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論文
教師是小學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力量,組建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探索》
【摘要】作者立足於教學第一線,從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他們的學業、情緒、行為、人格等入手,進一步分析影響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內外因素,進而有針對性的探索出相應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健康;教育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尤其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應該得到重視,心理健康應該是一個人的整個心裡面貌在大腦機能正常的前提下,不斷向社會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程度漸次發展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推進素質教育應當以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基點。班主任處於師生交流的最前線,瞭解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輔導,對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非常重要。
一、常見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當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集中表現在學業、情緒、行為、人格等方面。
***一***學業方面
據調查,學習問題是學生熱線諮詢中最多的問題,往往能夠佔到一半以上。小學生的學習問題多與自身發育未成熟和學習習慣未養成有關,主要集中在學習障礙和學校適應不良綜合症上。學習障礙是指個體在聽、寫、讀、說、推理或數學等方面的獲取和應用上,表現顯著困難的一群不同性質的學習異常者的通稱。
***二***情緒方面
表現為情緒化傾向。部分學生存在自卑現象,缺乏自信和勇氣,孤僻寡言,輕視自己,不願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在中高年級學生中出現逆反心理,傾向於不加分析地予以反對、否定和抵制意見。學生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鬱成分,性格非常脆弱。
***三***行為問題
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做事半途而廢,愛說謊話,易上當受騙,行動放任自流。學生中還存在多動傾向,作業潦草、粗心大意,喜歡不停的做小動作。當今學校空前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使他們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薄弱。面對困難和挫折,無所適從,傾向於消極逃避,這也是當今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新的動向。
二、影響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和內在的心理因素的複雜影響和互動作用,其中家庭、學校與社會等環境因素在其影響中起主導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影響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家庭的結構、人際關係、教養方式、文化經濟背景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大。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結構不完整能給兒童造成心靈創傷。家庭的破裂,會使子女失去愛的溫暖,使其情緒和人格上受到傷害,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2.學校影響
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通常表現在辦學思想、教育態度、教學方法、學校的風氣與人際關係上。首先辦學思想方面,高考的指揮棒的強力引導,造成片面追求成績、升學率,使學生學業負擔過重,身心勞累;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造成道德滑坡,體質下降。許多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教育態度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師對學生的諷刺、挖苦、責罵甚至體罰現象,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後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3.社會影響
突出表現在大眾傳媒、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風氣上。大眾傳媒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渲染對學生身心的摧殘是極其嚴重,激發其驚奇、好奇、模仿等心理反應,是導致打架鬥毆等攻擊行為增加的重要誘因。網路遊戲更是誘發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溫床。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流動人口的增多,部分貧困子女心理健康狀況惡化,過早的流向社會,失去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為社會留下隱患。
***二***內部因素
影響的內部因素表現在:認知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意志及自控力差等方面。
1、首先,認知不成熟。神經系統較脆弱,感知事物時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徵,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年齡增長,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由認知的較低水平向成熟發展的過程過渡。部分學生有片面發展的傾向,導致大腦兩半球不能均衡發展,極大的影響了學生未來潛能的開發。
2、其次,情緒不穩定。有心理學家認為,精神健康主要同情緒有關。小學生情緒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他們的情緒常常是無意義的,由於理智感尚待形成,作為駕駛情緒的情感主要由情景決定,波動性大,不能自覺地、靈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較多的情緒困擾和情感挫折,容易導致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體驗。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據小學兒童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基於以上分析,為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展以下探索對策: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也是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心理素養的主渠道。在教學中應紮實有效的推進新課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有機結合。紮實有效的推進新課改,減輕學生負擔:當今社會火爆的培訓市場中,有很多小學生的影子,成為一道道鮮亮的社會風景。
