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學理論淺述論文
道德心理學來源於西方心理學,具有高度的經驗性和綜合性,是一門古老而又嶄新的交叉學科。道德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道德認知的研究、道德情感的研究和道德行為理論的研究三方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道德心理學理論綜述》
[摘要]道德心理學的理論研究主要體現在道德認知的研究、道德情感的研究和道德行為理論的研究三方面。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三階段理論和柯爾伯格的三階段六水平理論為道德認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艾森伯格從親社會的獨特視角研究了道德認知的發展;道德情感理論受到了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良知理論和移情理論是該領域的重要理論:道德行為理論的研究主要探討道德的心理機制和道德行為的形成。
[關鍵詞]道德心理理論;道德認知發展;道德情感;道德行為
[作者簡介]劉亞娟,蘇州大學教育學院200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江蘇蘇州,215123;吳榮先,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江蘇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江蘇蘇州,215123
道德心理是指人類道德言行的心理狀態、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凡是涉及道德問題的心理現象都屬於道德心理的範疇。人類對道德心理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國外最早可追溯到休謨和達爾文,國內最早可追溯到荀子和孟子。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道德心理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從皮亞傑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算起,只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道德心理學理論發展到今天有很多理論出現。道德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成分組成。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對道德心理學理論進行論述,旨在為道德心理理論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好的爭論的平臺。
一、道德認知發展理論
道德認知的發展是道德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心理學家、道德學家們對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而且形成了很多有體系的理論,其中成就最大的當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和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
***一***皮亞傑的三階段道德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認識發展經歷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前道德階段***0~5歲***。此時兒童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行為直接受行為結果所支配;對道德的概念還很模糊。第二階段是他律道德階段***5—8歲***。此階段兒童對道德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看法,但也只是認為道德即規範和規則,遵守規範和規則便是符合道德的,反之就是違反道德的,只重視行為後果,而不考慮行為動機,因此他又稱此階段是道德現實主義;此時的道德就是服從權威。第三階段是自律道德階段***8歲以後***。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範的相對性,體驗到了規範之外的東西,如責任、公正、動機等,因此皮亞傑又稱之為道德相對主義,此階段與前兩個階段的本質區別就是兒童逐漸形成了“良心”,對道德的認知和判斷已經昇華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
皮亞傑是第一個提出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人,也是第一個應用實證的方法對道德認知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人,這是其最大的貢獻。但由於皮亞傑對兒童道德觀念的研究是從屬於他對一般人類認識發展問題的研究的,因而他不可能對兒童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的探討。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三水平六階段模型理論
柯爾伯格在1980年提出了他最新的、最全面的道德發展階段模型。他認為,道德發展經歷三水平六階段:水平一:前習俗水平。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規則中的是非善惡觀念十分敏感,依據行為的實際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否道德。這一水平分兩個階段。階段一:懲罰與服從的道德定向階段。本階段的人是自我中心的,所謂對就是絕對服從權威而避免懲罰的,他不考慮他人的動機和利益,把自己的觀點和權威觀點混淆。階段二:相對的快樂主義道德定向階段。所謂對就是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利益,他能把自己的、權威的、和別人的利益及觀點區別開來。水平二:習俗水平。處於這一水平的個體認為規則是正確的,有維護秩序的內在願望,行為價值是以遵循規則的秩序為依據的。階段三: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的觀點。階段四: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此時人把社會觀點與人際關係或動機相區別,依據自身在社會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人際關係。水平三:後習俗水平。此時個體認為道德決策不僅取決於原則、利益、動機,還必須為社會所贊同,社會是按公平和仁慈來運作的。階段五:民主地承認法律的道德定向階段。本階段人採納的是一種超越的社會觀點,理性的個體意識到權利和價值優於社會依附和契約的觀點。階段六: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這一階段人真正懂得了道德本質,將用於社會治理的普遍倫理內化為一種道德的崇高境界。
柯爾伯格在皮亞傑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道德的發展做了系統的研究,其理論源於皮亞傑但又發展並超越了皮亞傑,他整合了傳統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這在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另外他還進行追蹤研究,不僅有對美國本土被試的追蹤研究,還有對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的跨文化的追蹤研究,這使得他的研究更具普遍性。
