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次數少一般會是什麼原因
有很多的寶寶大便次數都很少,不只是寶寶,很多大人也會遇到這種情況,但是卻不知道原因所在,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大便次數少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大便次數少的原因
1.飲食不足
嬰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後液體吸收餘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乾燥。飲食不足時間較久引起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迴圈,加重便祕。
2.食物成分不當
大便性質和食物成分關係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腸道菌群繼發改變,腸內容發酵過程少,大便易呈鹼性,乾燥;如食物中含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腸道發酵菌增多,發酵作用增加,產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數多而軟;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則大便潤利。如進食大量鈣化酪蛋白,糞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鈣皁,糞便增多,且易便祕。碳水化合物中米粉、麵粉類食品較穀類食品易於便祕。小兒偏食,許多小兒喜食肉類,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纖維素太少,也易發生便祕。
3.腸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規律和缺乏按時大便的訓練,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導致便祕很常見。另外學齡兒童常因無清晨大便的習慣,而學習時間不能隨時排便,上課時憋住大便也是導致便祕的常見原因。常用瀉劑或灌腸,缺少體力活動,或患慢性病如:營養不良、佝僂病、高鈣血癥、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無力等,都因腸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便祕。交感神經功能失常、腹肌軟弱或麻痺也常使大便祕結。服用某些藥物可使腸蠕動減少而便祕,如抗膽鹼能藥物、抗酸劑、某些抗驚厥藥、利尿劑以及鐵劑等。
此外,如營養不良、佝僂病、高鈣血癥、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無力等慢性病,都會因腸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導致便祕。交感神經功能失常、腹肌軟弱或麻痺也有可能會讓排便困難。如抗膽鹼能藥物、抗酸劑、利尿劑以及鐵劑等藥物也會使腸蠕動減少,產生便祕。
4.體格與生理的異常
如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甲狀腺功能不全、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都能引起便祕。應進行肛門指檢、下部脊柱和會陰部檢查。有的患兒生後即便祕,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
大便次數少的建議
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
便祕的寶寶可改變以往的輔食結構,適量增加具有潤腸通便功效的輔食。稍大的寶寶還可以適量餵食酸奶,可有效緩解便祕症狀。另外,如果寶寶沒有腹脹症狀只是大便乾燥的話,可在餵養的食物中適當增加糖的量,注意不要給寶寶吃太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適當增加蔬菜、水果在寶寶食譜中的比例。
注意給寶寶補水
一定要注意給寶寶補水。如果寶寶不愛喝白開水,可以給他新增一些蔬菜水或稀釋後的果汁,可以用白蘿蔔熬梨水、胡蘿蔔熬水等,都對寶寶便祕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較大的寶寶,可以給他多吃水果,如西瓜、梨、枇杷等。
給寶寶做按摩
可以在寶寶進食半個小時後給他做腹部按摩,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對治療寶寶便祕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具體方法是:手掌向下,平放在寶寶臍部,按順時針方向繞著寶寶臍周進行輕輕推揉。每次20~30圈,每日2~3次。按摩不僅可以加快寶寶腸道蠕動,從而促進排便,還有助於促進寶寶的消化功能,有利於排便。
保證寶寶的活動量
活動量少是導致寶寶便祕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定要保證每天都有一定的活動量。對於較小的寶寶來說,他還不能獨立行走或爬行,家長可多抱抱寶寶,給他做簡單的健身操,比如扶著寶寶在你的腿上做彈跳運動等,適當的活動對緩解便祕有很好的作用。
讓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是預防寶寶便祕的主要方法。一般從寶寶4個月開始,爸爸媽媽就可以按照寶寶自己的排便規律,培養他按時大便的習慣了。
正常的大便次數
1-2次
正常人,一般一晝夜排便1—2次,便量100~200克,質呈軟臘腸狀,棕色。這種顏色,主要與血液中紅細胞的生理變化過程有關。血液中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為120天,超過了這個壽限就要被清除破壞,分解成膽綠素、鐵和珠蛋白三種成分。鐵和珠蛋白多被機體重新吸收利用,而膽綠素卻經過一系列的體內過程變為膽紅素進入腸管,與食物殘渣、多餘的消化液、腸壁脫落細胞以及大量的細菌等混合在一起,經過氧化後排出體外,這就是大便。由於人們進食的品種較多,食物又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因此也會一造成大便顏色的相應改變。
3-4次
當然有的人一天會排便3-4次,如果沒有腹痛及大便性狀的異常,也可視為正常現象。每天1次的排便足以排除腸道廢物,沒有必要人為地使排便增加至3-4次。因為對於沒有養成每天3-4次的排便習慣者,機體沒有生理性的排便條件反射,以致常無便意,排便成為負擔,便祕可能日益加重。
規律每週3次也正常
每日排便是正常的、也是最好的。胃腸病學專家認為,如果糞便不是太鬆軟或是太堅硬,人們從每天排便3次到每週3次都屬於正常範圍。也就是說,排便有規律並不意味著每天都應該排便,而是自始至終保持穩定一致的習慣。只有在排便頻率發生突然變化時,才應引起注意。
大便很細拉得少一般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