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反思回顧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初次拿到課文《楊氏之子》,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雖然如此,總也不能不教。那麼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那麼我想讓孩子學會藉助註釋學習,這是一種習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再讓孩子去研讀。也許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學生的“先學”很重要,但初學後仍未明白的,應當點撥。因為這是第一次。

  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有了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繞著看的當兒,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學完此文,我自感牽引過甚。但是我轉念一想,雖然教得多,可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

  篇2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

  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丟擲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

  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

  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篇3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鄢老師不但認真分析教材,而且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在這堂課上進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導。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這裡指孩子能用白話文翻譯文言文,是第一層次的理解。但是孩子們有學習古詩的基礎,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所以雖然是第一次學習文言文,但是我在設計的時候還是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註釋”和“聯絡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二、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合作學習,喜歡和同學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課中有三次合作學習,一次同桌合作,兩次四人小組合作。在用白話文翻譯古文的環節採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解決了一些疑問。在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先是自己獨立思考,然後在四人小組裡交流自己的見解,我走進小組聽他們的交流,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小組交流的氛圍很好,雖然很多孩子的想法沒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們在小組裡都發表了看法。

  在交流收集的資料的時候,孩子們的交流更加熱烈,因為他們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樣,有了這樣的合作交流,孩子獲得資訊就增加了許多,課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自主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是為獨立學習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整個學習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當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的時候,他才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楊氏之子反思回顧
保育員隨筆範文
相關知識
楊氏之子反思回顧
楊氏之子反思回顧
絲綢之路反思回顧
東方之珠反思回顧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反思回顧
東方之珠課後反思回顧
東方之珠課後反思回顧
白楊反思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