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型主持人的採訪技巧
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應該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記者型主持人,而作為一名記者型主持人,能否突破“重圍”做出有特色的節目,關鍵取決於他的採訪功力。怎樣才能通過採訪挖掘到有價值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新聞採訪要抓住重點,關注細節
新聞採訪的成功與否,往往決定新聞報道的成敗得失。那麼,怎樣才能取得新聞採訪的成功呢?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為了搶在第一時間採訪到第一手資料,採訪人往往來不及對採訪細節作出任何思考,就要立即趕往事發現場。突發事件的現場會很混亂,要理出頭緒找到事件的當事人或目擊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此過程中,全部注意力就是“搶”到新聞,而抓住重點,關注細節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重點?受眾關心的,就是我們要採訪的重點。記者型主持人在採製新聞時,具有一般記者不可替代的優勢,即一條新聞從採訪到錄製完全可以在現場直接完成,他既是新聞的直接播報者,又是新聞現場的觀察者,同時也是事件的直接調查者,非常有利於進一步挖掘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曲折和事件的深層意義,從而深化新聞主題,縮短新聞採製時間,有效地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更加突出現場報道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但是,伴隨這一優勢,對也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即採訪者必須具有較強的觀察與判斷能力,不僅能夠抓住重點,一針見血地提出問題,還要獨具慧眼,善於發現細微且具有警示意義的重要環節。思維要敏捷,通過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的前後語言貫穿,讓受眾“身臨其境”。
經常出去採訪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些被訪物件在接受採訪時經常東拉西扯,詞不達意,或說話“兜圈子”,不能或不願正面回答記者提問,甚至會把記者繞進他的話題、漸走漸遠而忘記了本來的提問。究其原因,一是採訪者失之於明確的重點話題引導;二是採訪者所提問題含義模糊或大小失當;三是採訪者所提問題詞不達意或不及要害。因此,作為一名記者型主持人,在現場採訪時,必須熟練掌握“提問”的藝術。
細節的採訪是提高整條新聞可看性,並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又一關鍵。記得多年前筆者採訪過一條新聞,報道的是兩名街頭小攤販因賣豆腐發生爭執而大打出手、糾紛過程中一方失手將另一方打死的事件。
對於該事件的基本案情,我通過警方很快就弄清楚了,接下來就開始以事發原因為重點對嫌疑人進行採訪。當事件的來龍去脈都採訪好以後,我突然意識到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細節還沒有提及。我問嫌疑人:“引發你們糾紛的豆腐值多少錢?”嫌疑人被我的提問一下子刺痛了,低下頭去頓了一會,才囁囁地回答:“五毛錢”。說完,竟懊悔地痛哭起來。是啊!只因區區五毛錢卻斷送了兩個家庭的幸福,這是多麼不值啊?!這個細節的採訪,一下子把這條新聞的價值和特點凸顯了出來,我當即決定就用《五毛錢豆腐引發的命案》來做新聞的標題。這條報道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事人對自己一時衝動造成惡果的懊悔之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為有了對細節的關注,一篇情節簡單的刑事案件報道才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教育警示意義。
二、人物採訪要平等對話,善於傾聽
如果說新聞採訪是短平快的節奏,那麼專題節目的採訪就是深挖細究的工作了;如果說新聞採訪更多的是提問式的,那麼專題節目的採訪,特別是人物的採訪,就是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展現給電視觀眾的雙向互動交流。
