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故鄉的炊煙的抒情散文
炊煙是那麼的寧靜、純潔、輕盈、縹緲。因為,它既有古樸敦厚的溫柔的一面,又有股超凡脫俗的優雅的一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只想跟著炊煙回家
歲月經綸流轉,流水嘩啦啦的行走。匆忙的走在人生的旅途,終究要落葉歸根。迷途中會尋著那縷炊煙回家。
清泉本應該甘甜,卻因留戀那一方淨土,略顯明淨。在清泉的歲月中,炊煙徐漸徐行,到達不知道的遠方。然而無論哪一個離家的人看著炊煙,總能尋到家的方向。因為有炊煙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炊煙。
我不是一個離家很遠的人。可是一旦遇到什麼,總會很想念家,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畢竟,我是一個特別想離家的女孩。可如今,對家的思念,對回家的慾望竟這般強烈。
可是,在這個夜晚充滿燈光的城市,哪裡尋得到炊煙,大氣倒不少見,炊煙卻廖若晨星。滿是喧鬧的城市,艱難的度過日子,一個人在外的孤寂與無措向我襲來。而我,卻只能立足於原地,找不到回家的炊煙。
站在走廊上,夜很靜,前面滿是燈光的繁忙世界,在那個紅塵裡,沉澱的是永久的思念,回家。可是,我如此的脆弱,如吹的泡泡一樣,卻依舊要故作堅強,偽裝微笑,生怕那泡泡般的脆弱一觸即碎,卻不懂得如何去保護,不懂得追隨炊煙的腳步快快回家。
一年又一年,我都認不清自己是誰,我該如何做。或許生活本應該是這樣,不斷的離家,而後想家,最後回家,只不過我的人生被安排在我的歲月軌跡上去經歷一場從未有過的家居之旅。
可是家居之旅弄得我想逃避,於是去追尋那原本的家,去尋著炊煙。可是炊煙還未找到,我卻不安了起來,生怕回不了家,生怕城市的繁華會迷亂了我的眼讓我尋不到回家的路。
:故鄉的炊煙
不知不覺,記憶中的炊煙已十分的遙遠、模糊,又彷彿就在昨天。
這次國慶放假,在老家住了兩天,我又看到了村子裡屋頂上升起的炊煙。嫋嫋的炊煙,讓我想起童年的幸福時光。
遠遠望著村子裡高高升起的炊煙,無風時,那白色的煙柱扶搖直上,有好幾米高,十分舒緩,寧靜。又在風兒的吹拂下,向著四處飄散,順著窪地蔓延。
再次聞到那濃濃的,帶著麥香味的炊煙,再熟悉不過了。煤氣,早已取代了當年的柴禾,城市裡沒有炊煙,即使有,城市的人們總是匆匆忙忙,無暇留意炊煙,而炊煙是鄉村生活的一部分。
炊煙下,有母親系著粗布圍裙彎腰填柴的身影,有淡淡蔥花的飄香。小夥伴在村口玩耍,玩的興致起來,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回家,只要誰家房頂上冒起來了炊煙,這意味著媽媽在做飯了,大家自然都收心了;如果在不回家,媽媽就到村口喊兒子了。
村裡的炊煙是一種無聲的召喚。青煙飄起便告訴在田間勞作的大人,玩耍的孩子,該回家了。
炊煙是男人們心底的溫暖。太陽還沒有升起時,男人們就趕著牲口到村外的田地裡勞作了。到了中午,男人們累了的時候,村裡的炊煙懶懶地升起來了。這個時候,大家卸下牲口,在地頭坐下,點上一支菸。不管是媽媽、老婆,還是孩子提著飯,從村口的炊煙裡走來,。男人們的疲勞乏困消失了,那不盡的溫暖撲面而來了。
炊煙,維繫著我們兒時的快樂。
炊煙,是一聲聲深情的呼喚,是一縷縷飯菜的香甜。
炊煙,只屬於寧靜的鄉村,只屬於渾厚的黃土地。
故鄉的炊煙,清晨,釣起一輪紅日;黃昏,託來一彎明月***故鄉的炊煙,總是最早迎接黎明,最後送走黃昏***。
裊裊炊煙,因家而生,因愛而暖;是鄉村的靈魂,是人生的拂塵,是母親和故鄉的象徵。它像一根青色的絲帶,一頭飄搖在故鄉的上空,一頭系在走出了故鄉的、兒女的心上,生根成樹,永遠……
:想起了鄉村的炊煙
生活在城市,遠離了炊煙,但炊煙卻一直嫋嫋地升騰在我心裡,溫馨了我的記憶。
想起炊煙,就想起鄉村那些紅磚藍瓦房來,說紅磚藍瓦不甚確切,因為經歷了風吹日晒,瓦的顏色很舊了,說成灰色的褐色的更恰當些。伴隨著雞鳴,伴隨著母親的咳聲,炊煙在高高低低的屋頂嫋嫋地升起,盤旋,又在風兒的吹拂下,向著四處飄散,順著窪地蔓延。
