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書筆記例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長篇小說《牛虻》的作者艾捷爾•伏尼契***1864-1960***是英國進步的資產階級作家。出身在愛爾蘭科克市。她早年喪父,從小就養成堅強的性格。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生日的時候,同桌送我一本伏尼契的《牛虻》。這麼多年來,此書不知道被我反覆讀了多少遍。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義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

  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牛虻***亞瑟***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在革命鬥爭中學會了堅強,並支撐了他的事業。

  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裡瓦雷士。在那裡,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

  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義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面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面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著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後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後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後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說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嘆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絡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麵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著、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己、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該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己的思想中,為自己所用,”讓認為9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偏見不攻自破。

  《牛虻》一書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為死亡所纏繞的肉體和靈魂是何其痛苦,我們有什麼理由為身邊那一點點輕如塵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嘆!沒有什麼事能使我們放棄對信仰的追求與生之希望,沒有什麼溝壑是不能逾越的!只要你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你為什麼還要停滯不前呢?我的太陽到底在哪裡呢?難道世俗便是真理、便是希望嗎?第一個走出這一步的人固然是艱難的,但是,再困難也得朝前走,即使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諷與阻撓,也要堅定地走下去!有什麼讓你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呢?

  信的末尾是那首著名的小詩: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這首詩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

  牛虻雖然已經犧牲,但我堅信,一定有千千萬萬像牛虻一樣的人為了理想,為了解放,努力著並繼續鬥爭著,哪裡有壓迫,哪裡有磨難,哪裡就有牛虻。我也堅信,一定有千千萬萬的人受到牛虻的鼓舞而成為牛虻一樣的革命者。

  牛虻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是他不能被打敗。因為,精神,永生!

  有了一種精神,我們才會堅強起來,才會矢志不渝地追求我們的目標,我們才不會屈服,不會消沉。那麼,無論我們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會像牛虻那樣快樂的飛來飛去……

  懂得微笑,人才不會在困境中恐懼;懂得給予,我才知道緣份冥冥中相遇。風會停,雨會止,笑著活下去。

  篇二

  《牛虻》一書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衝突來表現的。這種矛盾衝突主要包括父子關係、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亞瑟同神甫蒙泰尼裡的關係上。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泰尼裡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甫。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與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義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於將來能偷偷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甫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的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裡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牛虻”一詞源出希臘神話,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愛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來日夜追逐已化為牛的安娥,使得她幾乎發瘋。後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為牛虻,說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當時社會的弊端實行鍼砭,即使自己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為新生亞瑟的名字,意味著他將是一個堅定的反教會統治的革命者。果然,當“牛虻”出現在讀者面前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對革命的無限忠誠激起讀者對他的崇敬之感。而作品結尾對牛虻慷慨就義的描寫,則是特別精彩的一筆。

  牛虻: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個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願被命運折磨的人。他深愛過兩個人——父親蒙坦里尼和高潔的女人瓊瑪,但後來的他一生都沒有再給機會讓他們來愛他。他的內心承受了非人的煉獄般的折磨。他給我們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該為什麼活著。

  牛虻最後在遺書裡寫下的一段話,至今成為經典:我沒想到他們這麼快就重新動用審訊和處決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巨集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將會懷著輕鬆的心情,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經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終生只愛一個人

  她,瓊瑪——牛虻在亞瑟時代就對她心生愛慕,只可惜由於無意中洩露了組織祕密,被視為叛徒。瓊瑪的一記耳光打碎了亞瑟的心,他的愛情也從此暗淡下來。13年後,當亞瑟化作牛虻歸來,身心俱已大變。他記恨瓊瑪對他的傷害,即使在她面前內心再次強烈地翻滾著愛情,也不承認自己就是曾經的亞瑟,這種殘酷的折磨讓瓊瑪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內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給瓊瑪留下一封告別信,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種撕心裂肺的愛情讓瓊瑪悲痛欲絕。“在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時,瓊瑪,我就愛你。那時你穿著方格花布連衣裙,繫著一塊皺巴巴的圍脖,扎著一根辮子拖在身後。我仍舊愛你”。

  牛虻:也有另一場糾葛

  她,綺達——一個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她在對牛虻的瘋狂愛情裡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並不把她放在眼裡,她只是他在某些場合,某些需要時的陪襯。她怎麼能甘心呢?她不僅要佔有牛虻的肉體,還要爭取他的靈魂。可是,牛虻的靈魂除了屬於革命,屬於自己的信仰,還屬於暗戀的瓊瑪——他的同志和戰友。這就註定了無論做什麼,怎樣做,吉達都是和悲劇連為一體的。但綺達就是願意以這樣的方式燃燒自己,直至化為灰燼。

  牛虻:殘酷“封鎖”父愛

  他,蒙坦里尼——曾是他的榜樣和偶像,他曾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但他沒想到他曾私通自己的母親,而自己就是他的私生子。這種毀滅性的打擊讓亞瑟的信仰徹底崩潰。這一事件也直接決定了亞瑟時代的結束。他留給這位“敬愛的神父”一個投海自殺的假象,讓這位“父親”的內心多年來一直浸泡在靈魂的煎熬裡。13年之後,他們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經在各自信仰的極端衝突中痙攣與壓抑。父親最後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但他的靈魂又怎可能得到安息,他很快也隨兒子而去。

  《牛虻》經典段落

  他們沿著湖邊走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坐在一段低矮的石頭牆上。緊挨著他們的旁邊長著一叢玫瑰,上面結著猩紅的果子。一兩簇遲開的乳白色花兒仍然掛在高處的一根花莖上,帶著沉重的雨滴在淒涼地擺動。在碧綠的湖面上,一隻小船在裹著露水的微風中盪漾,白色的風帆無力地抖動。小船顯得輕盈柔弱,就像是一束銀白色的蒲公英被扔到了水上。高處的薩爾佛多山上,某個牧人小屋的窗戶敞開著,就像是一隻金黃色的眼睛。玫瑰花垂下頭來,在九月裡悠閒的白雲下浮想連翩。湖水拍打著岸邊的鵝卵石,發出喃喃的低語。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女神郭沫若讀書筆記
彷徨之刃讀書筆記
相關知識
牛虻讀書筆記例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例文
南城舊事讀書筆記例文
關於讀書筆記例文大全
吶喊讀書筆記例文
魔法灰姑娘讀書筆記例文
初中生讀書筆記範文
燈光讀書筆記範文五篇
道德經章節讀書筆記作文
道德經每一章讀書筆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