰脊領動於四肢,尚須以神氣相配,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否則非太極拳功夫。
5、練太極拳,心裡要平靜舒適泰然,把氣息調的舒舒服服的去練,不要滿身帶勁,滿臉的神氣,只是身心放鬆放穩放靜就行了,如是滿身帶勁;滿臉的神氣,這是練外功拳的形態。
練太極拳的人,看來只是平淡無奇,就是對的,如是滿臉神氣,滿身勁頭,這就錯了,如這樣就一輩子也找不著拳意,拳意不上手,是一輩子瞎糊鬧。
心靜體悟拳意的內涵
李雅軒先生說:“平時要在出動時,心裡應如何作想,如何形態,如何神氣,如何出手若無所為而又有包羅永珍無所不為之氣勢,這也是很要緊的。假若是出手有所為,心裡先有一個主觀的定見,那就恐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流於外功之明勁,成了多著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拳意的來源和意義
一、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練拳要“重意”,這對練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練拳經驗和心得的人,一般的都有這樣的認識。
太極拳是個意念拳,走架緩慢,綿綿不斷,起伏平穩,前進後退,出拳出掌,折迭轉換,意念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套路的執行之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也不容絲毫斷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念貫勁無微不至。
意念,在無形中促使著我們的身體各部位發揮作用。
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勢正確、運氣順暢,一旦氣血貫通,全身內外會有一種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感受。
百會透氣,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針刺感,而發麻發跳,手臂沉重,全身面板有膨脹之感。冬天寒風吹襲毫無冷感,似有一個氣體圈護住全身周圍,出現一種用言語難以形容,極其良好的精神享受。
那時候就覺得情意濃濃、妙趣橫生、心曠神怡,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心理狀態。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東西。
如果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馬,走架失控,兩手胡亂劃圈,上身東歪西斜,下肢走無定向,運轉失去生理運動規律和不合拳理要求,人就會動無循序,寒氣逼身,心中空空,情緒低落,達不到鍛鍊的效果。
想要達到以上的境界,還需要經過一番的修煉和領悟。
二、意的來源是什麼
“重意不重形”,這是對拳練多年,動作***形***正確,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之。對於拳齡不長,動作***形***還不夠規範,正在不斷糾正,拳理欠通,拳義貧乏,特別對初學者來說“重意不重形”之詞言之過早。
如果要將“重意不重形”強加予初學者身上的人,叫初學者去重意,那麼他本人就不會太極拳規範的拳架***形***,不明白形與意的關係,所以用“重意”之詞去嚇唬初學者。
太極拳是具有文化內涵,富有哲理性的拳術。其中“意與形”的關係。如將其提高到認識論的高度去分析,它們是一個存在與意識,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體的。抽象的“意”,來源於具體的形,這就叫做存在決定意識。
有規範端正的太極拳架勢***形***,才會有正確、端正的太極拳之“意”。符合生理運動規律和拳術原理的動作***形***,就是意的基礎,沒“形”的基礎,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就以85式楊式太極拳而言,你想得到這套拳中的知識,必須從頭至尾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去認識學習,並要反覆揣摩。
只有學會和掌握了每個動作***形***,以及招法要領,十指的領勁方法,技擊的實用含義和其總體的結構,才可初步對這套拳有所認識,這就是一個實踐過程。這一過程是相當長的,也是相當艱苦的,費心機的。
只有經過反覆實踐、艱苦努力、細心揣摩,熟悉其動作***形***的基本內在,對五步八門,內外三合,虛實變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頂勁上領,收胯頸臂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唯有穩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後才能逐步地“重意”。
練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去重視形的規範,練拳搖頭晃腦、前俯後仰、東歪西斜的話,他的意就隨形而亂,假想有意,也不可算為太極拳之意,只能算別的什麼。太極拳"形"的質量,決定於意的質量,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
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