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閱讀強化題及答案
文言文的學習是初一語文的一個學習重點,學生必須在此階段打好文言文的基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一文言文強化閱讀原文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餘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餘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餘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雲。
廬陵歐陽修序。
【注】①梅堯臣:字聖俞,北宋詩人。少年舉進士不第,仁宗時賜進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蔭yìn補:子孫因前輩功勳而得官為蔭,官吏或缺被選充職為補。梅堯臣26歲時因叔父梅詢蔭補為太廟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時宰相。
初一文言文強化閱讀題目
4.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寫人情之難言 人情:人的情感。
B.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 有司:官吏的通稱。
C.以歌詠大宋之功德 歌詠:歌頌、頌揚。
D.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 窮人:生活窮苦的人。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梅聖俞“窮”的原因的一組是:
①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 ②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
③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苟說於世 ④聖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認為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大多出於困厄之士的筆下,他們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內心鬱積的憂愁感慨轉化為詩興,寫出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
B.梅聖俞孩童時就已使長輩驚異於他的詩歌才華,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寫的文章簡古純正,但他不願意隨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
C.王文康曾高度評價梅聖俞的詩歌,感嘆已經二百年沒有這樣的傑作,這話從側面印證了梅聖俞詩歌的工巧。
D.文章沒有把論述梅聖俞的詩歌藝術當作主要內容,而是借詩序的形式,表達了對梅聖俞雖才智超群卻未能“得用於朝廷”的惋惜和悲嘆。
7.把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
***2***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初一文言文強化閱讀答案
4.D
5. A
6.B
7.***1***怎麼***或“為什麼”***讓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
***2***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並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於是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輯,我就為它作序並儲存起來。
初一文言文強化閱讀譯文
我聽到世上的人常說:詩人顯達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難道果真是這樣的嗎?大概是因為世間所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負,卻又不能在當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愛放任恣縱于山頭水邊。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而他們內心鬱結著的憂愁感慨憤激等情緒,感發寄託在怨恨諷刺的作品之中,傾訴著逐臣寡婦的哀嘆,寫出了人們所難於言傳的感受。大概詩人越是困厄,寫出來的詩就越高妙。如此說來,那麼就不是寫詩能使人困厄,而應該是詩人遭遇困厄以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廕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鬱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苟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洩,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儲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儲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複。
初一文言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