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川的春節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四川人對春節極為重視。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歡迎閱讀。

  

  大年初一,成都人開始“走人戶”了,親朋好友互相串門,人們互相設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這十幾天吃完。

  更多的花樣在遊玩上,初一開始,人們扶老攜幼穿新衣走“遊喜神方”,這是老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曆史。在傳統文化中,財神與喜神是連在一起的,所謂“喜神”,是指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處。

  人們遊喜神方最喜歡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民眾平時很少往來,廟會自然也成了人們交流和物資交易的好機會,所以又稱為“廟市”,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

  更關鍵的,大廟會是一個娛樂專案的嘉年華,變臉、吐火、滾燈、手影戲、木偶戲等川劇絕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畫、剪紙各式民間絕活都能在廟會上看到,滾鐵環,抽陀螺,坐雞公車,拉提簧、響簧,這些土得掉渣兒的玩藝兒玩得小孩瘋跑……往往幾臺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應有盡有;商賈雲集,三教九流紛至,百種小吃、賞百般武藝、玩百項遊戲,民族、民俗、傳統、現代、鄉村、城市諸種文化形式複合於一體。

  初七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獨特的風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過;到了初八初九夜裡,各寺廟、會館、街坊點起“天燈”;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鬧熱。

  十五過後,照理說年已過完,成都人卻還有一個花樣:正月十六“遊百病”,登上城牆漫遊,據說可使一年不生疾病。他們把這一天叫做“過厚臉皮年”。

  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絡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曆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春節食俗介紹

  湯圓

  湯圓的“圓”有“團團圓圓”之意,南方人過年時每家每戶必定要吃湯圓。

  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關於四川的春節習俗
關於廣州春節的習俗
相關知識
關於四川的春節習俗
關於四川的春節習俗
關於簡單的春節習俗手抄報
四川的春節習俗有什麼不同
四川的春節習俗有什麼不同
關於四川的傳統節日
關於四川的傳統節日
關於特殊的春節疫情隨筆作文
關於四川的禮儀
關於好看的春節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