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三峽教案
是教學設計的文字表現形式,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來支撐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教材分析
《三峽》一文中,作者首先乾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再用或濃烈或淡雅的筆調,凝鍊生動地描繪了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不過,無論寫什麼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山的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至於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山”為首,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遊記散文。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註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覆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詩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教學活動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麼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注疏》的《三峽》。
二、三峽簡介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宜昌的南津關是其東端,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西陵峽、巫峽、 瞿塘峽組成。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瞿塘峽以“雄”著稱。
三、作者簡介
酈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時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不僅是地理學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讀課文
1、對照註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2、辨明詞義。
***1***通假字。略無闕處***通“缺”空缺***;哀轉久絕***通“囀”聲音轉折***
***2***古今異義。
夏水襄陵***襄:衝上***;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3***一詞多義。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如果***
***4***重點詞語。
重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船之快***
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榮峻茂***清:指水;榮:指樹;峻:指山;茂:指草***
哀轉久絕***絕:消失***
3、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沿//溯/阻絕。
***3***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清/榮/峻/茂
***5***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 理清課文的層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風——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綠潭,懸泉瀑布,清榮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峽:林寒澗肅,高猿長嘯——悽婉美
小結:本文先寫山,再寫水,抓住景物特徵,以不同季節表現三峽的美景。
5、體會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寫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連綿,高聳入雲的三峽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蕩,日行千里的畫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峽蕭瑟淒涼的氛圍。
五、譯一譯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試譯課文,並在全班交流。
的反思
《三峽》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個字,但卻已把三峽的形勢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其中寫到:急流奔瀉、飛舟御風、碧潭白浪、瀑布懸泉、峽谷深澗、懸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榮、猿嘯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漁歌、悽清謠諺……三峽七百里山川風物,萬千氣象,春夏秋冬、景色變幻,無不一一生動呈現。可以看出,這篇文字是極為省儉、精悍的,但內涵卻是極為豐富、充實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入情入境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情境互動,激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並通過朗讀進行文意疏通,重點引導學生疏通“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林寒澗肅”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因為這些是學生翻譯中初次遇到的句式,雖然互文和並提的修辭不要求學生掌握,但稍加提示會便於學生掌握句式。
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通過梳理思路,明確本文的構思之妙。
然後讓學生“找尋景物的特點,領悟自然的魅力。”並進行交流,從中感受體驗三峽獨特的美。運用“讀”、“寫”、“說”的方式讓學生深入課文,品味課文,體悟課文意境。啟發學生拓展延伸,通過聯想和想象,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鍛鍊了言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領略三峽景物的獨特之美。接著通過“找尋寫作的美點,感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寫景方法,併為隨後的寫作打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努力體現著與學生、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由此迸發了些許火花。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思考、評價及審美追求,讓學生學會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美的享受和薰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說,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見解,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求得新的發現。
當然,本課教學也留下很多遺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譯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實文言的字詞句,還有容量與時間的更好處理,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索。
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