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角度簡析英漢動物詞彙的內涵***2***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三、相同的動物詞彙.不同的文化內涵
語言中的詞彙反映了文化發展的差異。由於受歷史、習俗、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英兩種語言賦予動物詞彙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生產的“山羊”牌鬧鐘曾出口到英國,但很滯銷,原因不是質量問題,也不是價格問題,而在於商標的用詞上,用的是“Goat ”。“山羊”在漢語中蘊含“博學之人”的意思,而在英語中" Goat”含有“好色的、不正經的男子”的文化內涵,英國人當然不願意使用。
詞義的聯想和文化意象差異實際上屬於“文化資訊差異”。具體反映在詞彙的比喻和聯想意義*** reflective meaning***和社會文化意義***social meaning***的不對應上。比喻善於表達情感,可使語言形象生動,其心理基礎是對世間萬物某些共同特點的聯想,但由於各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比喻和聯想也各不相同。在這類詞語中,尤以表達動物的詞彙最有代表性。
四、相同動物詞彙的文化空缺現象
空缺現象是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由美國語言學家霍凱特發現的,他在對比兩種語言的語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的概念。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了其載體一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文化空缺現象。所謂空缺是指原語所載文化資訊在譯語中無“對等語”。文化差異造成了動物詞彙語義空缺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指稱意義*** conceptual meaning***相同的動物形象,在原語和譯語中的語用意義***pragmatic implication***可能相去甚遠,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動物形象在原語中含有豐富的語用意義,而在譯語中卻沒有,因而在譯語中不能產生等值的意象聯想。
beaver***海狸***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種動物,它有特有的技藝和富於獨創性,英美人通常用它來比喻工作勤奮認真的人。而對於那些對此一無所知的中國人來說,它不過是一種普通的動物而已,海狸這一動物詞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聯想。
蠶***silkworm***產於中國,吐出的絲所織成的絲織品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絲綢之路”早就聞名於世,中國的蠶文化源遠流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高度頌揚了蠶的奉獻精神,蠶的這一特定的文化內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國人的心裡,打上了不可磨滅的文化烙印。可silkworm在英國人的眼裡充其量只不過是一隻小蟲,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可想而知。
動物詞彙中的文化空缺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是由兩種文化的特性所決定的。本民族語交際的雙方以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資訊,對於另一語言文化的讀者來說則往往會不知所云,文化空缺的存在為動物詞彙的翻譯帶來了困難,使動物詞彙的翻譯更加充滿挑戰。
總之,這些來自社會實踐,來自生產生活而且又不斷豐富發展的文化資訊,是勞動人民長期的文化積澱,是他們勞動創造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精華。動物文化在語言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裡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這朵浪花裡旋出來的文化內涵刺激著人們無限豐富的想象力,使人們把它們應用到更廣泛的意義上,在各種相似的情境中傳情達意。
從文化角度簡析英漢動物詞彙的內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