***二***班主任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務,它主要體現為“愛”,愛每一個學生並且充滿責任感、理智感非寵愛,溺愛。它表現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家長溝通上。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師生觀是教學的基點,良好的師生關係應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關心四個方面。只有尊重才能體現出平等;只有信任,才會增強其前進的信心;只有理解,才能達到和諧;只有關心,才能點亮他們心中的希望。
2.建立良好的家長溝通,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說:“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等不同的形式與家長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做到相互配合,形成家庭與學校教育的合力。班主任應細心的捕捉學生的心理偏移,關注他們的特殊舉動和偏激詞,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成為孩子心聲的忠實傾聽者,做到嚴而有愛,雙管齊下。建立家校聯絡日記,共同從學校和家庭中的日常小事、點滴入手,找準切入點,培養孩子的心裡素養,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紮實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課程
心理健康課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和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諮詢,他們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兩個方面。
1.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在教師的帶領下,對有相同輔導需求的學生,圍繞某一輔導主題,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與人際互動,相互啟發,形成團體共識,進而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態度、情緒和行為。讓他們在這一環境中宣洩苦悶,獲得支援。
2.進行個別心理諮詢。學生心理問題有共性的一面,但共多表現為個性化的一面。針對學生中的情緒、個性、自我觀、挫折、人際交往,尤其是學業不良、品德不良等進行個別心理諮詢,通過診斷分析和干預,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有效地緩解、宣洩學生的心理壓力。
為適應當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視,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在工作體驗中繼續探索,用愛去統領,用心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為愛,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恆的太陽,它能鑄造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絢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陳永勝.《小學生心理健康》【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2]吳思娜《21世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M】.科學出版社,2007。
[3]張承芬,孫維勝《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篇二
《淺談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發展這一問題。作為農村小學,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對滯後並且明顯阻礙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特別是有的教師以"獨斷專行"的教育行為來捍衛在學生心目中"權威"地位,對部分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傷害;社會上的一些對教育認識的偏差,也使得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髮展。
針對以上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實際出發,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並在開展這項工作中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遵循科學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努力培養學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老師,學生,心理健康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開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質這一層面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而作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而農村小學卻因為資訊的閉塞、師資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所處環境的落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習以為常"的現象--現狀的縮影
讓我們先來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在我們平時教育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現象之一:學生家長對老師說: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不聽話你你就打!沒問題!而老師也感到這樣的家長真是通情達理,對老師信任,跟老師配合"。
現象之二:老師對學生說:今天晚上的家庭作業誰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別進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學生被拒之門外,有的明知"進了門",乾脆呆在家裡不來了或逃學了。
現象之三:老師對考試考糟了的學生說:"你怎麼這麼笨!真是沒救了!全班的成績都被你一個人拉下來了!"這個學生低著著,忍受著教師的指責和全班同學投來的"怨怒"的目光。
現象之四:老師對反駁自己的學生說:"你這是什麼態度?竟敢和老師頂嘴?你還想不想念書了?!"在老師的呵斥中,學生滿腹委屈但不再講話。
現象之五:老師規定:"作業錯一次,罰做50遍,再錯,罰做100遍,依次翻番"。結果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因一錯再錯而老師又不給他"指點述津",被罰做2000遍!這樣一個近乎天文數學的龐大作業量,使這名學生再也不敢上學了!
現象之六:一位學生因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用小樹枝抽打左手心,導致學生的左手腫得像小饅頭,家長要找老師論理,學生還極力陰攔不讓家長去學校。
這些都是筆者所耳聞目睹的真實事件,在農村小學,這些現象可謂見怪不怪,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診斷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濃縮。
二、看不見的危害--心理傷害
上述這些現象,已不是簡單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而是一種心得上的懲罰,心靈上的傷害,這些現象的共同特點是:
1、不尊重學生,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對學生的體罰、諷刺、挖苦以及家長式的"霸權主義"作風,使學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寬容,從而產生了羞愧、自卑、不思進取、委屈、失望、說慌、無助、失落、對老師疏遠,逆反心理等心理現象,使學生的心理受到傷害。
2、不講究科學,使學生的心理產生障礙。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研究學生的心理,不講究科學,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濫用不正確的懲罰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罰做2000遍作業,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學生產生了心理障礙,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喪失自信、缺乏興趣、憂鬱、壓抑、膽怯、畏難、自我形象降低...