首先,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彼此需要平視的眼光,在人物採訪中亦是同理。就人物採訪來說,雖有主、客之分,但並非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你問我答的一般性流程,而是需要通過雙方情感語言的交融,實現雙向的實質性交流。因此,主持人採訪者必須以足夠的熱情與真誠打動被採訪者,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積極的情感響應,從而在平等和諧的語境空間製造預期的傳播效果。
我們在選擇人物作專題時,被採訪者剛開始往往不能及時進入角色或找到感覺,特別是那些缺乏被採訪經驗的物件,面對一個陌生的記者,不可能馬上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故事完全呈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在全面展開溝通之前,能夠儘快地與其建立起信任感和親近感。比如,在提問前,應先與採訪物件閒聊幾句,也許一個親切的問候,也許一個小小的幽默,都可以鬆弛現場氣氛,使被訪者的精神得到放鬆並漸入佳境。在此基礎上再適時切入主題,並在主題的界定中通過有效的引導,促使被訪者能以平等交流的心態踴躍發言。主持人應該做到:既不盛氣凌人,也不唯唯諾諾,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對話和無障礙交流。
其次,主持人採訪者善於傾聽是尤為重要的,善於傾聽不僅顯示對對方的尊重,也是索取更多談話內容、集中隨機智慧的有效方式。在人物採訪時,我們經常會碰到兩種型別的被訪者:一種是性格外向型,一開啟話匣子就滔滔不絕的快人快語;一種是性格內向型,不善言辭的“慢熱型”角色。面對不同的採訪物件,我們應該怎樣駕馭整個採訪呢?以我自身的實踐和體會來說,對於前者,需要的是事先溝通,直截了當地把採訪要點告訴給他,讓他隨時圍繞我的話題展開而不至於偏離主題,但同時又不宜頻繁打斷他的話,相對保持被訪者的興奮點;對於後者,需要的則是保持足夠的耐心,運用循序善誘的啟發,給他相對寬裕的心理和思想準備,然後站在他的角度,幫他一起回憶,慢慢將話題引向深入。
總之,不管哪一種被採訪型別,善於傾聽總是取得溝通的重要途徑。實踐表明,在良好的溝通氛圍和有效的啟發中耐心傾聽,每個被訪者都會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講出來,如此製作的人物專訪節目便有血有肉,顯得異常的豐滿。當然,筆者在採訪工作中也經常遇到一種意外的情形:原本在事先溝通時聽到了被訪人較為精彩的語言表達,然而到了正式採訪時,卻發現他居然講得一點兒也不精彩了。於是就要求他再講講,希望他再次講出精彩的看點,但結果往往使人大失所望,即使稍有改善,也全然沒有了第一次講述時的那種靈動。這說明主持人還要把握傾聽的最佳時機,在前期溝通的時候應該把握分寸,把重點和精彩的內容留到正式採訪時來挖掘,而不讓被訪者失去傾訴的衝動和熱情。
三、直播採訪要準備充分,把握主線
直播節目除了新聞之外,更多的是大型活動或綜藝類節目。這類節目在直播之前,各道工序都會進行細緻的準備,而且在直播前會進行彩排、錄製備播帶等。通常情況下,主持人只要準備充分,基本不會有大的問題。但是,在大型活動的直播中,如果安排有采訪的環節,那麼,主持人的提問是否簡潔、是否具體就顯得尤為關鍵,如果提問一長,被訪者就容易前記後忘,東拉西扯,讓採訪變得平平淡淡、枯燥而且多餘了。因此,主持人的提問宜短不宜長,應清晰而具體,以便於得到有效回答,使現場採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大型活動的直播取得生動鮮活的播出效果。
在直播節目中,主持人的前期準備工作也稱之為“靜態採訪”,應該說有相對充裕的時間把它做得非常到位。臺上面對面的交流也稱之為“動態採訪”,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只是幾分鐘甚至幾十秒而已,但是為了這短暫的瞬間,記者更需要事先準備充分,要儘可能地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細節問題,並臨時根據現場情況,靈活機動地運用心理戰術,最大限度地調動採訪物件。對嘉賓臨場遊離主題的一些“題外話”要及時拉回話鋒,引導其走向設定的主題。
綜上所述,的確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實踐和摸索,不斷地去總結和提高。筆者認為,作為一名記者型主持人,在做好本專業的知識儲備之外,還要不斷地學習其他節目主持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要做有心人,不斷積累,唯有如此,才能在主持過程中靈活機動,融會貫通,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即使面對不同的採訪物件,也能相機行事,靈活溝通;即使遇到專業性強的話題,也能避免說出“隔行如隔山”的外行話,從而使自己充分彰顯個性魅力,讓觀眾建立起對主持人的信任感。
主持人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