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習俗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晒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節氣由來

  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颱風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節氣習俗

  今年22日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是農作物生長最快,各地旱、澇、風災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等農業活動較為繁重的時節。儘管如此,“講究”的中國人還是不忘在每年的這個日子裡,忙裡偷閒,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在火熱的夏季中寄寓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而我國的臺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喝暑羊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棗莊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之時,正是麥收結束,新面上市。是一個短暫的農閒期。夏收初過,人已疲憊,該休息休息,享受享受。農村有什麼好吃的?也就是吃個新麥饃饃。狠狠心,殺只羊,不捨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帶著外甥狗子,回孃家,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你家閨女接回來了,我家也不能拉後,也蒸新面饃饃,也殺只羊,也把閨女接回來,吃伏羊。於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營養學家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浙江地區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5]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長8米、寬2米、重約1.5噸,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福建莆田吃荔枝“過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果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嚐。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於是,有人說大暑吃荔枝,其營養價值和吃人蔘一樣高。

  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小吃和高階菜餚之一。把羊宰後,去毛卸髒,整隻放進滾湯的鍋裡翻燙,撈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鍋內的滾湯注入,泡浸一定時間後取出上市。吃時,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鮮可口。

  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說的是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

  肉為互贈的禮品。

  廣東大暑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脣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晒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燒仙草本身也可入藥。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臺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

  臺灣大暑吃鳳梨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另外,大暑前後就是農曆六月十五日,臺灣也叫“半年節”,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大暑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身體健康的美好情感,也給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大暑節氣吃什麼最好
大暑節氣習俗起源
相關知識
大暑節氣習俗起源
大暑節氣習俗起源
大雪節氣習俗起源
小暑節氣習俗起源
小暑節氣習俗起源
大寒節氣習俗起源
大寒節氣習俗起源
大寒節氣風俗習慣_大寒節氣習俗起源
大寒節氣風俗習慣_大寒節氣習俗起源
立夏節氣習俗起源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