總而言之,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情",其實不平常,它們造成了我們看不見的傷害卻是更深的傷害--心理傷害,破壞了兒童的健康的心理狀態。而這個問題恰恰就是長期被我們廣大教育者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視的問題。
三、原因探究
造成這種農村小學面積大學生心理頻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從而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嚴重影響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影響學生個人素質的完善與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說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令人"習以為常"的小事?為什麼學生的心理狀態不能引起教師、家長的重視?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認識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當然地把它理解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認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實,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麼一回事,就更談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也有一些教師,朦朦朧朧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並不等同於思想品德教育,但卻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無,與己關係不大,與教育教學關係不大,那不是自己該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專家學者的事。
3、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師,切身體會到了心理健康對於學生、對於教師、對於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當他想認認真真地來做這方面事情時,才發現,原來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是那麼缺乏,無力支撐,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辦法操作。
4、小環境的過低要求縱容了教師的"懶惰"和"無知"。
農村的資訊比較閉塞,家長的文化水平從整體上來講相對較低,所以農村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諸如"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心理諮詢"、"心理治療"這些名詞更是聞聽未聞,也無人對此提出什麼要求,而在家長群體中和一定範圍的社會輿論中被普遍接受的論點是:"師生如父母,教師地學生沒有壞心,打兩下也沒關係","教師總是對的,無論怎樣批評學生都應該的和可以的,對老師的語言、方法態度不能苛求","教師地學生的懲罰是必要的,那是對學生負責任的再現,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而家長和輿論卻從不考慮這"打兩下"批評"懲"是否已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傷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教師也就開始"打兩下"、"批評"、"懲罰"......對於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什麼是心理傷害,什麼是心理障礙等也就懶得問津了,自認為"省事無事",卻不知是貽害無窮?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教育的一項內容和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一門全新學科,是心理學理論的技術體現,屬於應用心理理解範疇,是直接服務於人心理健康的一門獨特的理論與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並不等同於單項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的某些理論與手段,而更多的則是心理教育與訓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於思想品德教育,但體現、開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轉變,行為訓練的新方法、新思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動態的心理教育活動的影響、啟發、引導、提高學生對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對自身調節的自控力,從而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地成長、發展。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佈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和心理學專家的結論,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自強自立,勇於嘗試,敢於創新,不畏艱難,對知識有濃厚的興趣,對自我充滿成功的信心。
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的全面素質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學生成長髮展載體。據有關統計資料表現,87%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不是智商與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心理狀態的問題,也就是說,87%的學生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處於不健康狀態。這也足以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所佔的傷量之重。
其次,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觀念、新手段還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法實效,真正取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師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突破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變化。既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教師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就形成了良性迴圈,使心理健康工作開展得更好。
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發展性目標,即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另一個是防治性目標,即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使學生達到心理健康。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發展性目標和防治性目標來開展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訓練,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以健康發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心理偏差,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在當前的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困難的問題,如厭學、考試焦慮,學校恐怖,注意力障礙等;高年級的學生有青春期煩惱的問題,如體徵引起的煩惱,異性交往的煩惱的以及情感誤區的煩惱等;心理品質與行為的問題,如兒童強迫症,學習能力缺失、說謊、孤獨、嫉妒、自卑、抑鬱、多動症,以及極少數學生因受環境影響和不良影視劇的影響而產生的自暴自棄,厭世輕生,玩世不恭的念頭和行為。對這些問題的克服,也是我們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七、農村小學怎樣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對教師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使教師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義,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作為農村小學,不可能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那麼就需要普通教師來"兼職",所以,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一切圍繞學生一切為了學生。
2、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和宗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為了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發展。
3、活動性原則。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在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定要以活動為載體,因為活動中,學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實的一面,這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機會。
4、協同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最講究協調一致,雙向互動,切不可一廂情願地說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壓,那樣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傷害。
再次,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滲透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應該是應用最廣泛也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專題教育,如講座、報告會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3、開展心理諮詢活動。使學生有發洩的渠道,減輕心理壓力。
4、創造條件,開辦家長心理學校,或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以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與家庭互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群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學生通過自我矯正、自我診治、自我訓練、自我修復心理障礙,這樣也最鍛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7、其它形式的教育。
當然,有些有效的途徑是靠教師們在親身的工作體驗中摸索出來的。只要我們有心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把這項工作做好。
消費心理學的有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