無論是早晨還是黃昏,炊煙都給了我寧靜溫暖熨帖的感覺,不急不徐。那淡灰色的縷縷炊煙在房頂與高大的梧桐樹上繚繞著,你覺不出那是炊煙抑或雲彩。每每這時,那些白髮蒼蒼的穿著如炊煙一樣顏色的母親或者頭髮黝黑的穿著粉色小褂的母親們在灶前忙碌著,蹲下身子往灶膛裡續上麥秸、玉米杆、花生蔓,這些莊稼杆從地裡收回來,在灶膛裡焼著,亮著,也把母親的臉映得紅紅的,點燃著母親們的希望,還有知足和一種淡淡的憂傷。做飯,燒菜,續火,都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她們樂於這樣做,從未覺得苦和累。其實那菜就是白菜,奢侈一點就是和粉條一起煮的,飯是一鍋地瓜加幾個玉米餅子,如果有幾條小鹹魚是再好不過了,粉條和鹹魚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於是,母親的味道、地瓜的味道、小鹹魚的味道、豬食的味道相互糾纏著,以及院子裡雞鴨鵝豬的叫聲,在炊煙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鄉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兒。
炊煙是鄉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莊稼一樣,看見炊煙,山裡人覺得踏實。清晨的日出把炊煙塗抹成一縷縷金黃,門吱呀一聲開了,喚兒聲,雞叫聲,新的一天開始了。上學的,上山的攪得小村沸騰了。孩子們揹著書包上學,男人扛著掀撅趕著牛兒上山,女人目送他們離開,心裡有碩大的希望上升著。
傍晚,夕陽湮紅了山村,炊煙緩緩地蠕動著,像是一幅水墨畫,塗抹著安寧與閒適。母親站在平房上,翹首盼著親人迴歸,就如心有靈犀一樣,似是聽到了母親的呼喚,聽到了炊煙的呼喚,夕陽裡扛著犁具的父親和老牛的身影同時出現了,像一座小山,緩緩走近。村裡的燈火次第亮起來了,灶膛裡的火也越發亮了,把山裡人的嘆息憂傷與壓抑的情感和對生活的嚮往全部吞進去了,過濾成炊煙縷縷升起,彎彎的,嫋娜的,像母親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夢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時光是在鄉村度過的,看到炊煙總會想起母親慈祥的臉,想起我離開鄉村求學時的情景,每一次我回家或者離家時,母親都站在平房上看著我走近,看著我離開。那一刻,母親心裡一定是不捨欣喜相互糾結的。多少年過後,母親獨立平房的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斷地上演著,一波一波的炊煙在母親身後升起,母親就那樣站在平房上,心裡裝著對親人的期盼和希望。假如你沒有在鄉村生活過,你沒有感受到炊煙的繚繞、滲透、溫潤,你就不會懂得炊煙一詞的真正含義,你就無法理解鄉村生活的恬淡、質樸、安寧和憂傷。
有村子就有炊煙,有炊煙就有父親、母親及他們繁衍的後代,就有雞鴨鵝豬牛等牲畜。不同的是,現在的鄉村以老人居多,孩子們長大了,都離開了鄉村,離開了炊煙,走向了大城市,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但空巢老人多了,炊煙升起的時候,你很難聽到母親的喚兒聲了。
我曾反覆勸說母親離開鄉村,到城裡來住,但她從未曾產生離開村子的念頭,她說有雞鴨鵝的,有菜園,有熟悉的鄰居,她離不開了。她說就是踩著泥土、糞土,心裡清涼。去城裡悶得慌。她沒有文化,她說的話卻像哲學家一樣深刻,耐人尋味。我的同事說,你別勸了,她習慣了,如果離開了一個熟悉的環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親離不開村子,離不開炊煙了。
前些日子回家,聽母親說政府正在規劃讓村人搬離村子,集中蓋樓。母親憂心忡忡地說那能行嗎,就不用燒火了,不用躺熱炕了,不用養小雞了?你看,我養的小雞多好看呀,天天在自家院子裡跑,看著就歡喜。正說著,有一隻調皮的小雞就跑了出去,母親忙去追趕。
是的,會不會有一天,村人搬到樓裡,不允許燒柴了,炊煙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藍不存在了,那些工廠的煙囪如一條條蟒蛇汙染了我們的眼睛、喉嚨,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那有著縷縷炊煙的安寧的我的鄉村?而我們的後代再也無法真正懂得炊煙的含義?
母親說,柴草呀,雞鴨鵝呀,菜園呀,鄰居呀,煙熏火燎的,那就是我們村裡人的日子。城市裡的一切,俺,不願。
借景抒情的寫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