***三***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發展理論
艾森伯格對道德心理的研究是從親社會道德情景方面開始的,她認為“一個人必須在滿足自己的願望、需要和價值與滿足他人的願望、需要和價值之間作出選擇”,也就是說個人利益和需要幫助的人利益之間存在著矛盾衝突。艾森伯格認為兒童親社會道德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階段一:自我關注的享樂主義推理;階段二:需要取向的推理;階段三:讚許和人際讚許的定型取向推理;階段四:包含有兩個小階段,即自我投射的移情推理階段和過度階段;階段五:深度內化推理。
艾森伯格開闢了道德研究的一個新的通道,即從親社會道德方面做了理論研究,彌補了前人單一研究的不足,特別是彌補了柯爾伯格從道德禁令方面研究的不足。但是她的研究多是通過對兒童的口頭報告分析得到的,可靠性值得置疑。另外她的研究因為是在親社會的情景下進行的,所以難以在一般情景下推廣。
二、道德情感理論
道德情感是個體對社會道德現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道德知識經驗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是主體有意識的評價性的心理反應。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一般來說,可表述為:心理激動—分析評價一形成定勢。
***一***孟子的道德情感理論
孟子認為,凡人皆有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規定:“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這裡的“心”首先含有情感之義。惻隱之心,一般表現為同情心,羞惡之心表現為一種羞恥感與憎恨之情,辭讓之心表現為一種寬容大度之情,是非之心更多表現為對善惡的情感認同與拒斥。有鑑於此,朱熹認為,孟子“所謂四端者,皆情也”。“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在善惡分析中,不僅有
理性的分辨,而且有情感的認同:好善惡惡已不單純是理性判斷,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接受或拒斥。正是德性所蘊含的情感之維,從一個方面構成了向善的內在動因,併為知轉化為行提供了一個過渡平臺。
孟子對最基本的人性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對道德情感的朦朧的描述,這些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道德情感中最基本的四種。人只有形成了這些情感,才會去做道德的事情。
***二***王陽明的理論
王陽明主張“無心則無身”,強調道德主體的情感品格;主張“心外無善”,注重道德行為的情感驅動;主張“致極良知”,開發道德自律的情感機制,由此形成了他系統的道德情感理論。王陽明注重內心體驗,強調精神生活優越於知識性活動;強調直覺,而不是分析;強調人的情感本質。
王陽明在宋明理學繁盛時期提出的道德情感理論,是理論界的一朵奇葩,改變了中國當時理性研究獨佔鰲頭的局面。他的“心外無善”是道德發展的高階階段,即道德已經內化到人心中,做事只需隨“心”。此心是道德化了的,它有自己的原則。“致極良知”是指在個體心中已形成了良知,道德情感具有“悲天憫人”的特點,具有一種徹底的人道主義的情懷。
***三***霍夫曼的移情理論
霍夫曼的道德情感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移情。他認為,移情在道德情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提出了移情的四種水平,即普遍移情、自我中心的移情、對另外個體的移情和超越情景的移情。霍夫曼還解釋了內疚在移情性苦惱中的作用,並將它與懲罰的焦慮和弗洛伊德的內疚做了區分。另外還試圖確定移情和道德原則的關係,認為移情情感的喚起可以啟用道德原則。 霍夫曼的研究解釋了移情的產生和發展,闡釋了內疚和移情情感的關係以及移情與道德原則的關係。他第一次對道德情感理論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研究,然而,他沒有解釋兒童如何學會在對他人的關心和自私自利動機之間平衡。
三、道德行為理論
道德行為是在個體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基礎上,自由選擇後而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是說,道德行為包含兩個基本含義:一是面對利益時的道德衝突;二是面對衝突時的道德選擇。
有道德衝突才有道德行為的選擇問題,道德衝突的大小同所選擇的道德行為價值是成正比的,道德衝突越大,所選擇的善的行為價值就越高。
道德行為過程一般分為發動、進行和終結三個基本階段。與此相適應,道德行為的心理機制可分為道德心理的啟用、道德心理持續和道德心理平衡三個過程。在道德境遇的外在誘因和道德情感的內在驅動下,道德行為被啟用,而道德行為是一個持續的活動,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行為的持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道德行為完成以後,道德衝突解除,道德動機得到了實現,此時道德心理重新平衡,道德行為終結。因此也可以說,道德行為是解決個體內心衝突、維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了道德行為成分,他認為道德行為是習得的,兒童的道德行為是觀察學習和模仿的結果。社會學習理論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兒童會模仿社會榜樣的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但是這種只強調模仿學習的理論,使得道德行為好似失去了主體的能動性。而道德行為是由個體內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識發動的。不過社會學習理論對道德行為的形成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操作過程,這點是道德行為理論研究的一大突破。
道德行為是道德心理中最為複雜的一部分,它不僅和道德認知有關,還和道德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絡,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前提,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道德行為。另外道德行為還和環境因素、個人目標等外界因素有關。目前中外對道德行為的理論研究還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觀點水平上,很少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出現,這是道德心理理論研究的空缺。
綜觀中外對道德心理的研究,道德心理學理論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索,特別是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研究。另外我們不應該僅停留在研究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水平上,還應該進一步對這三個維度細分,應該對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目前對三者關係的研究僅僅是一些簡單的闡述,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模型。道德心理是很複雜的,它不僅與個體有關,還和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對道德心理的研究還要與社會環境相聯絡。總之,道德心理學理論研究還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有關心理學應用的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