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我與傳統文化
漸行漸遠的石庫門,浮現出模糊的輪廓。在我們90後的眼中,她已成為歷史的見證,與此同時,她與我們開始陌生…… 可是,我從小就是在石庫門裡長大的啊,我對石庫門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斑斑駁駁的窗戶中透出溫暖的光亮,窗戶上的盆景,屋簷下牆角邊的野草,馬路兩邊高大的梧桐,灰色的青石板路夾雜著青苔,冰涼而又堅硬……這屬於我兒時的記憶,抹也抹不去。 那個時候,上海就已經漸漸失去了張愛玲筆下那十里洋場的感覺——繁華而蒼涼。那種像老的膠片電影一樣的生活,微微泛黃的精緻女子的畫報,空氣中沉浮著“金嗓子”周璇的甜甜軟軟的歌喉,有些模糊,那舊唱片里布滿白色斑點,夾雜著些許噪音,胡琴的抑揚頓挫有一絲懷戀的味道……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只要放學了,我和夥伴們可以在弄堂裡瘋玩。我們規規矩矩地玩,玩警察捉小偷,踢毽子,跳橡皮筋。有時候碰到下了班的大人,或者是坐在門口揀菜的阿婆,我們都會擁上去,嘰嘰喳喳的複述著那永遠說不完的話:“小張叔叔,今天我是警察哦!不許動,站好,我要抓小偷了”、“阿婆,這是什麼菜啊,長得很像阿黃的頭髮哦,哈哈……”那些大人們就笑眯眯的看著我們,好脾氣地聽我們無休止的聒噪。伴著我們遊戲時瘋狂的尖叫,他們放下了手裡的包,戴上了圍兜開始準備晚飯。這時候,我們從弄堂這頭跑到弄堂那頭,又從弄堂那頭跑到弄堂這頭,家家戶戶的窗外都聽得到“嗞嗞”的炒菜聲,整條弄堂慢慢瀰漫起著飯菜的香。 那個時候,整個弄堂裡的鄰居我們差不多都認識,我們捉迷藏時會跑到一家人家裡去躲起來,那家主人總是很大方得拿出“阿咪”奶糖請我們吃。回家後也總是會被大人罵:“哪能白相了伽晏?瘋到阿里去了?都勿要吃飯啊?”弄堂裡很普通的飯菜,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記憶裡總是特別香。 記憶中,石庫門房子的門口好象都有一條檻,進門出門的時候都要跨過去。這道檻在記憶裡也特別深刻,它是我經常跳過來跳過去的標誌物,也是我從小“跨欄”用的欄杆。這道坎,小時候我每次都調皮的跳過它;後來長大一點了,我就規規矩矩的邁過它。有幾次,總聽到有大人抱怨那檻太麻煩,自行車推不進,小孩子跑來跑去的容易摔跤。我還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跑得太急了,還真的在這道檻上絆了一跤,摔得我的腿腫了一個星期。後來開始我就一直不喜歡這道檻,覺得它礙事。再後來,我們家搬出了石庫門,門檻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生活裡……
今天的上海,因為急於和國際接軌,很多真實的石庫門都已經被拆除得一乾二淨,再看不見一點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的水泥森林,呆板笨拙地隔開了那原本充滿生氣的地方。現在舊上海的氣息和老石庫門一樣,正慢慢逝去。那曾經每家每戶的喧囂,那記憶中的美麗將不復存在,只剩下興業路上的新天地——那些早已經過改良的石庫門。昔日輝煌華麗的石庫門洋房,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能放學後在弄堂裡和好朋友一起闖來闖去,因為現在的家庭門都鎖得緊緊地,肩上的書包有千斤重;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會覺得吃青菜蘿蔔也是一種幸福,因為身邊的肯德基麥當勞數不勝數;長大以後,我們再也不會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而興奮無比,因為現在我們的衣服一個衣櫃都已經不夠塞了;從此以後……從此以後……沒有以後…… 太多的回憶,太多的美麗,卻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太多的前衛,太多的科技,卻找不回當年的幽雅。如此對立的矛盾,怎麼就發生了呢? 舊的石庫門前,舊時光裡的一切和現代的人在時空中交錯,擦肩而過。 隨著時光的流逝,現代人慢慢遠離了生命的原鄉。從昨天到現在,跨過了長長的時光隧道,記憶裡的人和事卻依然顏色鮮明的出現在眼前,與今天交匯在一起,倒映出一份溫熱而縹緲的記憶。
一切被光陰所凝固。一個如夢暈般的輪廓,隔開了時空的距離。在這裡,放滿了我們的回憶。
篇二
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著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有詩云:
梁啟超先生早就說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著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著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群、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篇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巨集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傳統文化三分鐘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