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演講推向高潮的四種演講技巧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講,一方面要注重平日裡的鍛鍊和學習,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演講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巧賣關子,絕境覓源
“賣關子”並非單純地故弄玄虛,而是暗藏著開啟智慧之門的“機關”。巧妙地運用這些“機關”,就會使演講與眾不同,效果迥然。一種意思,不是用平鋪直敘的辦法表現出來,而是採用語氣或態度上的“否定”來表現,在語意跌宕中巧妙收攏,最終迴歸正面話題。
1947年蔣介石派胡宗南“進剿”延安,企圖攻佔我中央蘇區。在沙家店我軍給胡部以狠狠的打擊,取得了沙家店戰爭的勝利。這時毛澤東首先不是大笑和歡呼,而是替胡宗南遺憾,帶著同情的語氣嘆息:“唉,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哪樣想,他就哪樣辦。”接著毛澤東扳著手指數道:“清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沙家店……整個湊起來我們吃掉它六、七個旅。胡宗南說他有四大金剛,我看他的‘金剛’不如老百姓的醃菜缸鬨堂大笑,他們四大金剛被我們搬來三口:何奇、劉子奇、李民崗,只剩下一口缸叫什麼?會場活躍起來,後面有人喊:叫李日基對了,叫李三吉,下次也許還抓不住,算他一吉,第三次就跑不了啦鬨堂大笑!”
在慶祝勝利的演講中,無論多少豪言壯語都不為過,而***卻並非如此,他先隱藏住勝利的喜悅,採用同情的語氣替胡宗南遺憾,讓聽眾一愣神馬上又心領神會,然後,***把李日基說成李三吉,造成口誤,好像走入絕境。哪知他暗藏機關,巧妙地解釋這種口誤,從而在聽眾眼前展現出一片“桃源”。直至聽完,大家才明白他說錯話的真實用意。
二、表達新穎,“講”出新意
演講不能總是老生常談,重複一些陳腐老套的內容,而應該表達出具有時代感的新穎主題,給人以新的認識和新的啟迪,講出新意來。因為聽眾在聽演講時都懷有一定的好奇心,而只有主題新穎、富有新意的演講,才能滿足聽眾的好奇心,進而對他們形成有效的語言刺激和心理衝擊,調動起他們的聽講興趣。
某省中醫院的一位專家,看到很多的醫生每天都忙著學英語、學電腦、學開車……而無心鑽研業務時,便在一次座談會上作了這樣一個即興演講:
我今天想對大家說的是:在某些領域不妨當回“文盲”。我這話一說肯定會有很多人反對,掃盲掃了這麼多年,現在倒來提倡文盲,太不合時宜了吧!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的知識更新這麼快。內容也越來越廣博,那我們在某些領域出現些“盲點”也就在所難免,也很正常,如果我們什麼都想學,而精力又達不到的話那就很可能會一事無成。相反,如果我們在某些領域,敢於當回“文盲”的話,反倒會有更大的成功向你招手。
像著名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搞科研,就放棄了學電腦的機會,是一名真正的“電腦盲”。他每次需要查資料和傳送郵件的時候就會找助手幫忙,很多人都覺得這樣一名科學家竟不懂電腦,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而崔琦的回答卻是很平靜:“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時尚的東西太多了,無法追趕上的東西太多了,沒有辦法,我必須學會捨棄。”這回答真的很精彩,要想成功就必須先學會放棄……
他的演講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思考。全場寂靜,隨之掌聲大作。
這位演講者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運用了“反彈琵琶”的方法,在演講中表達了在某些領域不妨當回“文盲”的新觀點和新主題,從而使得演講有了新意,增強了演講的吸引力。
當社會更多地提倡全面發展時,演講者卻很大膽地提出了在某些領域不妨當回“文盲”這一新觀點。為了證明自己這一石破天驚之語絕非譁眾取寵之言,演講者在接下來的演講中,針對大家渴望成功的心理,有的放矢,從正反兩方面加以分析闡述,並以著名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為例,論證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
總之,由於主題新穎,講出了新意,這一演講對聽眾形成了極強的心理衝擊,引發了大家對如何走向成功的深入思考,強化了演講的吸引力,收到了很好的演講效果。
三、形象說理,“講”出哲理
演講要以理服人,但抽象地說理往往會讓聽眾感到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的演講主題有多麼深刻,也不管你的演講語言有多麼睿智,都無法打動聽眾。因此,演講者在闡明道理時,要力避抽象,要善於藉助具體的“形象”或真實可感的事物,寓理於形,寓理於物,講出哲理來。
心理學專家高教授應邀到某學院為即將畢業的學生作演講,開場白過後,高教授出人意料地走下講臺,打開了大廳的一扇窗戶。大家狐疑地看著高教授,不知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這時,高教授指著外面花壇裡幾棵枝幹粗大、鬱鬱蔥蔥的“樹”,笑眯眯地說道:“剛才經過花壇的時候,我還真不知道它們是些什麼植物,還是你們的院長告訴了我答案。我現在想問問同學們,你們誰知道它們到底是些什麼植物?”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高教授的話讓沉悶的會場一下子熱烈了起來。同學們爭著回答道:“是海棠。”“對,同學們說得很對,就是海棠。其實,我的家裡也是種著海棠的,但我一開始卻沒有認出外面花壇裡的這些海棠來,原因是,和我家裡種在花盆裡的那些海棠相比,你們學院花壇裡的這些枝繁葉茂的海棠,完全可以叫做‘樹’。”高教授邊說邊回到了講臺上,以充滿激情的語調說道,“海棠種在盆裡,它就永遠是‘花’,而種到地裡,它就會長成一棵‘樹’。這說明,海棠的生長不但需要陽光和土壤,還需要有足夠寬廣的伸展空間。”說到這兒,高教授停頓了幾秒鐘,然後用更加激昂的聲音說道:“海棠如此,那我們人呢?”
