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技巧之串聯語的使用技巧
播音員或主持人進入工作狀態時,其語言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一些語言的定式也構成了節目的語體特色,可以在沒有裝置存在時,也能讓人感受到這是一檔節目,這就是節目語言的“符號”。比如在節目不同的環節中,主持人的語言就存在著一定的共性,我們通常把這種語言通稱作“串聯語”或者“環節語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串聯詞
串聯語是指播音員或主持人在組織、串聯節目各組成部分的時候即興發揮的話語。串聯語具有很強的主動性、機動性、靈活性和應變性,掌握串聯語的特點,有助於主持人更好地把握各部分的輕重緩急、快慢疏密,使得節目程序緊湊有致,富於節奏感。在不同的環節,串聯語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開場語、銜接語、問詢語、點評語、應答語、交流語、評述語、結束語等。由於總體語言形態存在共通之處,這就為我們在語用預案的設計和主持人現場組織語言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話題的進入
成功的入題可以在瞬間喚起觀眾的注意和興趣,入題要吸引人並使人明白其主旨,要自然而然地引領觀眾步入話題,並展開話題。
開場語的語用功能
溝通:主持人通過簡要講述,與觀眾之間架設起相互信任的橋樑。
暖場:開場道情可激發情緒,拉近觀眾和主持人的距離。
預設:交代話題由來和相關背景,預設節目的基調。
布疑:一開始就設定懸念,激發觀眾的興趣。
引趣:用趣味性講述引發觀眾對節目的興趣。
開場語的表達方式
1、開門見山式
這是一種直接概括地揭示話題主旨的進入方式,這種開頭的特點是單刀直人、簡潔明快,讓人在短時間內進入主持人所設計的思路之中,給人乾脆利落、直截了當的感覺。
運用開門見山、直切主題的方法,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能夠精確地提煉其宗旨,精準地表述其內涵,以清新明快的姿態將話題呈現在受眾面前。也可以先將節目的主要內容和資訊的關鍵點和精彩部分提煉出來,在節目一開始就向人們加以介紹和推薦,這樣入題既可以增強吸引力,使觀眾產生心理期待,又可以幫助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2、迂迴入題式
主持人藉助相關或不太相關的內容,預設某種前提或調動觀眾的興趣,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進入節目,這種入題方式多用於社會性話題,其特點在於以那些或常見或一反常規,或有情有趣或典型新鮮的事例為引子,從凡人小事人手,由身邊的現象談起,實現以小見大、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宣傳效果,或者講個小故事、小笑話,從觀眾容易接受的形式自然入題。
3、引發思考式
主持人用創設懸念或提出質疑的表述,構築一個觀眾積極參與的思維場。
在法制類欄目中,這種手法被普遍應用,如果考生準備的節目在內容上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可以試著採用這樣的方式。另外一種常用到這種開場方式的談話節目是話題評論類,通過提出問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思考興趣,一步步進入主持人的評論思路。
4、情緒渲染式
主持人用抒發情感,感慨萬千,用自己的情感點燃受眾的情感,並確定節目基調。
通過對周圍景物或環境因素的觀察、捕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地進入話題,可以為節目營造出一種和諧親切的現場氣氛。運用這種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借用景物和環境因素不可牽強附會、矯揉造作。
話題的銜接
轉換話題的進行,離不開銜接和轉換,熟練地掌握銜接語,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完成起承轉合,使話題的程序層次鮮明、環節清晰、觀點突出、富於節奏。
銜接語的語用功能
承上啟下。運用言語對節目的不同環節、不同內容進行上掛下連的組接,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內在聯絡。
設定懸念。主持人用提出疑問或用類似相聲裡的“抖包袱”的趣味方式銜接後面的內容。
鋪路搭橋。在節目進行過程中,當某些環節遇到障礙時,主持人為推動節目程序而隨機應變地說幾句話。
銜接語的表達方式:
引用資料,逐漸推進。話題要層次清晰、逐步深入,單純用語言來實現起承轉合和銜接變換有時會略顯單薄,適當“用事實說話”,可以使轉折自然,容易為受眾接受。言簡意賅,畫龍點睛。適時插話,恰當評議,引申糾偏,耐人尋味。
設定懸念,引人人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持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把一個平淡的故事引向高潮,調足觀眾的胃口。
巧用重複,突出焦點。重複是捕捉現場嘉賓、觀眾的話或者反應,又或者借用播放短片中的某個情節加以複述。
它既表達了主持人的傾向,又不會有強加於人的感覺,不僅有助於對原句的理解,而且由於變化產生了新的刺激,可以加深觀眾的印象,強化認識。
話題的結束
在充分地展開一個話題之後,還要巧妙地將它收尾。精彩的結束語不僅可以突出話題的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可以昇華主題的意義,使觀眾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審視話題的價值,並把這種關照問題的方法折射到其他事物上,產生“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效果。因此,話題的結束部分是至關重要的。結束語不一定非得說一大段話,有時候水到渠成,無需多說時就不必再說。
結束語要首尾呼應,評論點題,以情感人,觸動心靈,梳理歸納,概述要點,由此及彼,引發聯想,正確分析,合理建議。
主持人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有哪些及訓練應變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