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古詩云: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中國古代習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歷史悠久了,它代表著我國傳統的什麼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元宵節的一些文化意義,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元宵節的文化意義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裡面包含了人民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後,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國家,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揹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元宵節食俗
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臺灣元宵習俗
臺西炸龍
在元宵節的炸龍在苗栗本地人叫做“火旁”龍,因為“火旁”這個字打不出來***“火旁”這個字念做“棒”***,所以報章雜誌都用炸龍來做介紹。苗栗的炸龍晚會就是在元宵當天會請舞龍的冠軍龍進場表演外,還會邀請苗栗個各廟宇的代表龍進場同時表演舞龍的活動,今年的炸龍活動就有十一條龍同時在場表演。
表演的場地放滿了鞭炮與大龍炮外,參與表演的廟宮與圍觀的群眾也會不斷在馬路旁點放鞭炮***大龍炮是一種聲音很大也會噴火噴煙的鞭炮***。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群龍在煙霧與鞭炮的火光中穿梭,再配合傳統舞龍的敲鑼打鼓,就好像真的龍神下凡來幫大家祈福未來的風調雨順。在苗栗客家人的習俗認為把龍炸的越爛越好,這樣明年就可以旺整年。
臺東邯鄲
看完了臺北、臺南、臺西的特色元宵習俗,當然少不了臺東的習俗。炸邯鄲是臺東元宵節近五十年來特有的習俗,寒單爺本稱為邯鄲爺、也稱玄壇元帥、玄壇爺。臺灣的元宵節,臺東的“炸寒單爺”的民俗更是不能錯過。“寒單爺”也叫武財神,相傳“寒單爺”生性怕冷,於是,在他出來的時候,人們以火炮為他驅除寒冷。“寒單爺”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人們紛紛往“寒單爺”身上扔鮮花、水果以及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抬著“寒單爺”的人紛紛用掃把擋住頭部,以抵擋鞭炮的轟炸。而觀看的人們,個個臉上堆滿了微笑。
猜你感興趣:
元宵節吃湯圓的時間是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