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汪曾祺描寫的衚衕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麼,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控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路。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衚衕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衚衕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裡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衚衕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篇二

  汪曾祺是個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淺顯,乍一看他的意思會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層次的意境需要讀者一品再品。

  汪曾祺的故鄉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鹹鴨蛋著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說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實。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了高郵的風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寫了三位母親。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小的緣故他對生母並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通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病時所住的“小房”裡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著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裡,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並沒有多提自己對於繼母的感情,他只說“我可憐她,也愛她。”這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裡明白自己的愛。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於肺病。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十七歲了,所以感情並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於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他把自己對於故鄉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現在。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樸的民風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篇三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雲流水的記錄也註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滅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語皆情語。初讀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復仇》、《老魯》,還是其他的作品總有一股淡淡的韻味縈繞在心頭。一切語句中都有著氣氛,人性的氣氛。不直接描寫人物,只憑著這些氣氛使讀者體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在字裡行間都浸透了人物,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貫徹的。

  我認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壞了散的自然與純潔,散的意便會化散開去,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說:“我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而為之。”散並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沒有一種深邃的體會,不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懷有一種強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幾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處是沒有意識到豐富的人生閱歷,複雜的心路歷程,百態的人性面目對他的創作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佈局嚴緊的小說,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鐵箍捆綁住的南瓜,最終只能面臨爆炸。信馬由韁,為文無法,這才是汪先生的心嚮往之。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發言為詩。”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散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詩的最本質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詩並不只是在詩裡,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細品其中飽含詩的韻味美與節奏感。文章中無不洋溢著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嚮往,正是詩人的典型特點:無論如何堅持也要衝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劃為右派,他也仍然堅守著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詩,這正是對這本小說選的最佳詮釋。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對於人性的解釋即對於真善美的詮釋,作者個人的感情的宣洩、表達也就自然包括其中。這都融入一個“情”字,這既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善惡觀、是非觀,又從某種角度中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描寫。情於民間,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無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汪先生的《老魯》、《雞鴨名家》、《大淖記事》正是這樣反映民間事的佳作。

  散、詩、情,只留下了《雞鴨名家》裡的餘老五和陳長庚,《故鄉三陳》裡的三陳,《徙》裡的一輩子也未得“徙於南海”的高先生,《八千歲》裡總是穿藍布二馬裾吃草爐燒餅的八千歲,以及《大淖記事》裡的老錫匠、年輕的十一子與巧雲。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作文
相關知識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
散文大家汪曾祺經典散文推薦
散文大家汪曾祺經典散文
汪曾祺經典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經典散文有哪些
畢淑敏經典散文集讀後感3篇
關於國學經典散文的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五篇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