高教授演講的目的,是要引導那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勇敢地走出校園,走向廣闊的天地,去經受社會實踐的鍛鍊並在鍛鍊中提高自己,但他卻沒有進行簡單生硬的說教,而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實際,巧妙地藉助大廳外的海棠“樹”和自己家中的海棠“花”進行對比說理,講出了“人和海棠一樣,不僅需要“陽光”和“土壤”,而且需要足夠寬廣的伸展空間”這一哲理。由於高教授在演講時採用了借物說理、寓理於形的演講方法,所以他的演講顯得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散發出了哲理的光芒,引發了聽眾的深入思考,為他和聽眾進行情感與思想上的交流,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最終收到了極佳的演講效果。
四、真情實感,“講”出氛圍
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若能顯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容易營造出良好的演講氛圍,而有了良好的演講氛圍,聽眾的情感之弦就更容易被撥動,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也就更加強烈,聽眾也就更容易接受演講者在演講中表達的觀點。
一條腿瘸了的繼父,養育了我和弟弟十幾年,可在這十幾年裡,我和弟弟從沒有喊過他一聲爸爸,甚至沒好好和他說過一句話,有事找他的話,我和弟弟就會衝他“喂”上一聲。媽媽讓我和弟弟喊他爸爸,而我和弟弟卻指著他大聲地喊道:“他不是我們的爸爸,我們沒有他這樣的瘸腿爸爸……”媽媽聞言,憤怒地將巴掌打了過來,但巴掌最終卻落在了繼父的身上……
後來,長大的我懂事了,知道繼父是真心地愛著媽媽、我和弟弟的,但仍沒有開口叫過他一聲爸爸。直到那天,當獲悉繼父為了救落水的弟弟而長眠不醒時,我才淚雨滂沱、撕心裂肺地喊出了第一聲“爸爸”,可繼父卻再也……聽不見了……
在繼父辭世後的每年清明節,我都會跪在繼父的墳頭,淚流滿面地喊他三聲:“爸爸……爸爸……我親愛的爸爸……”
這是一位女大學生所作的演講,題為《沒有聽我叫過一聲爸爸的爸爸》,在這一演講中,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有的只是演講者和其繼父之間真實感情的流露,一句“在這十幾年裡,我和弟弟從沒有喊過他一聲爸爸,甚至沒好好和他說過一句話”,道出了演講者對繼父的愧疚之情;一句“媽媽聞言,憤怒地將巴掌打了過來,但巴掌最終卻落在了繼父的身上”,道出了繼父的寬容和關愛之情;一句“當獲悉繼父為了救落水的弟弟而長眠不醒時,我才淚雨滂沱、撕心裂肺地喊出了第一聲‘爸爸’”,道出了演講者那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一句“每年清明節,我都會跪在繼父的墳頭,淚流滿面地喊他三聲‘爸爸……爸爸……我親愛的爸爸’”,則道出了演講者對繼父的感激、愧疚和懺悔等多種感情。這些真情實感,引發了聽眾的親情聯想,點燃了他們的親情火焰,營造出了一種濃濃的親情氛圍,最終實現了以自己的懺悔去淨化聽眾心靈、引導聽眾珍視親情的演講目的。
巧用奇設的演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